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寰宇問蒼穹 在國博感受中國載人航天三十年非凡曆程
走進國博感受中國載人航天三十年非凡曆程
逐夢寰宇問蒼穹
本報記者 柴雅欣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展覽以“回望飛天路、奮進新征程”為(wei) 主題,首次麵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全麵係統展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十年發展曆程和建設成就。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2022年“三步走”戰略任務圓滿完成,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目前已正式進入空間站應用與(yu) 發展階段。三十年篳路藍縷,中國載人航天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的載人航天發展道路。展覽猶如一幅時光長卷,徐徐展開逐夢寰宇的壯闊征途。
多件珍貴實物模型亮相展覽,觀眾(zhong) 可進艙遊覽“太空之家”
2月28日上午,記者走進國家博物館西大廳,神舟十三號返回艙、空間站組合體(ti) 1∶4模型、天和核心艙1∶1模型、長征係列火箭模型……一件件大型實物展品分布在展廳各處,讓參觀者仿佛置身“太空家園”。
白色的艙身,碩大的個(ge) 頭,天和核心艙1∶1模型位於(yu) 展廳中央,不少觀眾(zhong) 駐足艙前拍照留影。艙門一側(ce) ,人們(men) 排起了長隊,準備進入艙內(nei) ,親(qin) 身體(ti) 驗航天員的在軌生活。
走出艙門,抬頭向上看,隻見“天宮”正翱翔。這是空間站組合體(ti) 1∶4模型。“在空間站組合體(ti) 模型下仰望,觀眾(zhong) 們(men) 可以體(ti) 會(hui) 從(cong) 地球望向空間站的浩瀚感受。這也是空間站組合體(ti) 模型首次以大比例的形式在展館中完整呈現。”國家博物館策展工作部設計師劉澤龍說。
在核心艙模型的左後側(ce) ,立著一個(ge) 上窄下寬的“大鍾”。與(yu) 其他“白白淨淨”的展品不同,它銀色的外身布滿被燒蝕過的棕褐色痕跡。這是一件曾親(qin) 臨(lin) 太空的珍貴展品——神舟十三號返回艙。去年4月16日,正是它搭載著航天員翟誌剛、王亞(ya) 平、葉光富平安返回地球。
返回艙身後,一麵巨大的降落傘(san) 從(cong) 高處垂下,紅白相間的條紋格外醒目。當返回艙穿越大氣層後,這麵降落傘(san) 如一朵紅白大花瓣在空中層層綻放,助力返回艙從(cong) 高速狀態下降到一個(ge) 航天員可承受的著陸速度。
除了“大物件”,還有“小細節”。展櫃中,記者看到了多本載人飛行任務的綠皮飛行手冊(ce) 、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寫(xie) 給航天員的信,還有我國進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wei) 的飛行日記。“在載人航天工程裏,‘人’的參與(yu) 貫穿始終,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情懷,這也是展覽重點呈現的部分。”劉澤龍說。
“原先短期駐留的時候,航天員攜帶氧氣瓶就可以。而長期駐留就要利用電解製氧,解決(jue) 航天員的呼吸問題。說起來簡單,其實是一個(ge) 世界性難題……”在再生生保技術展示區,航天愛好者郝先生向一同來參觀的同事們(men) 詳細介紹著眼前這台線路密布、設計複雜的電解製氧裝置。
再生生保技術是實現航天員從(cong) 短期飛行到長期在軌駐留的關(guan) 鍵性技術,係統主要由電解製氧、二氧化碳去除、微量有害氣體(ti) 去除、尿處理、水處理、二氧化碳還原六個(ge) 裝置組成。目前,中國空間站成功實現空間站大氣、水等資源循環再生,水的總再生回收率達99.4%,空間站內(nei) 空氣實現100%循環再生,每年節省約六噸上行補給。
展品記錄了中國載人航天追求卓越的足跡,工程全線共取得4000多項發明專(zhuan) 利
展覽現場,“太空衣櫥”前圍滿了前來“打卡”的觀眾(zhong) 。通體(ti) 純白、軀幹像盔甲、四肢像麵包——由中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塊頭最大、人氣最高。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三大關(guan) 鍵技術之一。而身處環境惡劣複雜的太空中,能夠保護航天員“太空行走”安全的,便是艙外航天服。
“飛天戰袍”來之不易。2004年,我國啟動艙外航天服研製,盡管積累了一定基礎,但麵對的依然是一個(ge) 全新領域。形象地講,一件艙外航天服其實就相當於(yu) 一個(ge) 微型載人航天器,近百種單機產(chan) 品、數萬(wan) 個(ge) 零部件,都要裝到隻有一件衣服大小的空間裏,難度可想而知。
談起攻克艙外航天服技術難關(guan) 的艱辛曆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時任航天員係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陳善廣記憶猶新:“讓我們(men) 自己培養(yang) 的航天員穿著我們(men) 自己的艙外航天服出艙,當時給的研製時間是不到四年,壓力很大。我們(men) 向時間、進度要效益,踏踏實實把一天當兩(liang) 天用。”
“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2008年9月27日,航天員翟誌剛完成首次太空出艙。當時,他身穿的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艙外航天服。後續,研製團隊持續開展優(you) 化設計,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在神舟十二號乘組出艙時亮相,成為(wei) 目前世界最先進的航天服之一。
艙外航天服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生動縮影;一件件展品,記錄了中國載人航天追求卓越的足跡。從(cong) 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cong) 短期飛行到長期飛行,從(cong) 艙內(nei) 到艙外,從(cong) 單船到組合體(ti) 飛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線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guan) ,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一次次讓“不可能”變為(wei) “可能”。
“空間應用係統發射場試驗隊”“天舟四號發射場試驗隊”“神舟十四號飛船發射場試驗隊”……在載人航天精神和文化展區,幾麵紅色的隊旗高高懸掛在展牌上方。走近看,細心的觀眾(zhong) 會(hui) 發現:每一麵隊旗上,都簽了許多名字。
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載人航天是最複雜的。立項之初,工程有七大係統,到空間站階段增至十四大係統及上百個(ge) 分係統,參與(yu) 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wan) 科研工作者。
“太空級”成就背後是大協作、大團結。“實施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dang) 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
大協作並非“人海戰術”,而是凝聚合力的集中攻關(guan) 、合理科學的資源配置。“西安和上海的發動機、天津的太陽翼電池片、河南的電連接器、上海的電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還在工廠裏,第二天就能‘飛’到北京的總裝車間。”有專(zhuan) 家這樣形容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的優(you) 勢。
自主創新是中國載人航天高質量發展的源源動力。三十年裏,我國先後突破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探索出“三垂一遠”測試發射、“N+1”空間站交會(hui) 對接技術驗證、一級半構型火箭直接入軌等創新方案;自主研製出8型飛行器和3型火箭,貨運飛船貨重比居世界第一;創造性設計能夠開展拓展實驗的飛船留軌艙,建立完備的陸海天“三維一體(ti) ”測控體(ti) 係,製定全空域、全速域、全剖麵分段逃逸策略,核心元器件國產(chan) 化率達到100%。據統計,工程全線取得4000多項發明專(zhuan) 利,推動航天產(chan) 業(ye) 跨越發展,並輻射帶動微電子、機械製造、化工、冶金、紡織、通信等領域快速發展,極大促進我國科技水平整體(ti) 提升。
新一代載人火箭、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麵著陸器等產(chan) 品模型在展覽中首次亮相,載人月球探測未來可期
方寸之大,蘊藏無限可能。超冷原子物理實驗櫃、空間冷原子微波鍾……一係列空間站“同款”裝備在展區陳列。“這些科學實驗櫃相當於(yu) 把實驗室搬進了太空,能滿足多項科學研究與(yu) 應用項目的研究需求。”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yu) 技術中心應用發展中心主任張偉(wei) 說。
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記者在展覽介紹中看到,作為(wei) 國家太空實驗室,空間站三艙部署的多個(ge) 科學實驗櫃將在四大領域開展上千項科學實驗,突破特種材料製備、幹細胞與(yu) 再生醫學、高精度時頻係統、量子精密測量等應用核心關(guan) 鍵技術,取得一大批空間應用成果。
“小麥-魯原502”“小麥-航麥六號”“玉米-航玉35”……展櫃中,一排形似蛋殼的透明器皿中分別放著不同的種子,而它們(men) 也有共同點——都是“飛天種子”的後代。
“造船為(wei) 建站,建站為(wei) 應用”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建設發展的初衷。國家太空實驗室的研究與(yu) 民眾(zhong) 日常生活關(guan) 係密切,航天育種是典型代表。與(yu) 傳(chuan) 統育種技術相比,太空育種最大優(you) 勢在於(yu) 空間誘變材料的變異率高、育種周期短,可在相對較短時間內(nei) 創製出性狀優(you) 良的種質資源。如今,小麥新品種“魯原502”是全國小麥種植麵積第二大品種;水稻品種“Ⅱ優(you) 航1號”高產(chan) 、抗病、適應性廣,創造百畝(mu) 再生稻單產(chan) 世界紀錄,是我國應用航天育種技術育成推廣麵積最大的水稻品種。
逐夢蒼穹,中國載人航天不會(hui) 止步於(yu) 近地軌道的“天宮”,目光早已投向38萬(wan) 公裏之外的“月宮”。2020年12月17日,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ti) 采樣返回,共計帶回1731克月球樣品,其中部分月球樣品入藏國家博物館,用於(yu) 麵向公眾(zhong) 展示,進行科普教育。此次展覽展出了56克月球樣品,透過一枚“水晶球”,觀眾(zhong) 可以一覽來自月球的痕跡。
新一代載人火箭、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麵著陸器等產(chan) 品模型也在展覽中首次亮相,載人月球探測未來可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此前透露,我國已經完成了載人月球探測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和方案深化論證,突破了新一代載人飛船、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月麵著陸器、登月服等關(guan) 鍵技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載人登月任務實施方案。這些工作為(wei) 載人月球探測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已經具備全麵開展工程實施的條件。
月球是人類拓展和開發利用地外空間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人“九天攬月”的夢想也將如築夢“天宮”一般如願成真。(中國紀檢監察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