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健心房”開遍城市每一個角落
作為(wei) 深圳市一所小學的校長,鄧少勇和同事們(men) 的一個(ge) 觀察是,近些年一些剛入學的一二年級小朋友沒有以前的學生那樣活潑了。
擔任深圳某幼兒(er) 園園長的王翔也觀察到,最近幾年每年招生,3歲入園孩子出現行為(wei) 偏差、有攻擊性、自控力差等問題的也比過去多了一些。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23年2月發布的2022版“心理健康藍皮書(shu)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青少年群體(ti) 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高於(yu) 成年群體(ti) ,需要進行有效幹預和及時調整。
深圳是一個(ge) 年輕的移民城市,工作競爭(zheng) 激烈,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一些心理行為(wei) 問題變得突出。為(wei) 此,今年6月,深圳市政協專(zhuan) 題舉(ju) 辦“關(guan) 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深聊會(hui) ,邀請多位政協委員,和心理、教育、法律、婦兒(er) 、社工、慈善等領域的委員、專(zhuan) 家展開“深聊”,為(wei) 建設更加有利於(yu) 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救助、支持機製和平台建言獻策。
0-6歲是人格形成的關(guan) 鍵期
在深圳12355青少年服務台做了31年誌願服務的汪克非看來,疫情後接聽電話的工作量明顯多了。“有一天從(cong) 早上9點接到了晚上9點,接了18個(ge) 電話,每個(ge) 電話都用時30分鍾以上。”
今年60多歲的汪克非也是深圳市誌願者聯合會(hui) 直屬熱線服務組大組長、直屬社會(hui) 調研組大組長。她告訴記者,團深圳市委早在1989年就組建了深圳心理關(guan) 懷義(yi) 工傾(qing) 聽熱線,近年來12355平台年均接聽量有1萬(wan) 多通。而在今年1月到6月,接聽量已經超過了11483通,線下麵對麵心理谘詢個(ge) 案103個(ge) ,促成了51個(ge) 危機挽救。
為(wei) 了加大服務力度,今年4月,12355平台又將接聽電話座席從(cong) 原來的4席擴大到9席,未來還要將服務時長從(cong) “朝九晚九”延伸至“7×24”,讓更多有專(zhuan) 業(ye) 資質的人員為(wei) 市民提供服務。
深圳康寧醫院兒(er) 少精神科心理治療師洪夢璕表示,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nei) ,5-14歲的兒(er) 童、青少年群體(ti) 的精神心理疾病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中抑鬱障礙、孤獨症譜係障礙、焦慮症等較為(wei) 常見。
根據研究,青少年抑鬱症跟成年抑鬱症有一些不同之處,青少年患者的抑鬱主訴較成年患者更少,在抑鬱發作期間可能出現較多的負麵情緒,包括低落、難過、無聊等。且常出現煩躁易激惹、易受挫、易發脾氣等情緒行為(wei) 問題,但程度較輕的患者通過合適的支持和認可、與(yu) 人傾(qing) 訴以及運動等方式都能得到緩解。通常,年齡越小的患者會(hui) 更多地反應在軀體(ti) 症狀上。一些患兒(er) 還有可能出現注意力、認知能力的下降,從(cong) 而影響學習(xi) 成績。若此時孩子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支持,反而被指責和批評,就可能引發更多的負麵情緒。
而在王翔看來,心理問題有潛伏期,有爆發點,追溯青少年心理問題,很多應該在幼兒(er) 階段就出現問題了,“0-6歲是人格形成的關(guan) 鍵期,對一生影響很大”。
青少年心理問題成因複雜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郭田友也是一名業(ye) 內(nei) 資深的臨(lin) 床心理醫生。“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成因很複雜,家庭、學校、社會(hui) 都可能在其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他接診的門診個(ge) 案中,單一的重大生活事件可以直接改變個(ge) 體(ti) 的心理狀況,日積月累的小事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可能經曆心理失衡的狀態,但不一定會(hui) 發展成達到臨(lin) 床診斷標準的疾病。”他希望社會(hui) 不要隨意給人“貼標簽”,很多問題可以通過充分的心理支持就得到解決(jue) 。
在危機幹預一線誌願服務多年的汪克非也有相同的看法。在12355平台接到的青少年心理問題谘詢中,大部分是跟學業(ye) 有關(guan) 的。“電話打進來就說自己不想學了,學不進去了。”汪克非和同事們(men) 先後幫助了24個(ge) 青少年重返校園 。“也有學霸,‘一模’成績很高,但是‘二模’降了很多,甚至成績還不如學習(xi) 差的學生,一下子就情緒崩潰了,出現心理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心理谘詢師根據每個(ge) 案例實施不同的支持方案。
目前,深圳全市已經按照1∶1000的師生比例配備了專(zhuan) 職的心理教師,截至今年3月,深圳市中小學專(zhuan) 職心理老師已增至2043人,約為(wei) 2020年6月的2.4倍。但是,鄧少勇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發現,學校在心理篩查和教學過程中發現心理健康障礙學生後,有時候得不到家長和學生的足夠重視。
有一次,學校在舉(ju) 辦心理谘詢師校園活動時已經明確一名學生需要接受心理幹預,對家長進行告知後,家長卻認為(wei) 沒什麽(me) 大不了的,即便學校心理谘詢服務是免費公益的,也不願意進行進一步幹預。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shu) 》顯示,兒(er) 童青少年的心理狀況比較難以發現,是否發現更多取決(jue) 於(yu) 父母受教育程度、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能否意識到疾病的重要性、帶他們(men) 及時幹預。對青少年抑鬱症患者而言,人際關(guan) 係問題和家庭環境是使其陷入抑鬱的首要因素,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嚴(yan) 苛、缺乏關(guan) 愛,有些家庭也常出現激烈的家庭衝(chong) 突。
郭田友在臨(lin) 床一線也發現,有的孩子已經出現嚴(yan) 重自傷(shang) ,但父母卻依然認為(wei) 孩子可以跟同學笑著聊天、打遊戲,就沒有心理問題、不影響考試,還有一些家長則是推諉、指責,而不是站在同一個(ge) 立場去麵對問題、解決(jue) 問題。“中考高考可能是沒有辦法回避的,但是家長總是有意無意偏向考試,把頭埋在沙子裏假裝看不到問題,導致一些傷(shang) 口越來越深,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認知。”
專(zhuan) 業(ye) 力量缺乏,心理健康服務缺口大
經過多年的心理谘詢,汪克非認為(wei) ,“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有很大區別,每個(ge) 案例,因事、因人、因地不同,會(hui) 有很大不同”,她認為(wei) 心理谘詢師不是老師,不能告訴對方應該或者不應該,而是要通過心理調適和引導,讓對方醒悟和發現。這必須依靠專(zhuan) 業(ye) 的人才能做到。
郭田友談到目前心理健康服務缺口很大,能提供專(zhuan) 業(ye) 服務的人員非常欠缺。有些社會(hui) 上的機構收費昂貴,但仍然供不應求。
深圳市婦女兒(er) 童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理事長孫亞(ya) 華提到,目前深圳進行心理谘詢業(ye) 務的商事主體(ti) 有300多家,但是服務資質和人員管理良莠不齊、收費不菲,心理谘詢市場魚龍混雜,真正專(zhuan) 業(ye) 的機構和人才缺乏,而心理谘詢必須經過長期專(zhuan) 業(ye) 的幹預才有效果。
擁有心理谘詢專(zhuan) 業(ye) 背景的汪克非,經常說自己幹的這件事,應該叫“心理環保師”——別人心裏有垃圾了,要把它清除掉,同時也要清除自己的心理垃圾。但是不像現實中的保潔人員,搞完衛生,洗洗手就可以了。清除心理垃圾,需要專(zhuan) 業(ye) 的人做專(zhuan) 業(ye) 的事。
讓“健心”成為(wei) 一種習(xi) 慣
深圳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行動。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hui) 心理服務各有側(ce) 重、無縫銜接的一體(ti) 化教育與(yu) 服務創新體(ti) 係。建立多部門協同、市區校三級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谘詢、診療體(ti) 係。配齊配強心理健康教師,開齊開足開好心理健康課。高標準建設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集診治康複與(yu) 生活學習(xi) 於(yu) 一體(ti) 的醫教融合的未成年人心理服務基地等。
2022年,深圳還印發了《深圳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yu) 服務體(ti) 係建設方案(2022-2025)》。與(yu) 此同時,鄧少勇和另外幾位政協委員,還提交了一份關(guan) 於(yu) 關(guan) 愛市民心理健康、製定深圳市社會(hui) 心理服務管理條例的提案,目標是通過立法明確部門職責,督促其各施其責、各盡其力,加大宣傳(chuan) ,引導人民群眾(zhong) 既健身又“健心”。當市民像健身一樣去“健心”的時候,社會(hui) 心理服務體(ti) 係就真正建立起來了。
在深圳,雖然目前24小時心理熱線、心理危機幹預等起到了防火牆的作用,心理服務領域的社會(hui) 組織也發揮了疏導作用,但是市民知曉率、參與(yu) 率依然不足。
在鄧少勇看來,社會(hui) 心理服務不等同於(yu) 心理健康服務,也不等同於(yu) 心理谘詢或心理治療,而是人人可享有的免費、便捷、基本的公共服務,就像公園的健身設施一樣。通過製定深圳市社會(hui) 心理服務管理條例,實現各部門協作、整合、完善全市公益心理服務體(ti) 係、公益心理服務平台共享、推進社會(hui) 心理服務跨界融合等目標。
他認為(wei) ,應該通過立法明確部門職責,督促其各施其責、各盡其力,加大宣傳(chuan) ,引導人民群眾(zhong) 既健身又“健心”,由被動應對心理健康問題向主動培養(yang) 健康心態轉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