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十年演繹音樂劇《羅陽》 築夢航空強國

發布時間:2023-12-07 13:5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把青春留在這裏/留在青青的校園裏/我插上你給我的機翼/追夢遨遊在那藍天裏……”11月2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的學生體(ti) 育場內(nei) 座無虛席,人們(men) 專(zhuan) 程趕來,隻為(wei) 觀看音樂(le) 劇《羅陽》首演十年紀念演出。11年前,殲-15艦載機工程總指揮、北航1978級校友羅陽因公殉職。一年後,這部音樂(le) 劇以羅陽為(wei) 名,飽含對他的緬懷和追憶,以他的故事為(wei) 藍本創作而成。10年來,每位北航新生入學的第一課就是觀看這部音樂(le) 劇,它動人的旋律伴隨著它所承載的精神力量久久地在人們(men) 心中激蕩,傳(chuan) 遞著廣大航空航天人不滅的理想信念與(yu) 精神追求。

  “羅陽擔當、奉獻和創新的一生,踐行了以‘空天報國’為(wei) 核心的北航精神,他是北航校友,也是北航人的典型代表。”北航校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程波說,“羅陽的事跡在北航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和反響,學校決(jue) 定排演一部作品來傳(chuan) 承、弘揚羅陽精神。當時我們(men) 與(yu) 相關(guan) 藝術家討論,最後決(jue) 定以音樂(le) 劇的形式呈現,通過音樂(le) 、台詞、舞蹈等豐(feng) 富元素,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來講好羅陽的故事。”

  音樂(le) 劇《羅陽》導演、中國音樂(le) 學院教授、表演教研室主任陳蔚認為(wei) ,羅陽作為(wei) 新時代的楷模,以自己的生命將航天事業(ye) 推向了一個(ge) 高峰。如何將羅陽的事跡從(cong) “生活真實”轉化為(wei) “戲劇真實”,讓學生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得到教育,在音樂(le) 劇中感受到羅陽的精神之美?帶著這樣的創作使命,陳蔚和團隊住進了北航的校園,通過和羅陽的同學及老師們(men) 交談,到沈飛采訪他的事跡,找尋創作的根基。全劇以羅陽的航空強國夢為(wei) 主線,選取了羅陽生前學習(xi) 、工作、生活等方麵的典型事例,全麵、立體(ti) 、生動地展現了羅陽璀璨的一生。

  在一所非藝術專(zhuan) 業(ye) 院校排演一部專(zhuan) 業(ye) 的音樂(le) 劇實非易事,何況隨著一批批學生的畢業(ye) ,這部劇還要常常經曆演職人員高流動性的考驗。可是陳蔚看到北航學生的那一刻,“心情立刻安靜了下來。”她回憶說:“我感受到北航的同學個(ge) 個(ge) 都聚氣凝神,眼神堅定。同學們(men) 熱愛航空,熱愛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排練的間隙都在學習(xi) 。在這個(ge) 過程中,這批學生也讓我堅信,他們(men) 一定能演好音樂(le) 劇《羅陽》。”

  當燈光亮起,剛走進北航校園的羅陽意氣風發,他和同學們(men) 相聚在校園裏的“北京一號”飛機前,感受北航精神,堅定未來的方向。正如台詞中說的——“我們(men) 要去哪兒(er) ?”“祖國的藍天!”畢業(ye) 前,同學們(men) 手拉著手唱著《恰同學少年》《把青春留在這裏》,腳步輕快滿是青春和理想的光芒。工作後的羅陽褪去了青澀,堅守航空報國的夢想,矢誌不渝。劇中歌曲《等待》中,羅陽從(cong) 猶豫不決(jue) 到重新充滿希望,他一步步實現了設計飛機的任務。當新研製的戰鬥機拖著長長的火焰飛上藍天,眾(zhong) 人興(xing) 奮地合唱“起飛,起飛,夢想與(yu) 你相隨……信仰始終追隨”。然而當任務圓滿成功,羅陽卻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演出結束,導演陳蔚、演職人員及以往參演過音樂(le) 劇的畢業(ye) 生都來到舞台上謝幕,向羅陽畫像一起鞠躬並獻上了鮮花。羅陽生前的同事,中國航空工業(ye) 集團有限公司團委書(shu) 記、黨(dang) 建部副部長吳基偉(wei) 說:“今天的演出仿佛讓我重溫了羅陽帶領大家為(wei) 新的重點型號、艦載機事業(ye) 和航空事業(ye) 努力拚搏奮鬥的火熱場景。藝術的氛圍和航空工業(ye) 前線的拚搏奮鬥有效地相融,使這部作品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和精神力量。”

  飛行學院2023級新生劉澤說:“音樂(le) 劇裏羅陽先生第一次看到‘北京一號’飛機的畫麵好像穿透了時空,和我們(men) 產(chan) 生了深刻的共鳴。”同班的姚駿馳說:“雖然與(yu) 羅陽先生承擔的任務不同,但我們(men) 肩上的責任一樣是沉甸甸的。成為(wei) ‘中國機長’,我們(men) 也要為(wei) 國家奉獻自己全部的青春!”

  在北航學生的心中,劇中《把青春留在這裏》的唱段是“每次聽到都會(hui) 鼻子一酸”的“北航人永遠銘記的歌”。這部音樂(le) 劇也和停在校園裏的“北京一號”一樣,成為(wei) 北航校園的精神紐帶,感召著新時代的航空航天學子——“在迷茫的時候,就和‘北京一號’談談”。劇中的這個(ge) 片段,讓許多學生重新理解了“北航追逐的答案”和北航人的使命初心。

  這部音樂(le) 劇在高校、企業(ye) 、中小學累計演出40餘(yu) 場,覆蓋線上線下觀眾(zhong) 20萬(wan) 人,入選中國科協、教育部聯合組織實施的“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chuan) 工程”重點項目。校團委副書(shu) 記趙圓表示,“學生走出實驗室,走上舞台演繹羅陽的精神,不僅(jin) 是對羅陽精神最直接的宣傳(chuan) ,也是對北航師生最生動的教育”。多年來,北航將美育教育與(yu) 思政教育及紅色經典、傳(chuan) 統文化等元素結合,用青年喜聞樂(le) 見的方式來講好、傳(chuan) 播好北航“空天報國”的故事,為(wei) 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

  海星朔是北航可靠性與(yu) 係統工程學院2021屆的博士畢業(ye) 生,從(cong) 大三到博士畢業(ye) ,他曾經連續7年在音樂(le) 劇中飾演羅陽,共演出了37場。海星朔說他特別佩服羅陽當年《理論力學》能考滿分,“在北航上過這門課,才知道那有多難!”他認為(wei) ,同樣的北航成長經曆,讓他對羅陽有了更直接的理解。作為(wei) 非專(zhuan) 業(ye) 演員,他在打磨角色的過程中也常遇到困難,但是每次遇到問題,他就與(yu) 導演溝通交流解決(jue) 問題,就像課業(ye) 中的每一次“攻堅克難”。

  海星朔在北航博士畢業(ye) 後,選擇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繼續做博士後,他的理想就是完成學業(ye) 回到祖國,投身到航空航天事業(ye) 的一線去。絕大部分參加了《羅陽》音樂(le) 劇首演的同學,畢業(ye) 後都進入了一線研究所,為(wei) 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ye) 貢獻力量。已畢業(ye) 的程波說:“這是對《羅陽》這部劇精神最好的傳(chuan) 遞和印證。”

  才見虹霓君已去,英雄謝幕海天間。與(yu) 音樂(le) 劇一同走過的10年也是無數航空人衝(chong) 鋒在前、攻堅克難,為(wei) 實現航空強國夢想而不懈奮鬥的10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中國航空工業(ye) 集團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隊員們(men) 的回信中,激勵他們(men) 以羅陽同誌為(wei) 榜樣,繼續弘揚航空報國精神。“羅陽青年突擊隊”有個(ge) 口號——“我就是羅陽!我在,羅陽就在!”音樂(le) 劇《羅陽》劇組也有個(ge) 口號——“演羅陽、像羅陽、揚羅陽”,他們(men) 想用質樸、真摯的情感把音樂(le) 劇一直演下去,在更多青年心中建築起航空強國的夢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詩童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