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工作

發布時間:2023-05-18 16:16:00來源: 光明日報

  【研究報告】

  編者按

  近日,教育部、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央宣傳(chuan) 部、中央網信辦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zhuan) 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其中強調,“‘五育’並舉(ju) 促進心理健康,堅持學習(xi) 知識與(yu) 提高全麵素質相統一,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涵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的寶貴滋養(yang) 。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深入推進的當下,如何有效吸收傳(chuan) 統文化精華,提升心理教育的多樣性與(yu) 創新性?這一課題,亟待關(guan) 注與(yu) 探討。我們(men) 邀請專(zhuan) 家深入闡釋,提出建言。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近些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起全社會(hui) 的普遍關(guan) 切。全國各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與(yu) 日俱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心理谘詢中心軟硬件建設,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大學生整體(ti) 的心理健康問題仍然呈上升態勢,厭學、焦慮、抑鬱等情況並不鮮見。《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1.48%的大學生存在抑鬱風險,45.28%的大學生存在焦慮風險,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仍然麵臨(lin) 艱巨挑戰。

  雖然,經過各方麵不懈努力,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也要看到,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豐(feng) 富心理教育,引導大學生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品德修為(wei) 的成效還不夠顯著,進一步完善機製,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引入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勢在必行。

  我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成效凸顯

  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清晰、落實到位。2018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高校心理教育的指導思想、總體(ti) 目標、原則和任務等,2021年,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其中提到了加強心理健康課程設置、做好心理健康測評、加強心理谘詢輔導服務等落實措施。目前,各地高校普遍開設了有關(guan) 心理健康的公共必修課,絕大部分學校設立了心理谘詢中心,按師生比不低於(yu) 1∶4000配備心理健康專(zhuan) 職教師。有些高校創造條件,開通了24小時陽光心理援助熱線,搭建全天候谘詢平台,擴建相關(guan) 場地,經費保障等措施也在逐步落實。

  心理育人路徑不斷豐(feng) 富。各高校結合本校實際,編寫(xie) 心理健康教材,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錄製心理健康慕課,開展有針對性的團體(ti) 輔導,舉(ju) 辦“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分層分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國高校普遍構建起“宿舍—班級—院係—心理健康谘詢中心—校外精神專(zhuan) 科機構”五級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體(ti) 係。在校園心理危機預防與(yu) 幹預方麵,高校普遍開展新生入學心理普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設置心理委員,定期培訓校內(nei) 教輔人員。

  心理育人內(nei) 容及形式進一步拓展。一些高校心理工作者率先行動,通過融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方式,對心理育人的內(nei) 容及形式進行了全新探索。例如,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yu) 谘詢中心依托學生傳(chuan) 統文化社團,舉(ju) 辦了“以國學心,尋經典理”係列讀書(shu) 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cong) 《論語》的“君子之道”中提煉出“智慧、仁愛、勇敢”三大心理健康理念,轉化為(wei) 特色教學資源;為(wei) 本科生開設“儒道經典與(yu) 人生智慧”通識課程,受到學生們(men) 的普遍好評。再如,廣州中醫藥大學開設了“儒家思想與(yu) 心理健康”課程,旨在推動建立中國人的心理健康評價(jia) 標準。還有一些高校利用中秋節、清明節等傳(chuan) 統節日舉(ju) 辦專(zhuan) 題講座,滋養(yang) 學生心靈,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麵臨(lin) 三重不足

  重“硬件”輕“軟件”。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財、物等“硬件”配備相對完備,有些學校還配備了智能減壓係統、音樂(le) 放鬆係統、箱庭產(chan) 品等“高階工具”。然而,心理教師的專(zhuan) 業(ye) 訓練與(yu) 文化素養(yang) 普遍不夠充分,富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等“軟件”仍比較欠缺。雖然市麵上麵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書(shu) 籍等數量不少,但內(nei) 容幾乎千篇一律,仍然沿用西方心理學理念。

  重“術”輕“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著眼於(yu) 挫折教育、人際關(guan) 係、學習(xi) 發展、情緒管理等現實表象,采用現象觀察與(yu) 分析、心理谘詢、心理自助等“術”的層麵的方法。正因如此,目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使用的心理幹預和藥物幹預等手段效果並不穩定,根本原因在於(yu) 重術輕道。實際上,深層觀察,當代部分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困擾、精神不振、找不到人生發展的方向與(yu) 目標等狀況,其根源在於(yu) 內(nei) 心價(jia) 值的缺失,需要以深植中國大地的厚重文化、生命智慧加以對治。

  重“西”輕“中”。近年來,黨(dang) 和國家對我國心理學科建設與(yu) 發展高度重視,進行了一係列中國化、本土化的努力,產(chan) 生了顯著效果。然而,目前中國心理學的框架體(ti) 係仍然深受西方模式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內(nei) 容多圍繞西方心理學的概念、路徑和方法論展開,對大學生開展心理測評,使用的多是國外早期編製的量表,如《症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等。要看到,一個(ge) 人的生命成長和人格完善本質上是文化塑造的結果,必然要紮根於(yu) 所在國家和社會(hui) 的文化土壤、文化生態,缺乏傳(chuan) 統文化引導的心理教育,無異於(yu) 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以傳(chuan) 統文化溫潤心田,創新心理教育方式

  針對我國高校心理育人現狀,當前,亟待更好地從(cong) 國情出發,不忘曆史、著眼現實,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高校心理育人實踐中,培養(yang) 具有健康人格和責任擔當的未來之材。為(wei) 此,需從(cong) 多方麵努力,推動跨學科合作,不斷擴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nei) 容,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ti) 係。

  首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頂層設計中,注重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吸收和轉化。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引導和鼓舞全社會(hui) 從(cong)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獲得力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指出:“要堅持古為(wei) 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yu) 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2023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將全麵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作為(wei) 工作要點。建議將中華文化“學以成人”修養(yang) 目標納入“時代新人鑄魂工程”,高校以此為(wei) 契機,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hui) 服務等方麵,尤其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頂層設計之中,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滋養(yang) 師生心靈、涵育師生品行、引領校園風尚。

  其次,鼓勵高校建立學科交叉研究交流平台,加強教師傳(chuan) 統文化素養(yang) 培訓。一是設置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從(cong) 目前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來看,單一學科培養(yang) 的畢業(ye) 生很難具備傳(chuan) 統文化心理教育所需的能力和條件。若要從(cong) 源頭解決(jue) 這一問題,需在高校人才培養(yang) 和學科設置中有所創新,設立新的交叉學科,如中國文化心理學專(zhuan) 業(ye) 。同時,建議在當前的師範教育課程體(ti) 係中加強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教育史方麵的內(nei) 容設置,將傳(chuan) 統文化中“內(nei) 省慎獨”“立誌責善”“致良知”“學以成人”等古代教育觀、修養(yang) 觀有機融入心理教育、思政教育的學科內(nei) 容中。二是搭建高校間的交流平台。通過搭建高校心理課、思政課和傳(chuan) 統文化通識課(如哲學經典、詩詞鑒賞、漢字文化、書(shu) 法、太極拳)等的交流平台,設立相關(guan) 課題,鼓勵共同教研,加深相關(guan) 教師對傳(chuan) 統文化精神價(jia) 值的理解。三是加強對在崗教師的傳(chuan) 統文化素養(yang) 培訓。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是心理學或教育、思政專(zhuan) 業(ye) 教師,雖然掌握了較為(wei) 豐(feng) 富的心理、教育理論知識,但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心性哲學理念和方法並不熟悉。因此,應加強傳(chuan) 統文化素養(yang) 培訓,幫助他們(men) 通過多種方式係統學習(xi) 中國古代哲學中心性修養(yang) 理論認知和實踐路徑,提升高校心理育人整體(ti) 水平和實際效果。儒家文化講“修己安人”,一個(ge) 擁有傳(chuan) 統文化素養(yang) 的教師既能通過自我提升,讓人格心性日趨完善,又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jia) 值觀,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最後,推動社會(hui) 資源整合,助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並非隻是專(zhuan) 職心理教師的責任,也有賴於(yu) 學工幹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各科教師的通力合作,更離不開社會(hui) 力量的共同努力。為(wei) 了更好發揮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心理育人的作用,需要心理學、中國哲學、教育學等方麵專(zhuan) 家、團體(ti) 共同努力。引導有社會(hui) 影響力的傳(chuan) 統文化學者走進大學校園,傳(chuan) 播研究成果,助力心理育人工作;鼓勵高校與(yu) 博物館、展覽館等擁有豐(feng) 富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的場館建立合作關(guan) 係,發揮傳(chuan) 統教育中環境、儀(yi) 式對個(ge) 體(ti) 精神秩序的建構作用,作為(wei) 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有益補充。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於(yu) 大學生群體(ti) 的成長成才、心靈安頓和人生幸福具有不可替代的價(jia) 值和作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若能立足於(yu) 中國社會(hui) 的曆史和現實,融合各方資源和力量,並適當借鑒西方心理學研究的有益經驗,一定會(hui) 開創出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心理育人新局麵。

  (作者:宋振韶,係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yu) 谘詢中心常務副主任,北京高教學會(hui) 心理素質教育研究分會(hui) 秘書(shu) 長;車鳳,係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yu) 傳(chuan) 播研究院講師)(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