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受訪青年對求職企業做過背景調查
在求職中,背景調查是一個(ge) 常見環節,一般是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背景資料進行真實性核查。但當下,越來越多的求職者開始“反向背景調查”雇主。通過各類App查看公司情況,去招聘網站了解同類崗位,找師兄師姐打聽內(nei) 幕……你對求職企業(ye) 做過背景調查嗎?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503名受訪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1.7%的受訪青年對求職企業(ye) 做過背景調查。64.2%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反向背調”有助於(yu) 求職者了解和掌握企業(ye) 的背景信息,少走彎路,59.7%的青年認為(wei) 可以幫助求職者聚焦求職方向,清晰職業(ye) 發展路徑。
61.7%受訪青年對求職企業(ye) 做過背景調查
湖北武漢的黃宣畢業(ye) 後第一份工作隻幹了一個(ge) 月就辭職了,現在第二份工作已幹了兩(liang) 個(ge) 月。黃宣說,找工作投簡曆之前她會(hui) 大致判斷一下,看看所投的單位是央企、私企還是外企,如果接到麵試通知,她就會(hui) 有針對性地準備一下,對企業(ye) 有一個(ge) 大致的了解,比如主營業(ye) 務是什麽(me) ,投的這個(ge) 崗位的主要工作內(nei) 容是什麽(me) 等等。
“比如我投的財務崗,財務崗在各個(ge) 公司其實工作內(nei) 容都差不太多,最重要的區別在於(yu) 主營業(ye) 務。像我現在工作的企業(ye) 是賣酒的,那未來接觸到的產(chan) 品80%就會(hui) 跟酒有關(guan) 。如果去投一家媒體(ti) 的財務崗,工作接觸到的內(nei) 容又不一樣了。”黃宣說。
調查中,61.7%的受訪青年對求職企業(ye) 做過背景調查。
“海投的企業(ye) 太多了,我隻有在對方回複我之後,才會(hui) 再去對企業(ye) 進行了解。”浙江湖州的文希傑2021年本科畢業(ye) ,考研失敗轉而求職,目前已入職一段時間。文希傑說,海投的時候可以簡單看一下,大概知道公司是什麽(me) 樣子,有了回應後再去了解更為(wei) 詳細的信息。
劉楠2022年從(cong) 英國碩士畢業(ye) ,目前已回國工作了。他表示,在投簡曆之前,他會(hui) 先了解一下公司的情況再決(jue) 定要不要投。“麵試的時候,公司也會(hui) 看你的意願度和對公司的認可度,會(hui) 考察你對公司、對行業(ye) 發展情況的了解。但凡想要進入一家公司,就必須得在事前作好準備。”
劉楠還會(hui) 在網上看在職員工的一些體(ti) 驗,了解平均薪資、麵試經驗等。“這種需求我覺得大家都有,而且如果有可能也都會(hui) 盡量去了解一家公司的真實情況,畢竟公司官網宣傳(chuan) 得再好,也不見得是真實的。”
北京一所高校應屆碩士研究生張小倩介紹,她的室友在這方麵就做得比較細。“她會(hui) 登錄企查查等網站,查一下公司是否有勞動仲裁的情況,如果有她就會(hui) 比較小心。她對銀行也了解得比較多,當知道銀行的櫃台崗位還有拉存款的工作任務時,她就不會(hui) 選。”
“我會(hui) 在企查查、天眼查之類的平台查一查,但了解不到很詳細的信息,隻能看到交不交社保、公司規模、有沒有仲裁風險之類的。如果有認識的人正好在這家公司工作,可以問一下情況。”文希傑說。
調查中,大家主要通過招聘網站(68.1%)、企業(ye) 官網(46.1%)、社交平台(40.3%)等了解自己即將入職的企業(ye) ,其他途徑還有:師兄師姐(33.4%)、曾經在公司實習(xi) 工作過的“小夥(huo) 伴”(30.1%)、自己甄別(25.8%)、可以比對薪資水平的工具(20.2%)、家人(19.0%)、其他(2.7%)等。
“我會(hui) 在微博、小紅書(shu) 等社交媒體(ti) ,或者求職App、求職網站等了解信息。”黃宣分享說,一家企業(ye) 的企業(ye) 文化到底怎麽(me) 樣,如果是比較大的公司,一般都能找到相關(guan) 的信息,有時候還能查到一些員工的現身說法。如果公司規模比較小,就很難查得到相關(guan) 信息,那就可以找類似的企業(ye) 了解下工作氛圍是怎樣的,一般都會(hui) 有相似之處。
64.2%受訪青年認為(wei) “反向背調”有助於(yu) 求職者了解和掌握企業(ye) 信息,少走彎路
劉楠說,對求職企業(ye) 進行背景調查有助於(yu) 決(jue) 定要不要投簡曆,但是對求職和麵試其實沒有太多的幫助。“我之前準備一家大企業(ye) 的麵試時非常用心,每天都在學習(xi) 了解企業(ye) 的相關(guan) 情況,把管理理念、公司架構等都了解得非常清楚,但最終還是被淘汰了。對方最後錄取了一個(ge) 專(zhuan) 業(ye) 不對口的人,這是我怎麽(me) 準備也無法在事前了解到的。”
張小倩認為(wei) ,剛畢業(ye) 的大學生很難去判斷一份工作到底好不好,也很難了解到真正有用的信息,“我之前投過一個(ge) 學校的教師崗位,周圍的人提醒我了解下工作氛圍如何,但是我不了解好一點的學校氛圍是怎麽(me) 樣的,沒有對比,就無法判斷”。
調查中,64.2%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反向背調”會(hui) 幫助求職者了解和掌握企業(ye) 的背景信息,少走彎路,59.7%的青年認為(wei) 可以幫助求職者聚焦求職方向,清晰職業(ye) 發展路徑,58.5%的青年覺得可以幫助求職者進入價(jia) 值觀一致的團隊和企業(ye) ,創造更多價(jia) 值,54.4%的青年認為(wei) 能幫助求職者有針對性地準備材料,取得較好的競聘結果。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社會(hui) 與(yu) 民族學院就業(ye) 指導老師楊帆認為(wei) ,學生對企業(ye) 進行反向調查,從(cong) 某些方麵來說是一件好事。現在就業(ye) 市場整體(ti) 不太規範,在這種情況下,對用人單位進行一些調查,是一個(ge) 慎重的行為(wei) ,可以規避掉一些風險,同時也是對用人單位的一種監督。比如現在一些用人單位存在海發offer最後卻不錄用的情況,如果通過背景調查發現企業(ye) 有過類似的行為(wei) ,就會(hui) 心裏有數,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當下青年在求職時進行反向調查,也反映出了這一代青年不僅(jin) 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也有自我保護的能力。”楊帆說,在進行就業(ye) 指導的時候,他們(men) 也會(hui) 指導學生在實習(xi) 階段和就業(ye) 階段注重自我保護,包括確認實習(xi) 階段用人單位會(hui) 不會(hui) 付費、怎麽(me) 慎重地去簽合同、簽三方協議和勞動合同有什麽(me) 區別、簽訂勞動合同的注意事項等,多給學生做相關(guan) 的政策和法律方麵的引導。
此外,40.8%的青年認為(wei) “反向背調”會(hui) 使得崗位匹配更加精準,降低招聘成本,40.3%的青年認為(wei) 有助於(yu) 求職者擦亮眼睛,避免落入傳(chuan) 銷、詐騙陷阱,39.9%的青年認為(wei) 可以減少招聘中結構性“不匹配”或“錯配”的情況,29.9%的青年認為(wei) 有助於(yu) 提醒用人單位打造更良好的職場環境。
受訪者中,00後占36.1%,95後占28.9%,90後占35.0%。
(侯中楊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