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交通部門權威解答北京停車治理思路

發布時間:2023-03-02 10:13:00來源: 新京報

  交通部門權威解答北京停車治理思路

  推進智慧停車 考慮動態調整停車定價(jia)

  停車問題一直是北京市民關(guan) 注的熱點,3月1日,記者從(cong) 北京交通部門了解到今年停車治理的主要思路。相關(guan) 專(zhuan) 家建議,對於(yu) 公共交通比較方便的區域,可適當減少出行車位的供給,鼓勵公共交通出行。此外,可考慮引入市場調節機製,根據供需關(guan) 係動態調整停車定價(jia) ,以此引導市民出行選擇。

  舉(ju) 措

  盤活路外停車資源集約利用閑散用地

  造成停車難的原因很複雜,北京推進停車治理的突破口是道路停車改革。

  《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提出培育“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的停車理念。截至目前,全市共規範施劃9.2萬(wan) 個(ge) 道路車位,基本實現改革全覆蓋,累計服務4.06億(yi) 車次,並對8.6萬(wan) 居住車輛進行認證,享受優(you) 惠停車價(jia) 格,緩解居住停車矛盾。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hui) 靜態交通管理處處長趙震表示,交通部門將繼續鞏固道路停車改革成果,持續擴大規範管理覆蓋麵,遵循嚴(yan) 格控製和中心城區減量化原則,加強停車需求分析審核、開展車位常態化監測評估,提升車位利用率,推動管理提質增效。

  趙震介紹,為(wei) 緩解停車難,北京推出了多項具體(ti) 舉(ju) 措,摸清了全市的停車資源底數,采取多種措施盤活路外停車資源,各區結合街區更新等工作,因地製宜集約利用閑散用地,補充建設居住停車供給近15萬(wan) 個(ge) ,鼓勵公共停車設施向周邊居民有償(chang) 錯時共享,提供5.7萬(wan) 個(ge) 有償(chang) 共享車位,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加快推進智慧停車,已完成全市3043個(ge) 備案經營性停車設施動態數據匯集,並與(yu) MaaS平台(綠色出行一體(ti) 化服務平台)共享,逐步通過地圖軟件為(wei) 市民提供出行服務,使停車更便捷高效。

  建議 1

  公共交通便利區域適當減少車位供給

  未來,北京將如何從(cong) 根本上協調停車難問題?《北京市“十四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指出,未來會(hui) 將居住停車和出行停車區分開來,在擁車用車管理等方麵也有一些相關(guan) 規定。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交通規劃所所長劉雪傑認為(wei) ,這些舉(ju) 措將為(wei) 解決(jue) 停車問題帶來積極影響。首先,有助於(yu) 緩解居住停車壓力。“尤其這幾年在推行居住停車認證,讓居民以比較優(you) 惠的價(jia) 格在家門口找到停車位、共享停車,引導社會(hui) 停車資源向周邊居民提供居住停車服務,拓展停車資源。”

  其次,有助於(yu) 調整出行結構,緩解道路交通壓力。對於(yu) 出行停車,要統籌考慮道路交通運行情況、公共交通發展水平,對停車資源進行評估,合理調控出行停車位的供給。

  “比如對於(yu) 公共交通比較方便的區域,要適當減少出行車位的供給,鼓勵公共交通出行。通過對停車位的調控,達到‘以靜製動’的效果,減少道路交通壓力。”劉雪傑說。

  建議 2

  引入市場調節機製動態調整停車定價(jia)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城市部主任劉岱宗建議,治理停車問題必須要重視“停車位”的問題,甚至有必要上升到法律層麵,“比如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就通過了一部法律叫《車庫法》,對停車的很多問題進行了明確約束。”

  劉岱宗介紹,該法律要求汽車擁有者必須“確保擁有固定的停車位”,“不準將道路作為(wei) 汽車的停放場所”,違者將受罰;市民在買(mai) 車申請牌照時,必須提供停車泊位證明,並經有關(guan) 部門調查確認後,才可以登記發牌照。

  “從(cong) 國際經驗看,很多大城市也都經曆過或正在經曆‘城市增長速度滯後於(yu) 車輛增長速度’的情況,進入了城市更新階段,停車位的供需失衡矛盾必然顯現,而停車位問題的關(guan) 鍵在於(yu) 如何對有限的土地進行配置。”

  劉岱宗說,歐美國家的一些地區在2018年、2019年前後進行了停車領域的市場化改造,通過市場手段來靈活配置車位資源。首先科學設置一個(ge) 供需平衡點,超過這個(ge) 平衡點則證明車位緊張,需要通過漲價(jia) 來調節,低於(yu) 這個(ge) 平衡點則證明車位存在空餘(yu) ,可以適當下調價(jia) 格,通過這樣的手段來調節自駕出行的比例。

  “這隻是解決(jue) 停車難問題的一種手段,如果希望通過市場方式來調節停車資源供需失衡問題,則離不開對違停行為(wei) 進行嚴(yan) 格執法,這樣才能保證市場規則有效。”劉岱宗說。

  相關(guan) 新聞

  平穀線預計2025年底建成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的第9年,作為(wei) 其中的重要環節,京津冀交通一體(ti) 化發展也推動了北京的城市發展。記者從(cong) 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三地間的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跨省通勤正日趨便利,京津冀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平穀線正在加緊建設中,預計2025年底建成。

  目前,三地間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完善便捷通暢的公路交通網基本建成,區域地級以上城市全部實現高鐵覆蓋,北京至6個(ge) 毗鄰區域全部實現1小時內(nei) 通達。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hui) 協同發展處處長趙陽說,近年來,京津冀區域一體(ti) 化運輸服務品質正不斷提升。一方麵是交通智能化轉型加快,管理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不斷推廣使用,與(yu) 全國超357個(ge) 城市互聯互通,一卡走遍京津冀乃至全國的出行模式基本形成。

  另一方麵,運營模式也在不斷創新,有力改善出行便利化程度。北京共有38條跨省公交線路常態化運營,日均發車2800餘(yu) 次,日均客運量約27萬(wan) 人次,支撐著環京地區居民的日常和通勤需求。在此基礎上還試點開行了首批京津冀通勤定製快巴,燕郊至國貿平均通勤時間從(cong) 85分鍾縮短至54分鍾,進入北京市一小時通勤圈。

  此外,京津城際延伸線實現“公交化”運營,京津多個(ge) 鐵路站實現鐵路與(yu) 城市軌道信息共享、安檢互認,實現高鐵與(yu) 市郊鐵路、城市軌道的便捷換乘,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得到重視並不斷發展。

  未來,交通部門將持續推動“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到時候北京至津冀地區的時間將進一步縮短,比如目前正在推進的豐(feng) 雄商高鐵建成後,北京至衡水的時間也將縮短至1小時內(nei) 。”趙陽說,下一步,市郊鐵路將“放射”覆蓋七個(ge) 主要方向,服務中心城區非首都功能疏解,並為(wei) 北京市遠郊區及環京區縣居民提供快速通勤服務。

  同時,京津冀區域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平穀線建設正在加速推進,預計2025年底建成。其中三河市內(nei) 段全長約30公裏,設車站5座,建成後燕郊至北京中心城區最短時間為(wei) 32分鍾。(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