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小錢幣裏藏著民族交融史 專家透過“錢眼”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

發布時間:2024-01-11 11:10:00來源: 中國新聞

  在中國錢幣博物館的辦公室,中國錢幣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王永生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元朝錢幣的照片。錢幣正麵書(shu) 有四字楷書(shu) “至元通寶”,背麵卻同時印有八思巴蒙文、畏兀兒(er) 文、西夏文三種民族文字。“元朝處於(yu) 一個(ge) 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時期。錢幣既要照顧不同民族文字的‘多元’,也要遵守圓形方孔的‘一體(ti) ’。”王永生說。

  在王永生眼中,這樣一枚小小的圓形方孔錢,很可能隱藏著一段民族交融的曆史。漢代五銖錢鑄於(yu) 中原,卻在張騫出使西域後遠走邊疆,在維吾爾族世代居住的新疆和田大量出土;契丹人、黨(dang) 項人最初的貿易形式都是以物易物,不使用錢幣,但都在北宋的影響下改用錢幣交易……

  遼西夏金元清,這些原本不使用錢幣的少數民族政權,為(wei) 什麽(me) 都要在入主中原後開始鑄造圓形方孔錢?“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特意選擇‘天命’為(wei) 年號,鑄造印有滿漢兩(liang) 種文字的‘天命通寶’,以此說明其政權的合法性,表示他認同華夏文明,”王永生說,“自秦創立‘圓形方孔’的錢幣形製後,錢幣就成為(wei) 了一種中華正統身份的象征,見證了‘多元一體(ti)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構築軌跡。”

  王永生在“錢眼”裏的這一連串發現,呈現出中華民族交融過程的一隅。此外,他基於(yu) 對錢幣與(yu) 曆史的“跨界”研究,先後編寫(xie) 了《錢幣上的中國史》《三千年來誰鑄幣》《中國貨幣史話》《錢幣與(yu) 西域曆史研究》《新疆曆史貨幣》等學術專(zhuan) 著。然而,長期以來,錢幣研究與(yu) 民族史還是兩(liang) 個(ge) 涇渭分明的研究領域。“研究錢幣的人,往往側(ce) 重辨別真偽(wei) ,或是將錢幣的發展和政治經濟結合起來。研究民族史的人也很多,但錢幣很少出現在他們(men) 的視線內(nei) 。”王永生說。

  談及將錢幣與(yu) 民族聯係起來的契機,王永生將視線微微抬起,看向了他生活與(yu) 成長的地方——新疆的方向。“我父輩支邊到新疆,我是在伊犁長大的漢族人。村裏三百多戶人家,漢族連十戶都不到。我當時就想,周圍這些維吾爾族人的生活習(xi) 慣,他們(men) 的長相和服飾,為(wei) 什麽(me) 跟漢族不一樣?”王永生說。

  成長於(yu) 多民族社區的經曆,讓王永生產(chan) 生了對維吾爾族的濃厚興(xing) 趣。他早早地開始翻閱書(shu) 籍,了解新疆民族曆史,並在大學期間係統學習(xi) 了維吾爾語。王永生大學畢業(ye) 後,憑借自己對新疆曆史和維吾爾語的了解,參與(yu) 編寫(xie) 《新疆錢幣》一書(shu) 。從(cong) 公元一世紀的“漢佉二體(ti) 錢”,到1951年發行的背印維吾爾文的人民幣,該書(shu) 囊括了兩(liang) 千多年間新疆地區曆史上鑄造或流通的貨幣,也讓王永生打開了通往貨幣世界的大門。

  1989年,費孝通先生提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ti) 格局”,王永生意識到,自己正研究的貨幣,剛好能清晰地體(ti) 現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特點。農(nong) 耕文化所產(chan) 生的布幣,漁獵文化所產(chan) 生的刀幣,楚地文化產(chan) 生的蟻鼻錢,本來如滿天星鬥般遍布中華各地。秦統一後,確定“圓形方孔”為(wei) 錢幣標準,被後世王朝沿襲使用了兩(liang) 千多年。“古代錢幣作為(wei) 國家主權的象征,最直接地體(ti) 現出了統治者的意誌,是各少數民族認同華夏文化、自視為(wei) 正統的一個(ge) 重要象征。”王永生說。

  不僅(jin) 如此,不同於(yu) 書(shu) 法繪畫、桌椅碗碟等文物,錢幣的流通範圍覆蓋了曆代王朝的疆域,見證了更廣泛的曆史。上到王侯將相,下到普通百姓,隻要是參與(yu) 到社會(hui) 經濟活動當中,就離不開使用錢幣。“有錢的人用瓷器、沒錢的人隻能用陶器,貴族穿絲(si) 綢,老百姓隻能穿麻布。但錢幣不一樣,它真真切切地參與(yu) 到了所有人的社會(hui) 生活中。”王永生說。

  時至今日,見證過民族融合的“圓形方孔”錢成為(wei) 了曆史遺物,但早期的人民幣設計中仍然包含著民族團結的主題。第一套人民幣加印了少數民族文字版;第二套5元券正麵選用了“各族人民大團結”的情景;第三套10元券在左上角印有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等四種少數民族文字。“新中國成立後倡導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這種關(guan) 係就體(ti) 現在了人民幣上。”王永生說。(完)

  (《中國新聞》報記者李騰飛 作者任德輝)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