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村超”“村BA”“村歌” 鄉村熱土釋放“幸福能量”

發布時間:2023-06-28 10:26:00來源: 光明日報

  【記者觀察】

  編者按

  運動場裏“激戰正酣”,觀眾(zhong) 席上山呼海嘯,中場表演別開生麵。呐喊、鼓點、笑語、歡歌交織匯聚,掀起一股激情澎湃的熱浪,盡情釋放樂(le) 業(ye) 安居的幸福……繼“村BA”持續大火之後,在鄰近“村BA”起源地——貴州省黔東(dong) 南州台江縣的榕江縣,又一現象級的農(nong) 民賽事“村超”火爆上演。與(yu) 賽事同時“火出圈”的,還有侗族大歌等特色濃鬱的古老非遺。這一切,正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上應有的模樣!

  民眾(zhong) 的自發探索,與(yu) 黨(dang) 和國家政策同頻共振。繼“村BA”升級為(wei) 全國和美鄉(xiang) 村籃球大賽後,近日,國家體(ti) 育總局會(hui) 同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民委等11部委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體(ti) 育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的指導意見》,協力推進體(ti) 育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

  “村BA”“村超”“村歌”緣何火爆出圈?鄉(xiang) 村文體(ti) 活動如何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記者帶您走進多彩貴州,與(yu) 您一起尋找答案。

  “球進啦!”歡呼聲響徹貴州省黔東(dong) 南州榕江縣夜空,屬於(yu) 每位球迷的足球盛宴——“村超”正在火熱進行。看台上滿滿當當、忘情呐喊的,是從(cong) 十裏八鄉(xiang) 甚至天南海北趕來的男女老少。

  “這就是純粹足球的魅力!”身著蠟染T恤、爬著梯子登上現場解說台的體(ti) 育解說員韓喬(qiao) 生不禁盛讚——貴州“村超”,是深深紮根於(yu) 土壤的足球狂歡節!

  從(cong) 去年夏天開始,“村BA”“村超”等植根於(yu) 黔東(dong) 南的“寶藏運動”大放異彩,受到全國人民喜愛。曾經深度貧困的貴州,虎躍龍騰地走上了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金光大道”。

  聚攏人氣、注入活力、拉動縣域經濟……透過激動人心的群眾(zhong) 文體(ti) 活動,一條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路在世人眼前鋪展。

  “村超”:擰成一股勁 喚回一群人

  “您現在是‘球星’了!”當記者見到自“村超”開賽至今持續占據射手榜頭名的球員董永恒時,他已換下球衣,正在自家的卷粉店裏忙碌。最近,因“村超”慕名而來的各地遊客,讓原本就在榕江小有名氣的“卷粉王”生意更火了。

  “要說我是‘球星’,那我們(men) 隊裏人人都是。”董永恒笑著說,“我身邊可是臥虎藏龍,能進球全靠隊友傳(chuan) 球。”

  農(nong) 民、教師、飯店老板、銀行職員、電力工人……忠誠村足球隊的球員來自各行各業(ye) 。是足球,讓平日裏各自忙碌的他們(men) 聚到了一起。“一踢比賽,不但鄰裏鄉(xiang) 親(qin) 來看,全國人民都在看。想想這麽(me) 多觀眾(zhong) ,大家可興(xing) 奮了,踢起來格外投入。”董永恒說。

  “能抽時間一起訓練、上場踢球,不僅(jin) 因為(wei) 對足球足夠熱愛,也因為(wei) 我們(men) 有深厚的足球文化傳(chuan) 統。”車江二村足球隊隊長石世畢告訴記者。許多“村超”球員的足球啟蒙,來自身邊一場場村裏自發組織、村民全員參與(yu) 的球賽。

  “早年間,縣裏沒有規範的足球場,甚至連規整的場地也沒幾塊。”46歲的韋林星回憶。2002年,他和幾個(ge) 喜歡足球的朋友商定,辦一場屬於(yu) 村民們(men) 的比賽。在滿是泥沙的河岸邊,他們(men) 用鏟車平整了土地,村民們(men) 自發前來清走了石子、雜草。樹樁作門、石灰畫線,一場“河邊足球賽”就此開場。打那以後,就成了深受大家喜愛的“保留項目”。

  2020年,榕江縣實現脫貧摘帽。如今,縣城就有十多個(ge) 足球場,全縣有30多支民間足球隊,在縣足協注冊(ce) 的球員超過1000人。

  韋林星不僅(jin) 成了一支“村超”球隊的教練,更與(yu) 一幫老隊友忙著為(wei) 更多愛足球的孩子提供免費訓練和輔導。“現在,有了身邊的‘明星’榜樣,報名參加周末培訓的孩子是以前的十幾倍。”他說。

  董永恒也盤算著,為(wei) 球隊吸收更多年輕的後備力量:“‘村超’帶來了這麽(me) 大的市場,讓很多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才都有了奔頭,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就更有活力了。”

  “村BA”:守住鄉(xiang) 土氣 帶動“雙豐(feng) 收”

  走進位於(yu) 台江縣台盤村的“村BA”籃球場,新修的更衣室、沐浴室、媒體(ti) 接待室,改造的公共廁所、拓寬的停車場,從(cong) 一萬(wan) 餘(yu) 個(ge) 增至兩(liang) 萬(wan) 多個(ge) 的觀眾(zhong) 座席……煥然一新的賽場設施,讓人很難想到,每一根燈杆、每一層看台、每一次擴建改造背後,都是村民們(men) 集體(ti) 決(jue) 策的結果。

  “每次村委會(hui) 組織大家開會(hui) ,院壩裏比‘村BA’還熱鬧嘞。”曾在村裏做過近30年比賽記分員的村民潘舉(ju) 說,早先都是村民們(men) 自發籌資、自己建球場。現在村裏富裕了,球場修繕不再需要大家自掏腰包,可事關(guan) “村BA”,再小的事也要大家一起商量。

  走出球場,“村BA”官方線下體(ti) 驗店裏,采用苗族蠟染工藝的籃球、“村寶寶”文創玩偶、黔東(dong) 南土特產(chan) 品等各類商品吸引著遊客駐足;打開手機,關(guan) 於(yu) “村BA”的短視頻、新聞、旅遊攻略等熱度不減。據統計,僅(jin) 去年“村BA”夏季籃球賽期間,台盤鄉(xiang) 接待觀眾(zhong) 和遊客就超過50萬(wan) 人次,拉動直接消費4000萬(wan) 元以上。

  今年1月,岑江龍被村民選舉(ju) 為(wei) 村委會(hui) 主任。這位曾在“村BA”場上守護內(nei) 線、組織進攻的大前鋒,如今正在球場外身體(ti) 力行帶動更多人加入這場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比賽”中。

  岑江龍告訴記者,除了堅持帶給籃球愛好者更好的觀賽體(ti) 驗,台盤村也在積極探索如何用好“村BA”品牌,不斷增強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村集體(ti) 決(jue) 定,將比賽期間場外各項經營的收入,用於(yu) 改善提升基礎設施、衛生環境、村容村貌,並逐步發展旅遊、民宿、餐飲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

  “我們(men) 將守住‘村BA’的鄉(xiang) 土氣,以‘村BA’帶動係列‘農(nong) 字號’體(ti) 育賽事,把比賽辦成老百姓的節日。同時,探索打造‘以賽助旅、以賽扶產(chan) ’全產(chan) 業(ye) 鏈,實現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feng) 收。”台江縣委副書(shu) 記、縣長楊德昭表示。

  “村歌”:文化有魅力 鄉(xiang) 村顯生機

  賽事的火爆也為(wei) 傳(chuan) 播當地文化提供了好時機。“村BA”“村超”每場比賽的開場表演和休息間隙,侗族大歌都會(hui) 現場展演,掀起“萬(wan) 人合唱”的壯觀浪潮。

  “黔東(dong) 南美景,合國艮學國了(侗語,意為(wei) 說不完數不盡)……”6月9日,在黎平縣舉(ju) 行的2023年黔東(dong) 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第七屆侗歌百村歌唱大賽上,一位身著侗族傳(chuan) 統服飾的小朋友成為(wei) 全場焦點。

  在台下,記者見到了這位10歲“小歌手”王先鋒。他家三代人都會(hui) 唱侗歌,頭一次登上大舞台卻沒有絲(si) 毫怯場:“我喜歡我們(men) 侗族的歌,我要把它唱給更多人聽。”

  “飯養(yang) 生,歌養(yang) 心”,千年大歌早已融入侗家人的文化基因。79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侗族大歌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吳品仙,五六歲開始學唱侗歌,一唱就是一輩子。她曾將大歌唱到北京、帶到國外,至今仍堅持每月定期給小學生、大學生們(men) 開課。

  “大歌要與(yu) 時俱進,讓年輕人感受到獨特魅力。”同樣帶隊來參加比賽的黎平縣雙江鎮黃崗村歌隊隊長吳成龍說。2018年,這位侗族大歌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在村裏開設了“月也(侗語,意為(wei) 做客)侗歌學堂”,為(wei) 晚上農(nong) 閑或輟學待業(ye) 的村民們(men) 免費教唱侗歌。

  “在保留風味的基礎上,非洲鼓、木吉他等外來樂(le) 器也可以加入伴奏。當年輕人發自內(nei) 心喜歡上大歌,傳(chuan) 承就不再是問題。”吳成龍說,現在跟著他長期學歌的村民已有五六十人。

  循著“清泉般閃光的音樂(le) ”,更多熱愛大歌的侗族青年回到家鄉(xiang) 。“村裏交通好了,本地好木料在家門口就能製成家具,銷路更是不愁。”幾年前從(cong) 廣東(dong) 回鄉(xiang) 開設家具廠的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村民潘玉秋說:“不僅(jin) 有了更多時間和大家一起排練、代表家鄉(xiang) 到更大舞台上唱歌,還能帶動更多鄉(xiang) 親(qin) 就業(ye) 。”

  近年來,通過“百村歌唱大賽”“100個(ge) 傳(chuan) 承保護發展示範村”“百村傳(chuan) 統經典民歌數字化”等一係列整體(ti) 性保護工作的實施,黔東(dong) 南州基本實現了“侗族大歌流布聚居村寨村村有歌隊,80%以上的村民能唱10首以上傳(chuan) 統侗族大歌和新編侗族大歌”的目標,合計培養(yang) 了100多名優(you) 秀侗族大歌骨幹輔導員、1000多名優(you) 秀傳(chuan) 承人。

  如今,黔東(dong) 南黎平縣肇興(xing) 、地捫、堂安等地文旅業(ye) 聚起侗族大歌歌隊近百支,從(cong) 業(ye) 人員近2000人,每支歌隊年均演出30場,人均每年從(cong) 中收入2000元。吳成龍說:“歌聲引來了八方貴客,村寨在歌聲中洋溢著生機和活力,更讓年輕人看到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希望。”

  (本報記者 陳冠合 呂慎)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呂慎、王東(dong) 、陳冠合、張勝、王斯敏)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