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棉”綻放 英雄精神潤澤人心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珠水滔滔,風起雲(yun) 湧。
廣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被譽為(wei) 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中共三大會(hui) 址紀念館、毛澤東(dong) 同誌主辦農(nong) 民運動講習(xi) 所舊址紀念館、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hui) 舊址……廣州擁有214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8112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99個(ge) 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處紅色場所,都是一段濃縮的曆史、一份精神的傳(chuan) 承。
木棉花是廣州市花。木棉樹雄姿英發、豪氣幹雲(yun) ,木棉花開似火,被稱作“英雄花”。花與(yu) 城相映、根與(yu) 魂相承,英雄花成為(wei) 英雄城市的形象代言。
為(wei) 用好紅色資源、培育時代新人,2023年3月,廣州啟動“英雄花開英雄城”2023廣州傳(chuan) 承弘揚紅色文化係列活動。以花為(wei) 媒,將紅色文化資源與(yu) 城市景觀串珠成鏈、連線成片,引導市民賞英雄花、遊英雄城、傳(chuan) 英雄誌、弘英雄氣,讓紅色記憶觸手可及,讓英雄精神潤澤人心。
1.紅色資源“活”起來、“火”起來
冬月已至,街頭雖不見木棉花影,但紅色廣州盛景常在。讓紅色資源“活”起來、“火”起來的創新手段在不斷延續,紅色基因融入城市文化肌理,不斷激勵著廣州這座英雄城譜寫(xie) 新的時代篇章。
水上巴士是廣州城內(nei) 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近日,記者在一勞大舊址碼頭登上一艘特殊的客輪。客輪上火紅的木棉花畫和“英雄花開英雄城”的標識引人注目,還有誌願者講述紅色工人運動曆史故事:“碼頭,見證了我國工人階級的誕生和工人運動的發展。一勞大召開期間,鄧中夏、張太雷等173名參會(hui) 代表,每天都乘坐渡船來往於(yu) 珠江兩(liang) 岸……”
有遊客感慨,平時上下班就坐這趟航線,在這麽(me) 濃厚的紅色氛圍熏陶下,很受教育,“周末時還帶家人參加‘紅色工運之旅’,參觀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hui) 舊址、中華全國總工會(hui) 舊址、省港罷工委員會(hui) 舊址等紅色工運史跡,真切感受百年曆史脈動”。
據廣州市二宮(一勞大舊址)工作人員李鳶介紹,這條“紅色工運之旅”是廣州市總工會(hui) 和廣州公交集團合作開通的,是“英雄花開英雄城”係列活動中“紅棉之旅”版塊的重要內(nei) 容。“‘英雄花開英雄城’係列活動助力我們(men) 打通館內(nei) 和館外的紅色資源,不僅(jin) 方便了群眾(zhong) ,也讓更多市民走進和了解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hui) 舊址。”李鳶說。
除“紅色工運”主題客輪,廣州公交1路線也換上新裝,身披嶺南木棉畫;廣州地鐵一號線農(nong) 講所站內(nei) ,嶺南地標與(yu) 木棉花相互映襯;“紅棉悅讀”花城書(shu) 房遍地開花,300多場閱讀活動在實體(ti) 書(shu) 店、特色閱讀空間、圖書(shu) 館舉(ju) 辦;移動紅色彩鈴精準傳(chuan) 播,“英雄花開英雄城”標識傳(chuan) 遍千家萬(wan) 戶;百人同植英雄樹、千人同繪英雄花等活動引導市民禮讚英雄花、致敬英雄城……
隨著“英雄花開英雄城”係列活動的啟動,以及“紅棉之旅”“紅棉研習(xi) ”“紅棉舞台”“紅棉詩會(hui) ”“紅棉悅讀”“紅棉學堂”“紅棉誌願”“雲(yun) 上紅棉”等12個(ge) 版塊活動的火熱開展,“紅棉”處處綻放,廣州城洋溢著英雄氣。
“廣州不缺紅色資源,缺的是統一包裝、創新展示。”在農(nong) 講所紀念館宣教部主任柯楚彬看來,廣州各大紅色場館以往大多采取各自獨立宣傳(chuan) 的方式推廣自己。通過“英雄花開英雄城”係列活動的開展,紅色場館不僅(jin) 獲得統一包裝展示,各場館還獲得相互交流學習(xi) 、資源聯動的機會(hui) ,廣州紅色資源在保護、管理、運用上得到一次質的提升。
據了解,“英雄花開英雄城”係列活動啟動一個(ge) 月內(nei) ,就組織開展各類紅色文化活動6000多場次,吸引線上線下6000多萬(wan) 人次參加,成為(wei) 具有廣州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也讚賞道:“把英雄城和英雄花有機結合,有特色、有新意,能讓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我們(men) 的城市、我們(men) 的生活。”
2.奏響公民道德建設大合唱
12月18日上午,中共三大會(hui) 址紀念館內(nei) ,來自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第四期“粵菜師傅”畢節班的學員代林勇,正和同學們(men) 參加一場“紅棉研習(xi) ”活動。在廣州市團校教師的帶領下,他們(men) 需要通過認真觀展、深度研習(xi) 後,簡述中共三大在黨(dang) 史上的多個(ge) “首次”,同時還需要選取其中一個(ge) “首次”進行講解並錄製一個(ge) 90秒至120秒的短視頻。完成中共三大會(hui) 址紀念館的研習(xi) 任務之後,他們(men) 將前往下一個(ge) 研習(xi) 點,最終在指定時間回到指定地點集合並進行總結點評。
“這種研習(xi) 方式很有挑戰,也很有意思。我們(men) 一起找創意點,創作短視頻的台詞和腳本,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不知不覺增加了對黨(dang) 史知識和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的認識。”代林勇說。
“紅棉研習(xi) ”是一種體(ti) 驗式、沉浸式的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新模式。係列活動啟動後,各區各單位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設計“紅棉研習(xi) ”路線和研習(xi) 任務,目前已推出20餘(yu) 條“紅棉研習(xi) ”路線,深受市民群眾(zhong) 的喜愛。
“‘英雄花開英雄城’係列活動有力統籌全市各級各單位,形成全城同頻共振、弘揚紅色文化的和諧樂(le) 章。”廣州市委宣傳(chuan) 部宣教處處長陳立春介紹,通過全城參與(yu) ,把各類載體(ti) 資源、媒體(ti) 資源、陣地資源打通,奏響公民道德建設大合唱。
廣州紅色巾幗誌願宣講隊是“紅棉學堂”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批批羊城巾幗宣講員、巾幗誌願者、女性榜樣等,深入田間地頭、大街小巷、校園內(nei) 外,開展生動的宣講和接地氣的活動,點亮一片片“追光者”。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金牌誌願講解員”沈莉莉是這支宣講隊的隊長,十餘(yu) 年來,她懷揣著“讓曆史和人民記住先烈”的初心,讓廣州紅色文化潤物細無聲地滲入聽眾(zhong) 的心。
廣州移動攜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成立“元宇宙”聯合創新實驗室。在廣州移動紅色通信博物館,一堂“元宇宙”實訓課程的介紹不斷勾起參觀者的好奇心。在校園裏,學生戴上VR眼鏡和穿戴手柄,就可“身臨(lin) 其境”地模擬槍械拚裝拆解、沙盤推演,通過再現曆史場麵體(ti) 驗紅色文化等。同學之間還可實時在虛擬場景中進行互動交流。參觀者紛紛表示,“新技術的加入,為(wei) 紅色教育注入了科創元素,值得推廣”。
3.閃亮“廣州紅”融入市民心中
“紅色信仰的力量跨越了時空,在日日夜夜的排練過程中我仿佛與(yu) 曾誌同誌‘隔空對話’,身處當年的艱苦環境……通過這段跨時空的旅程,我更加堅定了要積極向黨(dang) 組織靠攏、成為(wei) 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決(jue) 心……”這段話摘自南方電網廣東(dong) 廣州供電局青年員工黃山山的入黨(dang) 申請書(shu) 。
南方電網公司以廣州電業(ye) 局第一任局長曾誌在任期間重安全、抓生產(chan) 的事跡為(wei) 主線,通過回憶其井岡(gang) 山往事等場景創作的紅色故事會(hui) ,不僅(jin) 感染了上萬(wan) 名觀眾(zhong) ,也在所有演職人員心中埋下紅色種子,並生根發芽。參演人員都是廣州供電局的一線員工,黃山山就是其中一員。
“英雄花開英雄城”係列活動啟動以來,通過實施“紅棉劇說”青春行動,創作推出了10多個(ge) 紅色主題原創詩歌劇、情景劇、舞台劇、粵劇、話劇和劇本遊,引領青年在參與(yu) 公益演出中實現自我教育、傳(chuan) 播紅色文化。比如,廣州大劇院與(yu) 華南理工大學聯合出品的原創歌劇《刑場上的婚禮》、以團一大為(wei) 背景打造的戶外交互沉浸式話劇《啟航》、中共三大會(hui) 址紀念館麵向青少年群體(ti) 推出的《前往南方的號召》劇本遊等。
“青年在一段段紅色故事、一幕幕革命場景、一處處紅色印跡中有共鳴,能共情,真正做到了信仰入腦入心入行。”華南理工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陶韶菁說。
廣州越秀區珠光街道是廣州市紅色景點最密集的街區之一,像是一座“沒有圍牆的紅色博物館”。在紅色文化感召下,轄區內(nei) 一家愛心企業(ye) 以社會(hui) 化運作方式設立“珠光街公益醫療救助服務站”,在廣東(dong) 省率先開通“無礙出行”福祉車公益救助專(zhuan) 線,為(wei) 特需特困人群就醫出行保駕護航,用公益慈善的方式彰顯紅色基因的底色。
“‘英雄花開英雄城’係列活動,既是紅色資源集中精彩的綻放,也是紅色文化和城市精神生動有效的傳(chuan) 揚。通過深入挖掘英雄精神,讓一抹閃亮的‘廣州紅’潛移默化融入市民心裏,自覺內(nei) 化為(wei) 行動的指南,為(wei) 廣州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廣州市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市版權局)局長陳曉丹表示,係列活動凝聚起了英雄氣,這種精氣神“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接下來還要常態化開展活動,持續生動傳(chuan) 播紅色文化。
英雄花開,年年如約。這盛象讓人相信,英雄城也必將在紅色文化的浸潤下破浪前行,展現活力廣州、幸福廣州新風采。
(本報記者 吳春燕 張春麗(li) 龔 亮 唐一歌)(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