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致命泥流”襲擊下的西北小村

發布時間:2023-12-29 11:0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一場“飛”來的泥流,讓楊海英的平靜生活戛然而止。

  積石山6.2級地震引發了罕見的泥流災害,巨量的泥流瞬間襲擊了青海省5萬(wan) -6萬(wan) 平方米的土地,堆積土方量約120萬(wan) -150萬(wan) 方。受災最重的是青海省海東(dong) 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金田村和草灘村。

  28歲的楊海英的家正好在泥流的主甬道上,那裏也是金田村淤泥最深的地方之一。泥流衝(chong) 下來,把楊海英家的房子和家人都埋在了下麵。救援人員扒開幾米厚的淤泥,埋在下麵的5口人被找到了:3個(ge) 大人圍在一起,護著兩(liang) 名用棉被包裹的孩子。他們(men) 是楊海英的爸爸、媽媽、懷孕6個(ge) 月的姐姐以及他的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其中一個(ge) 女兒(er) 4歲正在上幼兒(er) 園,另一個(ge) 才1歲9個(ge) 月。姐姐是在地震前3天才回來的,當時想在娘家養(yang) 胎,順便陪陪父母。

  泥流卷走了家人

  地震時正是深夜,村民們(men) 一發現不對,就爬起來往外逃;孩子睡得熟,大人就抱著孩子跑;來不及跑的,就把孩子護在身下。

  地震發生時,楊登高(楊海英的堂哥)的妻子立馬趴在孩子身上,他就趴在媳婦身上,一個(ge) 護著一個(ge) ,等著地震過去。隨後,他們(men) 跑到院子裏,聽到轟隆隆的聲音,以及劈裏啪啦的房屋倒塌聲。楊登高以為(wei) ,更大的地震來了。

  如果僅(jin) 僅(jin) 是地震,楊登高的院子足夠避險。村民家的院子大都有半個(ge) 籃球場那麽(me) 大,平時用來堆些糧食。當時,他也以為(wei) 一家人這就安全了。然而,不到兩(liang) 分鍾,泥巴水就衝(chong) 倒了院牆,那時,他才知道轟隆隆的聲音是泥流在奔湧。天太黑,他沒看清泥流到底有多高,抱著10歲的小女兒(er) 就往外跑,他們(men) 先跑了出來,“泥流把另外4個(ge) 人‘卷’走了”。

  泥流衝(chong) 下來的淤泥蓋住了金田村的東(dong) 頭,淤泥的邊緣是一片墳地,那裏地勢稍微高一些。楊登高跑出來以後,看到村裏其他人在等待救援。他把小女兒(er) 放下,讓鄰居幫忙看著,又返回去找妻子、媽媽、姨媽、姥姥。在家門前不遠處,他喊了好多聲,沒人回答。那時院子裏的淤泥已經有3米深了,最深的地方超過4米,4間房被埋在裏麵,他想救他們(men) ,“根本救不了”。

  村民們(men) 盤點發現,村裏有10多個(ge) 人失聯。

  楊登高的三叔趕緊報了警,尋求救援。

  救出一名幸存者

  12月19日2時20分,地震發生後剛剛兩(liang) 個(ge) 多小時,青海省海東(dong) 市消防救援支隊川垣北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長孟昶一行18名消防員趕到了金田村。這是震後第一支到達村裏的專(zhuan) 業(ye) 救援隊。

  孟昶看到,泥流襲擊後的村莊,淤泥平均厚度3米,有的地方達到5米,道路和不少房屋都被毀了,他們(men) 需要徒手把救援器材搬進去。

  詢問村民後,他們(men) 很快鎖定了一名被困老人的位置,距離他們(men) 所在的地方大約50多米。淤泥很深,還非常黏,腳踩上去,就會(hui) 陷進去。

  救援人員無法直接抵達老人所在的地方,必須先搭建救援通道。他們(men) 和當地村民一起找了40多塊木板,孟昶與(yu) 隊員們(men) 采取接力的方式,一塊鋪完了,接著往前鋪下一塊,就這樣一塊接一塊地鋪到了老人屋前。孟昶一直喊:“有沒有人,我們(men) 是消防救援人員,我們(men) 來救你了。”

  大約喊到第四遍時,老人顫抖著發出了微弱聲音:“我在這裏,快來救我。”這讓幾名救援人員既激動,又緊張。

  被困老人所在的房子,局部已經倒塌,當時餘(yu) 震不斷,房子隨時存在二次倒塌的可能,救援人員也麵臨(lin) 生命危險。但他們(men) 還是進去了,因為(wei) 聽到老人微弱且結巴的聲音,他們(men) 判斷:“不能再等了。”

  淤泥“蓋”到了房子的二樓,二樓窗戶僅(jin) 有三分之一還露在外麵,作業(ye) 麵非常狹窄,無法直接救援。兩(liang) 名隊員半蹲下來充當“人肉墊板”,孟昶踩在上麵,一腳踹開了窗戶,一眼就看到老人縮在二樓牆角,房子頂部的塑料采光板已經塌了一半,壓在老人身上。孟昶一邊衝(chong) 過去清理老人身上的雜物,一邊安慰老人:“老爺爺,你沒事吧,我們(men) 過來救你啦!”

  當時老人手腳冰涼,身體(ti) 已經快凍僵了。孟昶從(cong) 旁邊扯出被褥,披在他身上,並幫他搓熱手腳,再從(cong) 窗戶把他小心翼翼地抬出來,“你別怕,我把您背出去,一切都會(hui) 好的。”

  作業(ye) 麵太窄,剛將老人抬出來,孟昶就踩到了淤泥裏,淤泥很快沒到了膝蓋,腿怎麽(me) 也拔不出來。後麵兩(liang) 名救援人員一直幫忙拔,也拔不出來,“陷得太深了”!隊員在後麵安慰孟昶:“隊長,別擔心,我們(men) 在你後麵,一定會(hui) 把你拔出來的。”

  平時都是孟昶安慰這些隊員,現在反過來是他們(men) 安慰自己,這讓孟昶特別感動。孟昶一邊顧著老人,一邊使勁拔腿。拔不動,他幹脆把腳從(cong) 鞋子裏抽出來,赤腳走在淤泥上,和隊友一起把老人送往300米外的救護車上。中間經過了一片樹林,地上都是樹枝,孟昶的腳紮破了。

  19日淩晨3時30分,老人被送上了救護車,後來才知道這位幸存的老人名叫楊山林。

  一位村民看見孟昶沒穿鞋,就去給他找鞋穿,家裏沒有大碼男鞋,隻找到一雙41碼的女鞋,孟昶終於(yu) 不用光腳走路了。

  一邊挖泥一邊排水

  多支救援隊陸續進了村。救援人員根據家屬提供的信息,結合生命探測儀(yi) 、搜救犬作業(ye) ,確定了失聯人員大致區域。現場救援人員表示,他們(men) 的搜索範圍約為(wei) 1.2萬(wan) 平方米,分為(wei) 5個(ge) 救援區域。

  其中,2號救援區域的失聯人數最多,淤泥也最深,正是楊海英家附近。

  12月19日下午兩(liang) 點多,平興(xing) 建設集團派遣的30多人帶著兩(liang) 台挖掘機、3台裝載機進了村。

  90後袁銀龍是第一個(ge) 衝(chong) 進2號區域的挖掘機手。當時,一位了解失聯人員大概位置的村民站在挖掘機上,指揮他往前開。他腦子裏隻有一件事:衝(chong) ,救人要緊。

  這邊挖掘機在挖淤泥,那邊不斷有水往外淌。金田村村民老何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當地主要農(nong) 作物是玉米和小麥,為(wei) 了保證土壤的水分和溫度,村民會(hui) 在冬天進行冬灌。地震發生前,冬灌剛完成不久,“小麥不冬灌,產(chan) 量減一半”。

  但也有村民說,淤泥裏除了有泥流本身帶來的水和冬灌的水外,還有其他的水。金田村村民張先生說,村子的後麵有個(ge) 北幹渠,夏天用於(yu) 防洪,平時老百姓就引這個(ge) 渠裏的水種地。“一地震,水可能就下來了。”他家有兩(liang) 分地在水渠周圍,“估計也都埋了”。

  袁銀龍他們(men) 一直挖到12月20日淩晨兩(liang) 點,但淤泥太厚了,兩(liang) 層樓房隻有1.5米露在外麵。雖然淤泥最外層結了冰,但裏層一挖就淌水,挖掘機一邊挖,淤泥一邊往回湧,如此循環往複。有的挖掘機陷在裏麵,動不了了。一夜後,挖掘機被淤泥包圍“凍”了起來。

  上萬(wan) 平方米淤泥之下尋人,難度可想而知。最多的時候,現場有幾十台大型工程機械同時作業(ye) 。挖掘機一邊找人,一邊挖出一條通道,24小時不停機。通道打通後,袁銀龍才能繼續作業(ye) 。

  “撒胡椒麵兒(er) ”式的挖掘

  楊登高的家人先被搜救了出來。

  12月20日下午,中國安能挖掘機操作手黃祺在淤泥中找出了一個(ge) 人,這幾天,他一共找出了兩(liang) 個(ge) 人。在此之前,其他救援人員在這片區域上“挖”出了兩(liang) 人。

  20日10時許,黃祺開著挖掘機挺進4號救援區域。挖了6個(ge) 小時左右,他們(men) 到了房屋坍塌的地方。隨後看到衣服、被子、臉盆等,他判斷:“這個(ge) 地方可能有人。”

  在淤泥中救援,很考驗挖掘機操作手的技術、眼力還有耐心。與(yu) 其他地震後在廢墟上挖掘不同,一層層撥開瓦礫,總會(hui) 找到失聯者,但泥流流動性太大,人更難找。

  為(wei) 了精準搜救失聯者,挖掘機操作手開著30噸重的大型裝備,進行“撒胡椒麵兒(er) ”式的挖掘,挖起一鏟土,反複抖動挖掘機小臂,將泥土一點一點從(cong) 鏟鬥中撒下來,生怕錯過任何一點失聯人員的痕跡。

  一點一點,把幾米厚的淤泥扒開,最先露出的是一位奶奶的白頭發。挖掘機停下,消防員跳下去確認:“確實有人”。壓在最上麵的是淤泥,最下麵的是倒下來的房子的碎片。

  根據村民提供的線索,這座房子附近被埋的是一對老夫妻。黃祺擔心兩(liang) 位老人在一起,一旦挖得不夠精準,存在造成二次傷(shang) 害的風險。所以,他先挖了兩(liang) 側(ce) ,劃定了救援範圍,這讓他心裏有底了。然後,繼續用挖掘機從(cong) 上往下削淤泥,每次削下來大約5厘米厚。機器不能進的時候,救援人員就用手刨,一層一層扒開淤泥和廢墟。

  這幾天,救援人員用手“刨”成了常態,很多救援人員的手指甲都劈了,手指甲裏麵的泥洗了,很快又被填滿。

  12月20日19時40許,那位奶奶被救了出來。

  羊從(cong) 淤泥裏站了起來

  之後,有5隻羊被搜救出來,其中4隻還活著。

  在淤泥中,白色尤為(wei) 顯眼。羊被找到時,也是先傳(chuan) 遞出一個(ge) “白色信號”。12月21日早上,黃祺試探性地輕輕地扒了一下淤泥,就看到一個(ge) 白色的東(dong) 西,像是一隻羊的耳朵露了出來,他定睛一看,羊平躺在淤泥裏還在動,黃祺也嚇了一跳,站在旁邊的消防員戰士跳下挖掘機確認:“羊是活的。”

  黃祺有預感:這下能挖到東(dong) 西。對於(yu) 熟練的挖掘機手來說,一鬥子挖下去,底下實不實,可以通過操控杆感知到。挖到羊的地方,黃祺感覺下麵有空隙,建築物沒有完全坍塌。

  黃祺看到,羊圈的地基比旁邊的屋子要高不少。同時,羊圈旁邊還有3棵大樹,最粗的直徑有50厘米,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衝(chong) 刷作用。這家人給羊準備的糧草特別充足,都堆在羊圈裏,淤泥大都從(cong) 糧草的兩(liang) 邊流走了,糧草上麵淤泥的厚度隻有十幾二十厘米,並且壓得沒那麽(me) 實,氧氣可以進入,有了生的希望。當救援隊清理掉壓在羊上身上的淤泥和建築物,“第一隻羊就站起來了”。

  第二隻羊的前腿可以站起來,後腿被砸傷(shang) 了,站不了。另外3隻羊中,有一隻沒有生命體(ti) 征了。

  挖到活羊以後,黃祺更緊張,也更謹慎了,他擔心羊圈裏麵可能有人。於(yu) 是,他操作挖掘機一根一根扒羊圈的木頭,生怕把哪根木頭挖斷了。

  當日8時36分,距離找到羊過去了10多分鍾,他們(men) 在院牆下發現了頭發,在距離前麵發現的那位奶奶垂直方向20米處,找到了另一位老人。據親(qin) 屬介紹,這位奶奶的腿腳不好,爺爺的腿腳還行。救援人員推測,爺爺當時已經逃到門口了。

  黃祺的挖掘機開進4號救援區域26個(ge) 小時,他所在區域的失聯人員全部找到。隨後,他又去5號救援區域繼續救人。

  在“人”字交匯處尋人

  這幾天,楊海英在帳篷裏根本待不住,基本上都在救援現場守著。

  災難發生前,他像村裏其他年輕人一樣,結婚生子,和妻子一起在外地打工。那棟被埋在泥流下的房子是兩(liang) 代人的積蓄。為(wei) 了蓋房、結婚,他們(men) 從(cong) 銀行、親(qin) 戚朋友那裏借了20多萬(wan) 元。“現在,人和家都沒了。”

  地震時,他和妻子在西寧,西寧也有震感。他趕緊給家裏打電話,3個(ge) 大人,沒一個(ge) 能打通。他們(men) 穿上衣服就往家趕,從(cong) 西寧到金田村170多公裏路程,車開得飛快,12月19日2時40分左右,就到了村裏。當時,妻子哭得停不下來,楊海英把她安頓在朋友的車裏,打算自己回家看看。

  楊海英原本準備從(cong) 村裏那條路往家走,但是路已經被兩(liang) 米多高的淤泥埋起來了。他一個(ge) 人沿著淤泥的邊緣,繞啊繞,想找到一個(ge) 口子進去。心裏一直在期待,萬(wan) 一能救出來呢。但他繞著村子找了一半,也沒找到一個(ge) 可以進去的口子。

  朋友開車帶他從(cong) 外圍繞到了同樣受災嚴(yan) 重的隔壁村——草灘村。站在草灘村一戶人家的屋頂上,看到的是一片淤泥,他通過家門前那棵還露在外麵的大樹確定:“房子已經全平了”。

  楊海英家附近被確定為(wei) 2號區域,這片區域預計有9名失聯人員,其中1號位置有5名,是楊海英的家人;2號位置預計有4名。

  海北州消防救援支隊政治部主任孟小剛和隊員們(men) 負責2號區域1號位置的救援,那裏是楊海英一家五口被困的地方。

  12月20日早上8時許,接到任務後,海北州消防救援支隊從(cong) 任務點東(dong) 南一座房子開始往裏挖,那裏位於(yu) 淤泥堆積的邊緣,旁邊還有一塊空地,可以堆放挖出來的淤泥。後來,發現被困人員的位置距離此處30餘(yu) 米。海北州消防支隊祁連縣廣場東(dong) 路消防救援站站長韓學良說,這與(yu) 他們(men) 最初的判斷一致,“那是最短最便捷的路徑”。

  “淤泥連成片。”孟小剛說,救援人員幾乎沒合過眼,實在堅持不住了,就在淤泥中露出的房頂上眯一會(hui) 兒(er) 。零下十幾度連續作戰,沒人退縮。

  為(wei) 了確定掘進的方向是正確的,每隔一段時間,孟小剛就會(hui) 與(yu) 了解情況的群眾(zhong) 溝通。

  12月21日下午2時許,在2號區域1號位置,海北州消防救援支隊與(yu) 從(cong) 西南邊挖過來的西寧支隊匯合了,兩(liang) 支隊伍掘進的兩(liang) 條救援路線匯成了一個(ge) “人”字形,“人”字的交匯處就是那棟人員被埋的房子。

  大人圍成圈護著兩(liang) 個(ge) 孩子

  隨後,救援人員開始對小樓發起“進攻”,最先挖出來的是廚房。此前,家屬曾告訴孟小剛,房子的第一間是廚房,緊接著便是臥室,人有可能在那附近。

  快挖到家門口的時候,楊海英跑回了帳篷,讓一個(ge) 朋友在那邊看著,他不敢看家人被挖出來。

  擔心挖掘機碰到人,孟小剛讓挖掘機師傅調整了掘進方向,挖了三四下之後,在挖掘機右前方兩(liang) 三米,一個(ge) 白色的物體(ti) 露出來了。

  海北州消防救援支隊銀灘路特勤站站長王小軍(jun) 一直站在挖掘機上,隨時觀察前方是否有人的跡象。看到這個(ge) 情況後,他趕緊讓挖掘機停下來。王小軍(jun) 和兩(liang) 名同事一起跳進了淤泥裏,站在廚房處指揮的孟小剛距離目標僅(jin) 一米多,也和身邊的幾個(ge) 人一起跳了進去。快到白色物體(ti) 前時,王小軍(jun) 的一隻腳陷進去了,淤泥沒到了膝蓋;另外兩(liang) 名消防員,陷在他的前麵,形成了一個(ge) 三角形。隨後,來的人越來越多,把他們(men) “拔”了出來。

  “確定那邊有人了。”王小軍(jun) 說,走近後,他們(men) 用手刨了幾下才確認是一個(ge) 人的膝蓋裸露在外麵,呈V字形,小腿和大腿根還埋在泥裏麵。

  救援隊繼續采取人機結合的方法挖人,挖掘機負責擴大作業(ye) 麵積,大部分時候是由消防員用手刨。由於(yu) 淤泥容易陷入,無法行走,救援人員就用木板在四周搭起了救援平台。快接近被困者時,救援人員用鐵鍬慢慢鏟,到了最裏層,消防員便用手一點一點從(cong) 上往下刨。先被搜救出來的是年齡最小的孩子,隨後是大一點的孩子。隨後是大人,他們(men) 圍成一個(ge) 圈,護著孩子。

  從(cong) 發現被困者到5人全部被挖出來,用了3個(ge) 多小時。韓學良說,為(wei) 了讓被困人員不受到二次傷(shang) 害,每一步都要特別小心。

  在現場,很多雙手在刨著,有時候這些手橫著排成一排,橫向挖;有時候,豎著像疊羅漢一樣,縱向推進挖掘進程。在韓學良看來,“這相當於(yu) 一層一層‘撥’出來”。

  傍晚後,金田村的氣溫降到零度以下。但在淤泥裏全力救援的人卻都忙出了一身汗。對於(yu) 王小軍(jun) 來說,這是一份精神高度緊張的體(ti) 力活,他們(men) 麵臨(lin) 著身體(ti) 上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救援結束後,他才發現自己的後背全濕了。

  九重篩查與(yu) 第一次泥流救援

  12月21日下午,袁銀龍駕駛的挖掘機附近的通道被打通了。

  “開挖!”隨著國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機動隊伍二中隊中隊長亞(ya) 力坤的一聲大喊,袁銀龍操作挖掘機開始工作。幾分鍾後,找到了一位遇難者,袁銀龍心裏很不好受。

  亞(ya) 力坤和其他救援人員開始鋪路。淤泥中間的水溝還在淌水,人陷進去,淤泥一下就沒到膝蓋。

  國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機動隊伍籌備組滅火救援小組助理員許登文一直守在搜救現場。他說:“挖掘機到不了的地方,我們(men) 就用鐵鍬或者直接徒手刨,一定要把剩下的人搜救出來。”

  隨後,他們(men) 又找到一位老人的遺體(ti) 。

  12月21日,多名遇難人員的遺體(ti) 被救援人員找到,現場舉(ju) 行了默哀儀(yi) 式。

  12月24日深夜,中國安能集團第二工程局常州分公司95後挖掘機操作手魏良園在一處廠房前的電線杆附近又“挖”出來一名遇難者遺體(ti) 。

  有過多年救援經曆的魏良園也是第一次經曆泥流這種情況。他說,挖掘機等大型設備比較重,車輪很容易陷進淤泥中,更何況淤泥混上水,進一步增加了救援難度。以往地震救援,挖掘麵大都有硬基礎,“可以放開手腳幹”。這一次在淤泥上很難走,走一步探一步,挖掘機減速,力度也變得更輕。還要時刻查看是否有被困人員的跡象,“精神一直緊繃著”。

  魏良園介紹,其所在的3號救援區域到5號救援區域直線距離約為(wei) 200米,中間排列著9台大型挖掘機,前麵一個(ge) 篩查完,後麵的挖掘機接力篩查,相當於(yu) “九重”篩查。同時,每台挖掘機既配了觀察人員,也配了安全員,三雙眼睛一直盯著挖掘區域。

  淤泥正在退去

  這幾天,楊海英和妻子住在金田村墳地旁邊的帳篷裏,忙著料理家人的後事。

  忙的時候還好一點,隻要是一個(ge) 人,楊海英就會(hui) 想起爸爸媽媽,想起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在視頻裏喊著爸爸媽媽。

  地震來臨(lin) 之前,這個(ge) 小家庭的收入主要靠他和妻子在西寧打工。父母年紀大了,在老家幫忙帶孩子,兩(liang) 個(ge) 多月前,父母剛貸了款,修好了豬圈,養(yang) 了幾隻羊雞豬等,生活算不上富足,但也過得幸福。

  地震前兩(liang) 個(ge) 多小時,楊海英還和兩(liang) 個(ge) 孩子視頻通話,大女兒(er) 給他唱了當天在幼兒(er) 園學的歌曲,還跳了新學的舞蹈。平時,他們(men) 幾乎每天都會(hui) 給家裏打視頻電話,特別忙的時候,就兩(liang) 天打一次。

  現在他才知道,人“沒了”,是真正的“沒了”。他說:“不知道我到底要做什麽(me) 、需要什麽(me) ?感覺天塌下來一樣。完全不知道以後的路,跟媳婦要怎麽(me) 走。”

  幾位家人都走了,楊登高到現在也不敢相信。但他不能不振作起來,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和常年吃藥的老父親(qin) 還需要他照顧。當記者問到家裏有什麽(me) 困難時,楊登高說:“現在政府都在管著,困難倒是暫時沒有。”

  12月26日,被救的楊山林的女兒(er) 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老人已經被接回了村裏,和家人一起住在安置帳篷裏。楊山林有3個(ge) 兒(er) 子,在地震中消失的一家四口和一家五口分別是楊山林大兒(er) 子和二兒(er) 子家,楊登高和楊海英是他的兩(liang) 個(ge) 孫子。

  孩子是最先恢複過來的,地震和泥流對他們(men) 的影響正在淡去。他們(men) 現在最關(guan) 心的是,平時可以玩的秋千外麵拉了警戒線,不能玩了。

  在救援的這些天,很多小孩已經把救援人員當成了好朋友。12月25日,鄉(xiang) 裏還沒複學,一名6歲小女孩背著書(shu) 包在村裏走,向救援人員講述地震時的情景:當時,她正在睡覺,家人抱著她就跑。她問救援人員:“北京是什麽(me) 樣子?”她說,長大了,她要去北京做導遊,看更大的世界,見更多的人。

  金田村的淤泥逐漸減少。救援人員繼續清淤、找人,一輛輛裝滿淤泥的卡車駛出金田村,陽光下塵土飛揚。受災較輕的村民已陸續回到家裏,收拾家園;受災較重的村民搬到了新安裝的活動板房裏,他們(men) 將在這裏度過這個(ge) 冬天。

  12月25日,一位70歲的老人站在村口看著自家的二層小樓一點一點露出來。她說,地震的時候,她連一雙襪子都沒帶出來,房子裏存著他們(men) 過冬的糧食。她在等待,淤泥退去,熬過這個(ge) 冬天,農(nong) 田露出來,來年春天,撒上種子。

  第二天,鄉(xiang) 裏複學了,孩子們(men) 開始上課。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趙麗(li) 梅 記者 李雋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