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遷之後 如何走向鄉村振興
易地搬遷之後 如何走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省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措施調研
編者按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念茲(zi) 在茲(zi) 。6月8日,他在內(nei) 蒙古考察時強調:“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把促進脫貧縣加快發展作為(wei) 主攻方向,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zhong) 內(nei) 生發展動力,堅決(jue)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在彪炳史冊(ce) 的脫貧攻堅戰中,我國有960多萬(wan) 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功實現了“挪窮窩”“換窮業(ye) ”“拔窮根”的目標。“搬得出”之後,如何“穩得住”“能致富”?在通往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怎樣加強對搬遷戶的後續扶持?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出台《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專(zhuan) 項行動方案》之際,本版特刊登智庫機構圍繞此主題撰寫(xie) 的研究報告,以此觀照現實狀況、助力未來發展。
脫貧攻堅取得全麵勝利後,我國“三農(nong) ”工作重心向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轉移。從(cong) 整體(ti) 上看,農(nong) 村人口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部分農(nong) 村可持續發展麵臨(lin) 瓶頸。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下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盤大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做好2022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大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的支持力度。
為(wei) 摸清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狀況和經驗成效,2022年3月—12月,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農(nong) 村治理研究中心在全國有易地搬遷任務的20個(ge) 省份開展調研,重點研究總結各易地搬遷安置區(點)在推動後續產(chan) 業(ye) 可持續發展、推動更充分更穩定就業(ye) 、構建鄉(xiang) 風文明的安置社區、促進多元主體(ti) 合力共治四個(ge) 方麵的成功做法,形成了50個(ge) 典型案例,並以此為(wei) 基礎深入剖析,為(wei)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實證參考與(yu) 政策建議。
做法盤點:後續扶持不斷線 多管齊下助發展
作為(wei) 精準扶貧“五個(ge) 一批”的重要組成部分,易地搬遷以建設搬遷為(wei) 主的“上半篇”工作已全麵收官,翻開了以後續扶持為(wei) 重點的“下半篇”。各地積極落實中央政策,湧現出一批創新做法。
綱舉(ju) 目張,產(chan) 業(ye) 發展持續向好
精確謀劃,結合實際聚力產(chan) 業(ye) 發展。根據地域特點,發展“一鄉(xiang) 一業(ye) ”:四川布拖縣依撒社區、陝西銅川市耀州區綜合自然稟賦等因素,因地製宜扶持特色種植產(chan) 業(ye) ;湖北十堰市鄖陽區龍韻村憑借深厚紅色曆史,聚力打造研學旅遊示範村,盤活地域資源。基於(yu) 土地要素現狀,探索農(nong) 業(ye) 發展模式:山西榆社縣、吉林通榆縣明確土地利用分布,村集體(ti) 、搬遷群眾(zhong) 、平台公司各司其職,采取多種經營模式,有效破解了“誰來種地,怎麽(me) 種好地”難題。
龍頭帶動,打造品牌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挖掘特色文化,抓住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機遇:廣西南丹縣依托非物質文化資源,打造5A級旅遊景區,全麵展現瑤族特色民俗,形成了極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品牌。盤活當地資源,聚力培植龍頭企業(ye) :雲(yun) 南昆明市東(dong) 川區、雲(yun) 南麗(li) 江市寧蒗縣致力於(yu) 培育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東(dong) 川區創建“三品一標”27家、建成“一村一品”38個(ge) ,寧蒗縣政府扶持縣內(nei) 19家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力求打造高品質農(nong) 業(ye) 品牌。
多措並舉(ju) ,融資融智聯動產(chan) 業(ye) 發展。吸納投資,帶動產(chan) 業(ye) 提質增量: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政府堅持“金融拉動、保險保障”理念,促使金融機構每年投入不少於(yu) 5億(yi) 元,為(wei) 當地牛羊養(yang) 殖等產(chan) 業(ye) 提供“牛羊貸”項目,推動產(chan) 業(ye) 穩定擴大生產(chan) 。信貸賦能,多元合作促進發展:新疆阿勒泰地區統籌各級財政和金融信貸資金,積極探索“農(nong) 戶+企業(ye) ”“農(nong) 戶+合作社”“農(nong) 戶+基地+大戶”等多種模式,摸索新型合作經濟產(chan) 業(ye) 。開拓共享格局,多方融智聯結利益:西藏拉薩市堆龍德慶區波瑪村打造文旅產(chan) 業(ye) 項目,聯合區黨(dang) 委政府、旅遊公司與(yu) 集體(ti) 經濟組織,承擔統籌協調、運營管理、保障群眾(zhong) 入股分紅的職能,共同推進“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安徽蕭縣新廷社區集合各方主體(ti) 合作基礎和價(jia) 值追求,實現“村黨(dang) 組織領辦合作社+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搬遷農(nong) 戶”多方參與(yu) ,將土地資產(chan) 效益最大化。
多管齊下,破解就業(ye) 增收難題
促進農(nong) 戶就近就業(ye) ,實現賺錢顧家“兩(liang) 不誤”。落實“家門口”就業(ye) :陝西安康市在搬遷社區興(xing) 辦社區工廠,作為(wei) 易地搬遷群眾(zhong) 的就業(ye) 主導方式;內(nei) 蒙古翁牛特旗將就業(ye) 服務站、零工市場、就業(ye) 幫扶車間等落到百姓“家門口”,探索出廣受歡迎的就業(ye) 新模式。開發就業(ye) 崗位:新疆莎車縣通過項目建設、基層社會(hui) 治理和公益性崗位等方式,盡可能為(wei) 群眾(zhong) 增加就業(ye) 機會(hui) 。盤活存量資源:江西玉山縣通過盤活現有存量資產(chan) ,改造閑置和低效用地、廠房、校舍等,確保搬遷群眾(zhong) 就近就地就業(ye) 。
助推農(nong) 戶勞務輸轉,實現轉移就業(ye) 。銜接供需兩(liang) 端:廣西隆安縣震東(dong) 社區支持以震東(dong) 社區就業(ye) 服務站站長梁佳為(wei) 代表的就業(ye) 幫扶工作隊開展工作,創設“小梁送工”就業(ye) 服務,多渠道獲取並及時發布用工信息,高效對接就業(ye) 需求,形成“企業(ye) 派單、居民點單、社區送單”的日常化就業(ye) 服務模式;山西忻州市忻府區怡居苑社區開展職業(ye) 指導和崗位推薦等就業(ye) 服務,盤活農(nong) 村就業(ye) 資源。推進勞務協作:湖北十堰市通過對口協作、勞務協作等渠道,引導易地搬遷群眾(zhong) 外出務工;寧夏永寧縣閩寧鎮發揮勞務經紀人作用,對接福建用工企業(ye) ,為(wei) 搬遷群眾(zhong) 拓寬就業(ye) 渠道。
加強農(nong) 戶技能培訓,增加就業(ye) 機會(hui) 。創新培訓模式:河南羅山縣開展“訂單式”技能培訓,根據當地特色,確定培訓內(nei) 容和主題,實現“群眾(zhong) 下單、政府配單”。線上線下結合:甘肅秦安縣委托培訓機構采用“崗位+勞務機構+培訓”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就業(ye) 技能培訓,推動技能人才培養(yang) 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深度融合。
提供優(you) 質服務保障,鼓勵自主創業(ye) 。建立創業(ye) 基地:安徽潛山市依托“20分鍾就業(ye) 圈”,投入創業(ye) 扶持資金為(wei) 有創業(ye) 需求的易地搬遷群眾(zhong) 建設創業(ye) 孵化基地,激發群眾(zhong) 創業(ye) 熱情。鼓勵返鄉(xiang) 創業(ye) :四川古藺縣將創業(ye) 擔保貸款、個(ge) 人創業(ye) 補貼等創業(ye) 政策和開展返鄉(xiang) 創業(ye) 培訓、品牌培訓相結合,為(wei) 搬遷群眾(zhong) 創業(ye) 提供資金保障。
整體(ti) 推進,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下足功夫,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強化黨(dang) 建引領,開展感恩教育:江西石城縣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大力宣傳(chuan)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河北淶源縣、重慶黔江區李家溪集中安置點開展感黨(dang) 恩主題活動,激發群眾(zhong) 的自強奮進意誌。深化道德培養(yang) ,宣傳(chuan) 先進事跡:河北豐(feng) 寧縣人才家園社區持續開展道德講堂活動,宣傳(chuan) 好人好事,深化道德培養(yang) ,為(wei) 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凝心聚力。
綿綿用力,推動鄉(xiang) 風文明建設。精準發力,細化移風易俗規範:四川涼山州出台移風易俗條例,對60多項具體(ti) 問題進行了細致規範。去蕪存菁,力促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承:寧夏銀川市金鳳區潤豐(feng) 村結合特色節日舉(ju) 辦文化習(xi) 俗活動,為(wei) 易地搬遷安置群眾(zhong) 構築精神家園。握指成拳,凝聚誌願服務合力:西藏曲水縣三有村、河北阜平縣龍門安置區以誌願服務隊帶領村民開展鄉(xiang) 村環境整治、照顧老弱病殘等活動,倡導鄉(xiang) 風文明新風尚。
久久為(wei) 功,加強農(nong) 村文化建設。固本強基,改善農(nong) 村文化設施:貴州多渠道籌措資金投入,為(wei) 易地搬遷群眾(zhong) 提供文化場所及相關(guan) 配套設施。凝聚薈萃,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廣西百色市右江區、青海海東(dong) 市樂(le) 都區七裏店社區建立“民族之家”,促進易地搬遷安置點各民族群眾(zhong) 的交流融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統籌兼顧,發展農(nong) 村文化教育:貴州赫章縣創辦獨具特色的“四點半”課堂,實現了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與(yu) 現代教育的結合。
靶向施策,社區治理穩步提升
健全社區管理體(ti) 係,保障服務成效。壯大管理隊伍,集聚資源力量:江西贛州市分市、縣、鄉(xiang) 鎮三層級培訓管理專(zhuan) 職人員,設置縣鄉(xiang) 村三級考核辦法;湖南鳳凰縣、新疆阿克蘇地區組織成立公益性崗位服務隊等群眾(zhong) 組織;共青團河南省淅川縣委員會(hui) 聯結淅川縣人民醫院、南陽理工學院等20餘(yu) 家企事業(ye) 單位資源,為(wei) 搬遷群眾(zhong) 提供醫療、教育等多方麵服務。優(you) 化工作機製,引導村民自治:重慶彭水縣健全村民自治和安置點自管委機製,明確搬遷群眾(zhong) 社區治理主體(ti) 責任;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推行村民代表會(hui) 議製度“五步工作法”“四級聯動督查”模式;雲(yun) 南瀘水市建立民主協商調處機製,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社區。
創新社區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水平。網格化對焦,精準化到崗:青海尖紮縣德吉村劃分4個(ge) 網格,把村級服務管理工作延伸到戶到人;湖南懷化市探索深化“一級黨(dang) 支部+二級片區+三級樓棟+四級微網格”模式,半小時內(nei) 實現五級聯動。數字化錨定,精細化把控:雲(yun) 南昭通市圍繞搬遷戶就業(ye) 、就醫等情況進行紅黃綠分類、數字化建檔;陝西山陽縣將全縣易地搬遷群眾(zhong) 納入大數據平台,隨時做好防返貧監測。積分製引領,調動積極性:貴州雷山縣推行積分兌(dui) 換活動,提升群眾(zhong) 自覺性。
政策啟示:壯大產(chan) 業(ye) 惠民生 改善鄉(xiang) 風促治理
各地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中的創新思路,為(wei)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可借鑒經驗。
夯基壘台,聚焦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
挖掘地域特色,把握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精準剖析地理位置、生態環境、交通設施等因素,通過政策引導,找對發展路徑,科學研判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將“一村一品”“一鄉(xiang) 一特”“一縣一業(ye) ”作為(wei) 政策扶持重點,在農(nong) 產(chan) 品多元化、經營方式多元化等方麵形成鮮明地方特色,同時,鼓勵探索建設產(chan) 業(ye) 園區、特色小鎮、淘寶村等。
培育品牌優(you) 勢,創新產(chan) 業(ye) 發展載體(ti) 。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力強的特色優(you) 勢農(nong) 產(chan) 品知名品牌和地理標誌品牌,全麵提升農(nong) 業(ye) 競爭(zheng) 力。打破一、二、三產(chan) 業(ye) 之間的藩籬,實現產(chan) 業(ye) 融合、優(you) 勢互補,以新產(chan) 業(ye) 形態滿足新市場需求。健全完善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營銷體(ti) 係,延長產(chan) 業(ye) 鏈條,形成一批規模化生產(chan) 基地和加工“龍頭”企業(ye) ,做到“創一個(ge) 品牌、帶一個(ge) 產(chan) 業(ye) 、富一方群眾(zhong) ”。
拓展功能邊界,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發展環境。強化區域資金、資產(chan) 、資源全要素整合,強化地方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實施企業(ye) 多主體(ti) 協同,引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支持適度開展產(chan) 業(ye) 及農(nong) 村基礎設施投資,撬動更多中長期信貸資金高效率、低成本流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立柱架梁,促進農(nong) 戶生活富裕
創造就地就近就業(ye) 機會(hui) ,搭建就業(ye) 載體(ti) 。結合當地資源優(you) 勢,因地製宜培育就近就業(ye) 新業(ye) 態,讓農(nong) 戶實現“田地間”就業(ye) 。培育特色勞務品牌,融合地域特色、行業(ye) 特征和技能特點,引領帶動農(nong) 戶高質量就近就業(ye) 。
擴大定向勞務輸轉規模,拓寬就業(ye) 渠道。抓住勞務協作機遇,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勞務經紀人作用,形成協調高效的“企業(ye) —政府—農(nong) 戶”三方關(guan) 係。及時把控農(nong) 戶的就業(ye) 動態,建立台賬定期核查更新,確保具備就業(ye) 條件的農(nong) 戶實現就業(ye) 。
探索創新技能培訓模式,保障技術更新。協調企業(ye) 、優(you) 質培訓機構,結合當地特色產(chan) 業(ye) ,為(wei) 農(nong) 戶提供技術培訓。根據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分層分類培訓,注重業(ye) 務實操,為(wei) 農(nong) 戶就業(ye) 增收賦能添技。
強化創業(ye) 政策服務支持,擴充人才隊伍。健全農(nong) 戶創業(ye) 扶持機製,在資金扶持、融資服務、稅費減免等方麵提供政策支持,減輕農(nong) 戶創業(ye) 資金壓力。聯合地方政府的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司法局等部門,為(wei) 有創業(ye) 意願的農(nong) 戶提供創業(ye) 培訓和法律谘詢等服務,降低農(nong) 戶創業(ye) 風險。
有的放矢,推動農(nong) 村鄉(xiang) 風文明
出台獎勵政策,打出多維激勵組合拳。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相結合,打造新農(nong) 村文明建設“紅黑榜”,將移風易俗等內(nei) 容納入考評指標。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建立新農(nong) 村文明建設“文明積分”製度,依據積分給予相應榮譽或獎品。
立足黨(dang) 建引領,把握鄉(xiang) 風文明風向標。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通過係列活動激發廣大群眾(zhong) 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熱情。在移風易俗等方麵,形成村級黨(dang) 組織牽頭,全村黨(dang) 員幹部帶頭的模式。組織黨(dang) 員開展法律知識宣講、農(nong) 業(ye) 技能培訓等活動,完善“黨(dang) 建+文化建設”的製度安排。
優(you) 化宣傳(chuan) 手段,畫好文明實踐同心圓。增加農(nong) 村文明建設宣傳(chuan) 載體(ti) ,將文化宣傳(chuan) 與(yu) 歌曲、小品等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形式相結合,增強宣傳(chuan) 的有效性。對標農(nong) 村文明建設宣傳(chuan) 對象,緊密結合不同地區、不同年齡階段群眾(zhong) 的關(guan) 注點,有針對性地宣傳(chuan) 文化學習(xi) 、推進移風易俗、培育奮鬥精神。
合力治理,保障社區治理有效
提升管理隊伍質量,激發內(nei) 生動力。保障專(zhuan) 職隊伍工資待遇,將專(zhuan) 職管理人員工資統一納入財政預算,享受一般村幹部同等工資待遇。銜接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補助資金(銜接資金)列支,包括中央和省級財政預算安排用於(yu)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的補助資金。大力發展集體(ti) 經濟,探索實現社區集體(ti) 經濟自給自足。吸納群團組織力量,鼓勵黨(dang) 員帶頭組建誌願服務隊,組織成立社會(hui) 治安隊、政策宣傳(chuan) 隊、環境美化隊、農(nong) 業(ye) 服務隊等,引導群眾(zhong) 參與(yu) 社區治理。
細化社區治理模式,增強治理成效。把黨(dang) 總支建在社區、黨(dang) 支部建在網格、黨(dang) 小組建在樓棟,實行每棟樓設置黨(dang) 工委幹部職工、居民群眾(zhong) 各1名樓棟長的“雙樓棟長”製。開展星級化創建工作,製定村民積分製服務管理實施方案,製定平安建設、衛生整治等積分細則。建設縣域社會(hui) 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統籌網格員、聯戶長隊伍,公安派出所、鄉(xiang) 鎮(街道)司法所協同,同時建立縣級文明實踐中心、片區文明實踐分中心、文明實踐所、文明實踐站,提升群眾(zhong) 自治力、築牢社區法治力和德治力。
(光明日報 作者:章文光,係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農(nong) 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