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越憎恨網暴越要反對“以暴製暴”

發布時間:2023-06-28 10:2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由網絡暴力所引發的社會(hui) 性悲劇時有發生。樁樁件件之間,網絡暴力之害早已人盡皆知。麵對那些冷漠、自私、殘忍、卑劣,懷著陰暗心理躲在屏幕背後“按鍵傷(shang) 人”的網暴分子,任何懷有樸素正義(yi) 感的網民,都會(hui) 發自內(nei) 心地感到厭惡。而對善於(yu) 共情的人而言,看著無辜的受害者因為(wei) 網暴蒙受巨大創傷(shang) ,甚至付出失去生命的代價(jia) ,更是痛心疾首、難忍憤怒。

  這時,如果有人將攻擊矛頭指向對先前網暴負有責任的特定個(ge) 體(ti) ,網友心中積壓的情緒就會(hui) 被引爆,網暴者也嚐到了被網暴的苦果。對此,許多網民都深感“解氣”,認為(wei) 這是自作自受。一些網友認為(wei) ,要想有力打擊、震懾網暴亂(luan) 象,就得讓網暴者自己也吃一回網暴的虧(kui) ,看到“輿論”的厲害。

  然而,不論對方是否有網暴別人的“前科”,以留言、私信等方式攻擊特定對象,本質上同樣是網暴。但是,從(cong) 網上的輿論風向來看,很多人都不諱言這種行為(wei) “以暴製暴”的性質,並且對此深表讚同。他們(men) 讚同的並非網暴本身,而是“網暴者必須付出代價(jia) ”的結果。在他們(men) 的視角下,以所謂“正義(yi) 的網暴”反製網暴亂(luan) 象,雖然不符合程序正義(yi) 的精神,卻帶來了“結果正義(yi) ”,維護了“惡有惡報”的鐵則。既然如此,就算“以暴製暴”的手段存在瑕疵,也可以照用不誤。

  在部分案例中,這種“以暴製暴”的做法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些人在參與(yu) 網暴之後,不僅(jin) 不思悔改,還對受害者反唇相譏,最終卻在網友自發凝集成的強大輿論壓力麵前,不得不公開道歉以求原諒。但是,如果深入更多案例,我們(men) 很快就會(hui) 發現,“以暴製暴”並非總是能有“大快人心”的結果。有時,網友們(men) 的正義(yi) 感用錯了地方,鬧出了烏(wu) 龍,導致和事件無關(guan) 的人無辜成為(wei) 新一輪網暴的受害者;也有時,雖說受到攻擊的人確實有錯在先,但網民的攻擊力度已經遠遠超過了與(yu) 其過錯相稱的水平,對其造成了不必要也不正當的精神傷(shang) 害。

  如果向大眾(zhong) 提問:你如何看待網暴?大多數人想必都會(hui) 表示反對。那些支持對網暴者“以暴製暴”的人,若非對網暴亂(luan) 象深惡痛絕,又何至於(yu) 親(qin) 身下場,對網暴者施以懲戒?但是,不容忽視的矛盾在於(yu) :當有人為(wei) 了打擊網暴,實施這種自認為(wei) “正義(yi) ”的行動時,自己也就成了發起網暴的人。這種“屠龍者終成惡龍”的場景,不僅(jin) 使其反對網暴的立場失去了根基,也模糊了網暴的性質,不利於(yu) 社會(hui) 大眾(zhong) 形成對網暴“零容忍”的共識。

  在某些個(ge) 案中,我們(men) 似乎可以分辨出攻擊受害者的“壞”網暴和製裁加害者的“好”網暴。但是,一旦我們(men) 承認“好網暴”存在,就相當於(yu) 給網暴提供了一套自成體(ti) 係的辯護詞,使網暴的判定從(cong) 客觀範疇落入主觀範疇。在這種情況下,惡意網暴他人者,也可以找出各種似是而非的借口,論證自己的行為(wei) 事出有因,在某種角度上是“正義(yi) ”的。如此,最終利益受損的,隻會(hui) 是遭受網暴的一方,而非發起網暴的一方。

  “以暴製暴”的做法,從(cong) 來不是解決(jue) 網暴問題的出路與(yu) 答案,也不見容於(yu) 現代文明社會(hui) 的法治道德體(ti) 係。不過,我們(men) 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做法和思想由來已久。“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觀念自古有之,其不僅(jin) 出自道德直覺,也能讓人體(ti) 會(hui) 到難以替代的“複仇快感”。基於(yu) 這一原因,人類文明早期的司法實踐,如《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等,大多都有“同態複仇”的內(nei) 容。對網暴分子加以反向網暴,有很多人看來,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同態複仇”。

  但是,正如這些遠古時代的法律早已過時,“同態複仇”的觀念亦不能簡單應用於(yu) 當代的社會(hui) 治理工作。網絡暴力是成因複雜的社會(hui) 問題,涉及個(ge) 人表達、網絡傳(chuan) 播、平台治理、法律規製等多層麵,這意味著治理網暴的工作,必然是一個(ge) 精細的社會(hui) 過程,需要多方協同參與(yu) 。“以暴製暴”固然過癮,卻不能治本,甚至還可能造成更多次生問題。

  麵對網暴之惡,心懷正義(yi) 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越是憎恨網暴,我們(men) 越該設法釜底抽薪,消除網暴亂(luan) 象的社會(hui) 基礎,而不能火上澆油,讓網暴在循環往複的報複中日益泛濫。再美好的願景與(yu) 情感,隻要通過網絡暴力的形式釋放,都會(hui) 對他人造成傷(shang) 害。“網暴無正義(yi) ”,還應被記在每個(ge) 網民心間。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