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外學者最新合作研究發現,印度洋鹹水輸入大西洋助力冰河期結束

發布時間:2023-05-12 14:4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11日向媒體(ti) 發布消息說,中外學者最新合作研究發現,隨著冰期旋回周期性的海平麵下降,印度洋海表鹽度有規律的升高,並在盛冰期達到峰值後隨著冰消期的爆發迅速下降。這表明,120萬(wan) 年以來,印度洋鹹水輸入大西洋為(wei) 冰河期結束提供了重要助力。

  這項冰期海水溫度鹽度變化研究由英國卡迪夫大學和聖安德魯斯大學、中國台灣大學、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學者合作開展,他們(men) 利用莫桑比克海峽北部約40米長的深海泥沙岩芯,通過測量微小化石殼體(ti) 中封存的化學指紋及數值模擬,重建了過去120萬(wan) 年來各冰期旋回的海水溫度和鹽度的變化。其研究論文於(yu) 北京時間5月10日夜間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中國台灣大學蘇菲·努貝爾 (Sophie Nuber)博士後介紹說,亞(ya) 熱帶陽光照射充足,海水蒸發會(hui) 導致海水變鹹。通常情況下,由於(yu) 印尼貫穿流的存在,印度洋海水會(hui) 被來自太平洋的淡水稀釋;但全球海平麵的下降削弱了淡水輸入,導致印度洋鹽分不斷積累。

  冰期發展階段,大陸冰蓋通過囤積來自海洋蒸發的淡水,致使全球海平麵下降(盛冰期全球海平麵下降可達120米),印度尼西亞(ya) 群島因此逐漸變成陸地,切斷了太平洋淡水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即印尼貫穿流)。

  論文主要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張旭研究員解釋指出,在冰期發展階段,印度洋逐漸變成一個(ge) 鹹水庫,儲(chu) 存著未被淡水稀釋的高鹽水。而在冰消期,位於(yu) 南非南部的厄加勒斯洋流逐漸恢複,如同打開了鹹水庫的泄洪閘,使得高鹽水快速湧入大西洋,促進了大西洋環流係統的恢複。

  “十多年前,我們(men) 就發現大西洋環流係統在冰消期時經曆過大幅度減弱”,論文作者之一、卡迪夫大學的史蒂芬·巴克爾(Stephen Barker )教授認為(wei) ,這次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導致該環流恢複的動力(高鹹水)來自於(yu) 幾萬(wan) 公裏以外的印度洋。

  論文主要作者、聖安德魯斯大學的詹姆斯·雷(James Rae)博士表示,本次研究進一步證實了氣候係統各部分是密切連接在一起的,牽一發而動全身,全球變暖造成的某一地區海洋環流及海水性質的變化可對地球另一側(ce) 的氣候產(chan) 生巨大影響。“因此,我們(men) 需要阻止全球變暖,防止這些關(guan) 鍵環流係統的平衡被打破”。

  合作團隊總結提醒,目前,向北大西洋輸送高溫高鹽水的洋流仍處於(yu) 活躍狀態,但隨著全球溫度的不斷升高,兩(liang) 極冰蓋的融化,北大西洋和南大洋海水不斷被稀釋,這可能導致該洋流的減弱,並引發一係列氣候連鎖反應。(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