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太空“穿針”有“慧眼” 中國交會對接激光雷達研發記

發布時間:2023-11-02 14:51:00來源: 科技日報

  太空“穿針”有“慧眼”——中國交會(hui) 對接激光雷達研發記

  【創新故事】

  ◎本報記者 孫 越

  試想,在超高速公路上,兩(liang) 輛小汽車正以每秒7.8公裏的極速飛馳。如果讓後一輛汽車向前加速,分毫不差地將車頭上的一根細線穿進前車車尾的針眼裏,該怎樣做到?

  你大概會(hui) 說,這不可能。

  然而,中國電科二十七所(以下簡稱“二十七所”)交會(hui) 對接激光雷達團隊,讓這種不可能成為(wei) 可能。

  對這個(ge) 團隊而言,要實現穿針引線的“小汽車”其實就是太空中的飛船與(yu) 空間站,“針眼”就是航天器的對接接口。而在太空中引導飛船與(yu) 空間站實現交會(hui) 對接的“慧眼”,就是交會(hui) 對接激光雷達。

  從(cong) 2011年在神舟八號首次亮相,到2021年助力神舟十三號與(yu) 空間站組合體(ti) 首次實現徑向交會(hui) 對接,再到今年10月26日助力神舟十七號對接空間站核心艙前向端口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ti) ,交會(hui) 對接激光雷達已多次支撐我國載人航天任務完成。

  “雪山腳下蹚出一條路”

  神舟十七號發射前,魏龍超的心弦又繃緊了。

  作為(wei) 二十七所光電係統部高級工程師,魏龍超在交會(hui) 對接激光雷達的研發道路上已經走了10年。向科技日報記者回憶起研發之初的經曆,他感慨萬(wan) 千。

  1995年,二十七所激光部起草論證書(shu) ,“太空中的慧眼”從(cong) 構想走向科學體(ti) 係論證;2005年,交會(hui) 對接激光雷達研發項目正式啟動,應用目標是用於(yu) 6年後升空的“神八”。

  當時,交會(hui) 對接激光雷達是一項前無古人的新技術,無技術基礎、缺乏相關(guan) 文獻,實地測試條件也不具備。

  “要做出一個(ge) 在天上用的激光雷達,可我們(men) 沒人上過天。”魏龍超說,“天上的條件到底是怎麽(me) 樣的,我們(men) 根本就不知道。”

  研發團隊隻能參考國內(nei) 外資料,再結合地麵試驗,推演太空中的情況。二十七所所址在河南鄭州,由於(yu) 海拔低,受大氣環流影響大,不適合做地麵試驗。幾經考察,他們(men) 把試驗地選在了雲(yun) 南麗(li) 江。

  二十七所光電係統部高級工程師封治華,到現在都還記得麗(li) 江那個(ge) 早春——

  2011年3月,距離“神八”發射不足一年,激光雷達處於(yu) 驗證調試的關(guan) 鍵期。在經曆兩(liang) 周不眠不休的“魔鬼式”係統聯調後,封治華一行五人帶著激光雷達來到麗(li) 江,測試激光雷達的信號接收與(yu) 係統探測跟蹤威力。

  為(wei) 了模仿太空中的交會(hui) 對接環境,他們(men) 把激光雷達主設備架在酒店頂樓,然後在距其約11公裏的山上放置信號捕獲目標。

  那是一座玉龍雪山腳下的小荒山,人跡罕至。封治華和另外兩(liang) 名設計師一起,背著兩(liang) 套重達幾十斤的接收設備,在滿是坑窪與(yu) 石礫的大山上,尋找合適的接收點位。

  “激光雷達的搜索範圍有限,我們(men) 背著接收器在山上不停地移動,反複變換位置,不斷配合調試來完成信號接收。荒山野嶺間沒有路,隻能硬生生地蹚。”封治華說,天氣晴朗時,抬眼望向不遠處玉龍雪山,扇子陡峰巍峨高聳,像是一個(ge) 對著天空畫出的驚歎號。

  封治華的回憶裏,玉龍雪山下的那個(ge) 春天,很美;自己用腳步丈量出的路,很長。

  “從(cong) 0到100”

  雖然在交會(hui) 對接激光雷達研發之初,二十七所研發團隊完全處於(yu) “零基礎”的狀態,但是中國航天對團隊提出的要求是——“百分百”。

  “這不是‘從(cong) 0到1’,是‘從(cong) 0到100’。”魏龍超說,中國航天的質量管理體(ti) 係極其嚴(yan) 格,每一件產(chan) 品下線之前,技術人員必須對其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有一次,我們(men) 做係統測試時發現數據不穩定,顯示有係統幹擾。排查定位問題沒有捷徑可走,我們(men) 從(cong) 分係統到單機、從(cong) 電路板再到微小的器件逐一測試。幹擾源種類多,幹擾又屬於(yu) 偶發現象,需要24小時不斷進行。經過連續奮戰,我們(men) 最終發現是某一處電路設計不合理導致了電磁幹擾。”封治華回憶說。

  找到問題後的修改更是難處所在。整個(ge) 係統相連,牽一發而動全身,對一處細節進行的小改動就可能影響到全局。如同用積木蓋了一座高樓,要變動其中的一塊,就要考慮對整體(ti) 的影響。

  “指甲蓋大小的改動微不足道,卻要經過不斷的平衡、複盤和測試,相當於(yu) 要把整個(ge) 係統重做一遍。”產(chan) 品交付後,封治華心裏的石頭並沒有落地。

  雷達上天以後能不能圓滿完成任務?天地差異的計算是否精準?飛船萬(wan) 一沒有對接上怎麽(me) 辦?無數個(ge) 問號在他心裏“咚咚咚”地敲鼓。

  “航天與(yu) 地麵操作不一樣,它不能維修,也無法重來。理性上,所有實驗都做過了,能驗證的也都驗證完成了,並且做了很多冗餘(yu) 設計;感性上,我就是止不住地忐忑、擔心。就像是一個(ge) 母親(qin) 擔心出遠門的孩子。”封治華說,“有一次,我做噩夢,夢見主任對我說,咱們(men) 的雷達沒對上,我一下就驚醒了。過幾分鍾才緩過來,想起飛船還沒發射。”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號飛船與(yu) 天宮一號成功完成剛性連接,形成組合體(ti) ,交會(hui) 對接激光雷達首戰告捷。然而,坐在會(hui) 議室大屏幕前的團隊成員們(men) ,卻並沒有爆發出想象中的掌聲與(yu) 歡呼。擦掉淚水與(yu) 汗水,他們(men) 更多的感覺是放鬆——今晚,終於(yu) 可以睡個(ge) 好覺了。

  “激光雷達技術永不成熟”

  隨著我國航天技術不斷更新迭代,二十七所研發團隊麵臨(lin) 的挑戰也越來越多。徑向交會(hui) 對接,成為(wei) 擺在團隊麵前的新任務。

  “形象地說,原來的對接方式是‘兩(liang) 車追尾’,而徑向交會(hui) 對接就是後麵的汽車‘漂移’過去,拐個(ge) 急彎,精確地把‘線’穿到前車車頭的針眼裏去。”封治華說。

  2021年10月,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3名航天員發射成功,並首次以徑向交會(hui) 對接的方式實現與(yu) 天和核心艙的連接。

  “這次對接在觀測坐標係複雜變換的條件下,激光雷達始終保持對預設目標的穩定跟蹤,並在預設切換點迅速完成不同合作目標間快速切換,保證了全程高精度測量數據的穩定有效。”魏龍超自豪地說。

  2023年5月,航天交會(hui) 對接激光雷達與(yu) 神舟十六號同步升空,成功進行了空間站核心艙徑向端口交會(hui) 對接的精確引導,完成了中國空間站應用與(yu) 發展新階段的首次載人任務。

  此次,在神舟十七號飛船與(yu) 空間站核心艙前向端口交會(hui) 對接接近段和靠攏段,激光雷達順利完成了對目標空間站的搜索、捕獲、跟蹤測量,支持飛船GNC係統完成空間交會(hui) 對接控製任務並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ti) ,助力中國空間站應用發展進入新階段。

  “激光雷達‘上天’這麽(me) 多次,是否意味著這項技術已經成熟?”記者向二十七所光電係統部負責人範海震提問。

  “不,激光雷達技術永遠不會(hui) 成熟。我們(men) 始終有新的山峰要攀,新的困難要攻克,新的路要走。”範海震說,目前,團隊已經完成了後續神舟飛船的激光雷達配備,並同時著手研發更先進的設備,為(wei) 服務國家探月、探火戰略作技術儲(chu) 備。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兩(liang) 千多年前,屈原於(yu) 川澤之間叩擊的《天問》,正在得到新時代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回應。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