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秦嶺隧道“氣候驟變”視頻被指拚接而成
近日,一名網友在短視頻平台上發布一段自稱是駕車穿越秦嶺隧道的視頻顯示,進入隧道時山上的樹木仍較為(wei) 茂密,而當車輛穿過隧道後,外麵的山體(ti) 已被雪覆蓋。視頻發布者稱“就是穿過了這條隧道,才明白為(wei) 什麽(me) 秦嶺是中國的南北分水嶺”。視頻發布後,強烈的視覺對比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截至昨日下午,視頻點讚數已超過550萬(wan) 次。然而,很快有網友質疑稱,該段視頻應該是拚接而成。
發布者文案對觀眾(zhong) 存在誤導
昨日,對視頻提出質疑的網友陳威(化名)向北青報記者表示,他長期從(cong) 事地理科普工作,此前刷到了平台上很火的這段關(guan) 於(yu) 秦嶺隧道的視頻後,他想做一個(ge) 科普視頻,講講秦嶺的一些地方確實存在此類現象。
在調查中陳威發現,視頻中車輛駛入的隧道為(wei) 雁鵝山隧道,該隧道位於(yu) 重慶,屬於(yu) 大巴山,與(yu) 秦嶺山脈距離較遠,中間還隔著漢中盆地。此外,陳威覺得從(cong) 視頻前後兩(liang) 段內(nei) 容中,車輛前蓋上汙漬的差別情況,也可以看出視頻前後並非處於(yu) 同一條隧道。
據悉,雁鵝山隧道地處大巴山東(dong) 段,隧道左右線長度分別為(wei) 4389米和4361米,最大埋深866米。陳威說,原視頻發布者稱這段視頻是在同一條隧道拍攝,這樣的文案對於(yu) 觀眾(zhong) 存在誤導。
拍攝地位於(yu) 係列隧道群
針對陳威等人的質疑,近日,原視頻發布者在短視頻平台上回應稱,“雁鵝山隧道是屬於(yu) 大巴山,大巴山與(yu) 秦嶺組成的山脈叫做秦巴山脈,我一直以為(wei) 大巴山也屬於(yu) 廣義(yi) 上的秦嶺。在發布作品的時候,沒有太注意這個(ge) 爭(zheng) 議點,我直接把大巴山的隧道當做秦嶺的隧道,犯了知識性錯誤。”
此外,原視頻發布者稱,因為(wei) 拍攝地位於(yu) 係列隧道群,“不拚接剪輯的話,就沒有那種震撼的感覺。我不否認拚接剪輯了,如果大家很介意,那我道歉。”
北青報記者就視頻中車輛駛出隧道的具體(ti) 拍攝地點等私信詢問了原視頻發布者,但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複。北青報記者注意到,目前短視頻平台已為(wei) 該短視頻進行備注稱:“原視頻發布者已澄清,請謹慎識別。”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表示,該視頻的標題及文字內(nei) 容確實容易讓網友產(chan) 生誤認,存在不規範的成分。如果網友發現相關(guan) 視頻存在惡意拚接,足以使網友產(chan) 生嚴(yan) 重誤認,甚至是以此製造、散播謠言,網友可向視頻發布平台進行舉(ju) 報,也可以通過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違法和不良信息舉(ju) 報中心官網或地方網信部門進行舉(ju) 報。
秦嶺能否擋住南下冷空氣
中國天氣網昨日在官方微博發文,就“秦嶺真的能用一己之力擋住南下冷空氣”進行專(zhuan) 業(ye) 分析解讀。
官微稱,首先,秦嶺確實對水汽有阻滯作用。秦嶺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上,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下。北坡相對寒冷幹燥,南坡則溫暖濕潤,南坡自下而上擁有亞(ya) 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 亞(ya) 寒帶5種氣候類型;北坡自下而上擁有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ya) 寒帶4種氣候類型,它的存在不僅(jin) 改變了中國大陸的自然格局,還帶來了強烈的“南北差異”。
其次,秦嶺對冷空氣南下和暖濕氣流北上確實都有一定的阻擋作用。冷空氣自西向東(dong) 自北向南長途跋涉、翻山越嶺移動到這裏時,也消耗了不少“元氣”,等到了秦嶺,冷空氣要爬坡會(hui) 再消耗一些,所以實力不夠強的冷空氣“走”到這就沒“後勁”了。就算有“耐力”比較強的冷空氣,奮力翻過山之後實力也明顯削弱了,因此就造成了秦嶺“擋”住了冷空氣的現象。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冷空氣都可以被秦嶺“擋住”,遇到強冷空氣來襲,還是可以“破關(guan) ”過去,影響到我國南方地區的。
中國天氣網曬出一張圖片,圖中山脊一側(ce) 烏(wu) 雲(yun) 密布,另一側(ce) 是晴空。針對這張圖片,中國天氣網說明指出,一般來說,如果山脈阻擋了幹冷空氣,並不會(hui) 出現這樣“涇渭分明”的現象;反而,當山脈阻擋了暖濕氣流,則會(hui) 在一側(ce) 出現暖氣流抬升形成雲(yun) ,而另一側(ce) 氣流下沉,出現晴空。所以圖片中,有雲(yun) 的一側(ce) 其實是南方。
文/本報記者 屈暢 統籌/蔣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