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打造高水平藝術殿堂 鑄就新時代文化輝煌

發布時間:2023-05-26 15:39:00來源: 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打造高水平藝術殿堂 鑄就新時代文化輝煌

  【文化評析】

  作者:楊傑(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教授)

  在中國美術館建館開放60周年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中國美術館的老專(zhuan) 家老藝術家回信,提出殷切期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新征程上,希望中國美術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人民至上辦館理念,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在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欣賞美術佳作、提升文化素養(yang) 的國家級乃至世界級藝術殿堂,為(wei) 繁榮發展中國美術事業(ye)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作出更大貢獻”。

  櫛風沐雨六十年。1963年5月23日,中國美術館建成開放。60年間,中國美術館收藏各類中外美術作品13萬(wan) 餘(yu) 件,舉(ju) 辦具有影響力的美術展覽5500餘(yu) 場,持續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奉獻藝術經典,是新中國美術發展的亮麗(li) 風景線。今天,無論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興(xing) 盛,還是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創造高品質生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都呼喚作為(wei) 公共文化服務平台的美術館、圖書(shu) 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四館”實現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收藏是“四館”發展的底蘊和底氣。高質量收藏是立館之本,關(guan) 鍵在於(yu) 精與(yu) 全。收藏的“精”是指精品、經典。麵對浩瀚的世界,無論是美術館的美術作品、博物館的藏品收集,還是圖書(shu) 館圖書(shu) 資料的選取,好中選優(you) 是收藏遴選的原則。具體(ti) 來說,這裏的“經典”既是曆史的又是當下的。說其是“曆史的”,是指在人類曆史中誕生的傳(chuan) 世精神產(chan) 品,代表世界人類文明的典範,是不同時代精神風貌的真實寫(xie) 照,我們(men) 從(cong) 中可以增識益智。說其是“當下的”,是因為(wei) 經典具有典範的文化價(jia) 值和意義(yi) ,曆久彌新。

  收藏的“全”,不僅(jin) 指收藏品類的“全”,還指收藏路徑和方式的“全”。前者是指諸如古籍等版本種類的“全”和各個(ge) 時代文化經典的“全”;後者指收藏渠道、方式的“全”,也就是努力拓展收藏路徑。譬如,國內(nei) 層麵采用政府、民間和個(ge) 人等不同路徑的收集方式;國際層麵加強文化合作,推動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與(yu) 合作機製化發展,通過成立國際聯盟等民間組織,以購買(mai) 、置換等方式拓展經典藏品的收藏渠道。

  高水平利用是“四館”發展的功效和功力。這也是使高質量收藏發揮功效的重要平台和環節。其中,科技賦能是值得關(guan) 注的有效方式。融媒信息化時代,如何利用好前沿技術,實現文化的數字化生存與(yu) 傳(chuan) 播,已經成為(wei) “四館”建設的重中之重。譬如,“公共數字文化工程”通過數字技術,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新業(ye) 態的形成,實現圖書(shu) 館、文化館的高水平覆蓋與(yu) 高水平利用;強化智慧圖書(shu) 館體(ti) 係建設,提升數字文化館網絡化與(yu) 智能化水平,可以不斷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此外,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實融合”場景也頻頻現身博物館與(yu) 美術館,沉浸式觀賞有助於(yu) 觀眾(zhong) 領略展品厚重的曆史感與(yu) 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種觀展體(ti) 驗成功實現展品自身價(jia) 值的最大化。此外,科技賦能還有利於(yu) 中國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高品質服務是“四館”發展的保障和保質。優(you) 質服務是發揮高水平收藏社會(hui) 效益、有效提升高水平利用的助燃器。我們(men) 努力打造國家級乃至世界級藝術殿堂,大力發展社會(hui) 公共文化,初衷在於(yu) 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生活,本質在於(yu) 踐行堅持人民至上理念——服務人民。因此,高品質服務既是“四館”建設目的又是具體(ti) 實施路徑。

  優(you) 化服務質量,首先是逐步擴大向公眾(zhong) 免費開放的範圍,實現文化資源的公益化,尤其是向未成年人等社會(hui) 群體(ti) 免費開放,與(yu)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相銜接,助力青少年加強曆史文化學習(xi) ,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培養(yang) 健康審美觀,提高文化素養(yang) ,實現立德樹人“社會(hui) 大課堂”的功效。其次,完善“四館”文化體(ti) 係建設,強化資源共享與(yu) 融通互動機製,推進服務的便捷化。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豐(feng) 富服務渠道,拓展服務方式,為(wei) 社會(hui) 公眾(zhong) 提供多樣化與(yu) 個(ge) 性化、專(zhuan) 業(ye) 化與(yu) 大眾(zhong) 化的多層次服務,打造基於(yu) 新媒體(ti) 的數字服務新業(ye) 態。再次,打造綜合、融合、多元的服務功能體(ti) 係。譬如,增加麵向社區居民的圖書(shu) 閱讀、培訓講座、藝術鑒賞等普及與(yu) 提高相結合的文化服務活動,強化對不同群體(ti) 的精準服務。最後,增強旅遊休閑、觀賞學習(xi) 、參與(yu) 體(ti) 驗功能的融通,采用解說導覽、文藝匯演、專(zhuan) 題講座、誌願者服務等綜合方式,讓社會(hui) 群眾(zhong) 獲得多樣化體(ti) 驗服務,實現寓教於(yu) 樂(le) 。

  藝術,與(yu) 時代同頻共振;文運,與(yu) 國運緊密相牽。持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標準化、均等化建設,不斷健全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鑄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光明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