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燈”外的中國醫師
8月19日是第六個(ge) 中國醫師節,是430多萬(wan) 醫生的節日。在節日到來之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醫生群體(ti) 中少在“聚光燈”下的一些人——鄉(xiang) 村醫生、邊遠地區的兒(er) 科醫生以及大醫院中的住院醫師。相對大醫院裏的專(zhuan) 家,這些醫生獲得的關(guan) 注度相對更少,但他們(men) 也是醫生群體(ti) 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凡的崗位上為(wei) 廣大患者服務。
臨(lin) 床醫學是今年高考填報誌願的熱門專(zhuan) 業(ye) 。“新冠疫情讓我看到了醫生的偉(wei) 大與(yu) 擔當,我希望投身於(yu) 此。”一名高考考生表示。
記者此次采訪的住院醫師黃紅,31歲才博士畢業(ye) 。不少年輕人可能在這個(ge) 年紀已經開始擔心職業(ye) 瓶頸等問題,黃紅的職業(ye) 生涯才剛剛開始。在 “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當兒(er) 科醫生的開鳳鳳,在她31歲那年被選派到北京參加了近1年的進修學習(xi) ,個(ge) 人的職業(ye) 發展迎來了轉折點。
醫生是一個(ge) 需要終身學習(xi) 的職業(ye) 。29歲的劉金星已在河北當了5年村醫,他在工作中發現,村裏重體(ti) 力勞動者患頸肩腰腿疼痛的很多,便到處拜師學習(xi) 針灸技術。
醫療技術在不斷進步,相關(guan) 診療指南也會(hui) 隨之調整,這也要求醫生要不斷學習(xi) ,緊跟時代步伐。當大部分人把“活到老學到老”當成一個(ge) 奮鬥目標時,醫生已經把它過成了人生常態。
提到醫生,大家經常關(guan) 注的是“聚光燈”下的三甲醫院專(zhuan) 家,所以可能會(hui) 產(chan) 生“學霸”才可以當醫生的誤解。但在“聚光燈”外,還有大量的醫生在服務患者,“閃閃發光”,全國僅(jin) 鄉(xiang) 村醫生就有100萬(wan) 名。
基層有基層的困難,但是基層也有基層的魅力。當了45年村醫的趙奎發,騎摩托車摔傷(shang) 後,去探望他的幾乎都是被他救治過的村民,村民幾乎買(mai) 光了整個(ge) 村的雞蛋送給他。
老百姓需要醫生。民之所向,政之所行。全國多個(ge) 省份出台政策,吸引大學生到基層當醫生,有不少省份明確提出要為(wei) 基層醫生增加編製崗位,包括村醫。
今年中國醫師節的主題是“勇擔健康使命,鑄就時代新功”。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廣大青年醫生,以及有誌於(yu) 投身這一職業(ye) 的青年學生們(men) 也是如此,在三甲醫院聚集的大城市之外,還有廣闊天地等著大家去鑄就新功。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