我們是光榮的“雷鋒傳人”
我們(men) 是光榮的“雷鋒傳(chuan) 人”——陸軍(jun) 第79集團軍(jun) 某旅“雷鋒班”傳(chuan) 承雷鋒精神紀實
“雷鋒。”“到!到!到!”
2月16日,第79集團軍(jun) 某旅“雷鋒班”晚點名,響亮的聲音回蕩夜空。這是“雷鋒班”每晚雷打不動的儀(yi) 式,不同的是,這一次下士蔣佳恒列隊其中。這一天,他剛剛加入“雷鋒班”,成為(wei) 班裏的第247名“雷鋒傳(chuan) 人”。
61年前,年僅(jin) 22歲的共產(chan) 主義(yi) 戰士雷鋒因公犧牲,成為(wei) 人們(men) 心中永恒的精神名片和道德豐(feng) 碑。一年後,雷鋒生前所在班被國防部命名為(wei) “雷鋒班”。60年來,一代代“雷鋒班”戰士用青春續寫(xie) 雷鋒故事、用生命傳(chuan) 承雷鋒精神,榮立集體(ti) 一等功4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29次,成為(wei) 接續不斷的“雷鋒傳(chuan) 人”。
加入“雷鋒班”,讓已入伍兩(liang) 年的蔣佳恒激動不已。入班第一晚,他像新兵一樣興(xing) 奮得半宿沒睡著。他感到一份深深的責任,“從(cong) 此就是雷鋒老班長班上的一員了,必須加倍努力,傳(chuan) 承好雷鋒精神,為(wei) 老班長爭(zheng) 光添彩”。
事實上,成為(wei) “雷鋒班”的一員,是連隊每一名戰士的目標。在班長牟振華看來,“雷鋒班”就像令人崇敬的精神高地,“加入‘雷鋒班’,意味著你將真正接過雷鋒手中的槍,是真正的英雄傳(chuan) 人了”。
牟振華還記得自己2017年初來“雷鋒班”的場景。那天,牟振華接到命令調入“雷鋒班”,沒想到東(dong) 西還沒收拾完,就有“雷鋒班”戰友聞訊趕來,熱情地幫他一起搬行李。
“那真是春天般的溫暖,一下子就讓你覺得,果然是到了‘雷鋒班’。”牟振華說,在“雷鋒班”,每一名戰士都以雷鋒為(wei) 榜樣。每當有新戰友加入,班裏都會(hui) 舉(ju) 行隆重的入列儀(yi) 式,向新戰友授槍,介紹“雷鋒班”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
剛入列的“新兵”會(hui) 被安排在雷鋒生前鋪位的上鋪。每周,班裏會(hui) 選出表現最好的一人整理“雷鋒鋪”。每天早飯前,他們(men) 會(hui) 集體(ti) 學習(xi) 雷鋒日記,討論對雷鋒精神的新感悟。晚點名時,班長呼叫的第一個(ge) 名字是“雷鋒”,其他戰士則會(hui) 集體(ti) 答“到”。
“在學習(xi) 和傳(chuan) 承雷鋒精神時,你會(hui) 不自覺地被感染。越了解雷鋒,你就會(hui) 越為(wei) 能成為(wei) 他的傳(chuan) 人而感到驕傲。”牟振華說,“我們(men) 要讓雷鋒老班長,永遠活在我們(men) 的身上。”
中士蘇宇航於(yu) 2020年來到“雷鋒班”,入班後才真正了解雷鋒。“原來他不僅(jin) 做好事,還‘辦實事、幹大事’。”蘇宇航說,“了解老班長當年是什麽(me) 樣的人,就有了方向和動力,要成為(wei) 像他一樣的人。”
“雷鋒老班長作為(wei) 軍(jun) 人,首先是一名好兵。新時代的我們(men) 要做雷鋒傳(chuan) 人,首要就是精武強能,要能打仗、打勝仗。”蘇宇航說,他最喜歡雷鋒深夜練習(xi) 投擲手榴彈的故事,那種為(wei) 了目標不怕困難的精神讓人感動。
來到“雷鋒班”不久,蘇宇航參加上級臨(lin) 時組織的神槍手比武。一周的準備時間裏,他像雷鋒那樣加班加點刻苦訓練。為(wei) 了提高據槍精準度,他將裝滿水的水壺掛在槍口處,又在槍頭擺上一枚子彈殼,一練就是一上午,常常練到手臂發抖,吃飯時筷子都拿不起來。最終在比武中,蘇宇航憑借優(you) 異成績摘得桂冠。
在“雷鋒班”流傳(chuan) 著一句話——“訓練硬邦邦,學雷鋒才能響當當”。在他們(men) 看來,新時代的雷鋒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一顆強軍(jun) 路上的螺絲(si) 釘,向戰為(wei) 打贏”。為(wei) 了練就出色的技能本領,他們(men) 在訓練中主動加大難度。學習(xi) 駕駛時,根據戰場實際情況,戰士們(men) 會(hui) 自覺設置陡坡、涉水路段、燃燒路段等特殊環境加以模擬訓練。他們(men) 還自主創新,依托現有裝備研究新戰法,人人都是一專(zhuan) 多能,“上車能駕駛,下車能戰鬥”。
在牟振華看來,雷鋒精神已成為(wei) “雷鋒班”戰士心裏的精神支柱。“不管訓練再苦再累,隻要想到老班長,心裏就隻有兩(liang) 個(ge) 字:衝(chong) 鋒。”牟振華鏗鏘有力地說。
2020年,副班長葉子貴代表“雷鋒班”奔赴馬裏執行維和任務。這一次,他將“雷鋒班”帶上了維和戰場,將“雷鋒精神”傳(chuan) 播到海外。
那一年,中國組建第八批赴馬裏維和部隊,葉子貴主動報了名。他非常想參加維和任務,“雷鋒老班長當年寫(xie) 血書(shu) 請戰,作為(wei) 他的傳(chuan) 人,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必須挺身而出。”在幾個(ge) 月的訓練時間裏,為(wei) 了不被淘汰,葉子貴堅持每天晚上加練。臂力薄弱,他就去加練單杠,常常一練就到深夜12點。
憑借出色的成績,葉子貴如願加入中國第八批赴馬裏維和部隊工兵分隊。2020年7月,他和戰友們(men) 代表中國軍(jun) 人,出征馬裏。
為(wei) 了讓雷鋒精神傳(chuan) 播得更遠,在這片戰火紛飛的西非大地上,葉子貴利用任務之餘(yu) 組建起一支海外“雷鋒班”,還曆時一個(ge) 月在中國營區建起一座海外雷鋒精神展館。他還專(zhuan) 門從(cong) 國內(nei) 帶來一座銅製雷鋒塑像,和數本《雷鋒日記》用以展覽。
在這間由簡易板房搭建的展館裏,葉子貴和戰友們(men) 接待過其他國家維和官兵。葉子貴清楚地記得,在他講解完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wei) 人民服務”這句話時,一位外軍(jun) 軍(jun) 官激動地連連鼓掌,還豎起大拇指。
事實上,不隻是軍(jun) 營,在社會(hui) 各界,“雷鋒班”戰士也在廣泛傳(chuan) 播著雷鋒精神。他們(men) 共同持有一個(ge) 雷鋒存折,這是當年雷鋒的存折,後經過與(yu) 銀行協商重新啟用。如今這個(ge) 存折裏,存放著曆屆“雷鋒班”戰士和社會(hui) 各界愛心人士的捐款。每當遇到地震、幹旱、洪澇等災害,“雷鋒班”戰士們(men) 就會(hui) 將存折裏的錢捐獻出來,用於(yu) 抗災救援。
“我們(men) 學習(xi) 雷鋒精神、宣傳(chuan) 雷鋒精神,更要延續和傳(chuan) 播雷鋒精神。”“雷鋒班”第25任班長畢萬(wan) 昌說,“‘雷鋒班’就是一個(ge) 窗口,我們(men) 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大家了解雷鋒、爭(zheng) 做雷鋒。”
除了為(wei) 雷鋒存折捐款,“雷鋒班”還日常開展“鋒行萬(wan) 裏”“微鋒助學”活動,由“雷鋒班”向全社會(hui) 發起號召,和社會(hui) 各界愛心人士一起,為(wei) 貧困地區的孩子們(men) 捐款捐物,並持續資助家庭有困難的孩子上學。資助的錢不少是“雷鋒班”戰士省吃儉(jian) 用節省下來的。
葉子貴也參與(yu) 了“微鋒助學”活動。他記得幾年前班裏資助過一名貧困學生小榮,她當時因為(wei) 家庭原因,即將麵臨(lin) 輟學。了解情況後,“雷鋒班”立即組織為(wei) 她捐款,並指派專(zhuan) 人與(yu) 她對接。隨後的日子裏,“雷鋒班”每月為(wei) 她資助300元生活費,幫助她繼續學業(ye) 。
最終,小榮以優(you) 異成績考上心目中的大學。後來,小榮給“雷鋒班”打來電話,告訴這群兵哥哥,自己已可以在學校勤工儉(jian) 學,不用再資助她了。她還說,自己也參加了學校裏的學雷鋒社團,希望能把這份愛心傳(chuan) 遞出去。
“我們(men) 做這些事,不就是希望更多的人成為(wei) ‘雷鋒’嗎。”牟振華說,“我們(men) 要用自己的行動,讓雷鋒精神代代相傳(chuan) 。”
這些年,在“雷鋒班”的號召下,聚集而來的“微鋒”成員已有數百人,來自社會(hui) 各界。如今,他們(men) 已持續資助400餘(yu) 名學生,還在遼寧、湖南、山東(dong) 等省份建起雷鋒學校,並為(wei) 貧困山區學校捐款捐物。一名藏族小學生在收到“雷鋒班”捐贈的書(shu) 本後,一筆一劃在扉頁寫(xie) 下:“謝謝雷鋒叔叔。”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通訊員 賈和繼 陳鬆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