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乳製品營養改善作用
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內(nei) 經濟麵臨(lin) 下行壓力,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乏力,奶類家庭和戶外餐飲消費都有所下降,人均奶類消費量約42.0公斤,與(yu) 上年相比,下降1.3%。今年以來,隨著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wei) “乙類乙管”,送奶到戶、戶外消費等線下消費逐步恢複,乳製品消費恢複增長勢頭,4月份,全國液態奶產(chan) 量同比增長8.1%,處於(yu) 曆史較高水平,很多區域性乳企市場銷量恢複到2021年高峰水平的90%以上,戶外餐飲消費增加帶動奶酪、黃油等幹乳製品消費恢複增長。
從(cong) 人均消費量看,我國乳製品消費仍處於(yu) 較低水平。《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每人每天攝入奶及奶製品300克至500克,折合每年110公斤至183公斤,當前人均乳製品消費量僅(jin) 相當於(yu) 推薦量的23.0%至35.1%。從(cong) 國際上看,據國際乳品聯盟報告,2021年全球、亞(ya) 洲人均奶類消費分別是118.2公斤、94公斤,我國僅(jin) 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的35.5%,是亞(ya) 洲平均水平的44.7%。乳製品在居民營養(yang) 改善中發揮的作用不夠充分,是居民食物消費中突出的短板產(chan) 品。
從(cong) 國內(nei) 外發展規律看,經濟水平越高的地區乳製品消費水平越高。近10年來,我國人均GDP每增加1000美元,人均奶類消費平均增長1.7公斤。從(cong) 全球185個(ge) 國家乳製品消費情況看,人均GDP在3萬(wan) 美元以上、2萬(wan) 美元至3萬(wan) 美元、1萬(wan) 美元至2萬(wan) 美元及1萬(wan) 美元以下的國家,人均乳製品消費量分別為(wei) 226.49公斤、191.25公斤、150.29公斤、82.69公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2萬(wan) 美元,與(yu) 2022年相比,增長65.3%。綜合考慮經濟發展、人口負增長、老齡化等因素,預計到2030年人均乳製品消費量將達到56.1公斤,消費總量增至7112萬(wan) 噸,與(yu) 2022年相比,增加1176萬(wan) 噸。
奶業(ye) 是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chan) 業(ye) ,是世界各國改善居民營養(yang) 的普遍抓手。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展“三杯奶運動”,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掀起“讓一杯奶強壯一個(ge) 民族”運動,印度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洪流運動”計劃。針對當前乳品消費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出台促進乳品消費的具體(ti) 政策措施,發揮政府在促進消費中的作用。針對當前消費恢複不及預期、生鮮乳產(chan) 能處於(yu) 曆史高位的供需形勢,建議圍繞公益性科普、“學生飲用奶”、“農(nong) 村中小學生營養(yang) 餐計劃”等方麵出台促進乳製品消費的政策文件,強化擴大乳品消費的政策支撐。
二是加強乳製品營養(yang) 與(yu) 健康科普宣傳(chuan) ,科學引導大眾(zhong) 消費。發揮相關(guan) 部門在科普宣傳(chuan) 中的主導作用,基於(yu) 權威科學證據,開展乳製品營養(yang) 與(yu) 健康的公益性科普宣傳(chuan) ,提高科普權威性,提升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營養(yang) 認知,促進大眾(zhong) 科學飲奶。
三是擴大“學生飲用奶”計劃覆蓋範圍,從(cong) 小培養(yang) 飲奶習(xi) 慣。進一步完善“學生飲用奶”計劃,擴大覆蓋人群,確保農(nong) 村低收入地區全覆蓋,明確將學生奶納入學生營養(yang) 餐,同時將幼兒(er) 園低齡人口納入覆蓋範圍。加大推廣力度,由市場化運行改為(wei) 半補貼式,力爭(zheng) 5年內(nei) “學生飲用奶”覆蓋率增至50%,培養(yang) 學生科學飲奶習(xi) 慣。
四是立足國情發展幹乳製品產(chan) 業(ye) ,讓乳製品成為(wei) 消費者餐桌上的新選擇。充分利用當前國內(nei) 生鮮乳供給充裕的有利時機,盡快布局原製奶酪和乳清產(chan) 業(ye) 鏈,搶占快速增長的乳酪市場,防範嬰幼兒(er) 配方奶粉第一大主料乳清粉“卡脖子”風險,建議設立專(zhuan) 項資金扶持發展奶酪、乳清生產(chan) 線。同時,在奶源過剩的季節生產(chan) 原製奶酪與(yu) 乳清的產(chan) 品組合,對於(yu) 穩定市場、保護奶農(nong) 利益也有重要意義(yi) 。
(作者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食物與(yu) 營養(yang) 發展研究所動物食物與(yu) 營養(yang) 政策中心主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