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中國動力源:如何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續航
2024全國兩(liang) 會(hui) 解碼中國動力源
如何為(wei) 新能源汽車發展續航
中國新舊動能轉換正在加快,製造業(ye) 整體(ti) 質量正在提升。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達到950萬(wan) 輛,增長了35%,鋰電池產(chan) 量增長了25%,光伏電池產(chan) 量增長了54%。
在出口產(chan) 品方麵,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蓄電池等“新三樣”合計出口1.06萬(wan) 億(yi) 元,首次突破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增長了29.9%。
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超過120萬(wan) 輛,增長77.6%,穩居全球第一,並帶動新車出口量躍居世界第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2023年工作中提到,過去一年,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在介紹2024年政府工作重點時提出,要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chan) 業(ye) 領先優(you) 勢,還要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如何為(wei) 新能源汽車發展“續航”?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了多位來自汽車行業(ye) 的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人大代表馮(feng) 興(xing) 亞(ya)
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標準化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feng) 興(xing) 亞(ya) 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提出,希望能夠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標準化建設。他建議,建立全固態電池標準體(ti) 係,搶占技術高地,國內(nei) 全固態電池研發領軍(jun) 企業(ye) 、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業(ye) 專(zhuan) 家等可以加強協作,加快推動標準的建立工作。
北青報:關(guan) 注到您十分重視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標準化建設,您是出於(yu) 什麽(me) 考慮,當前這方麵現狀如何?
馮(feng) 興(xing) 亞(ya) :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催生了大量補能需求,充電與(yu) 換電相輔相成,成為(wei) 新能源汽車補能兩(liang) 大途徑。但無論是充電換電還是新形態電池的發展,均存在標準不統一問題,製約了新能源汽車進一步規模化。
其一,新能源汽車充電相關(guan) 關(guan) 鍵標準仍未統一,大功率充電接口仍存在“兩(liang) 條賽道”;其二,對於(yu) 換電產(chan) 品而言,動力電池規格多樣化的現狀製約了統一換電標準的形成;其三,在全固態電池作為(wei) 下一代高性能鋰電池已形成行業(ye) 共識,且國內(nei) 相關(guan) 技術研發取得重大進展的背景下,全固態電池的安全標準、性能標準以及製造和回收標準仍未建立,現行動力電池標準無法完全覆蓋和適應新的技術要求。
動力電池標準化程度不足,導致了不同程度的研發成本增加、產(chan) 業(ye) 鏈協同困難、資源浪費以及國際市場競爭(zheng) 力下降等問題。所以我認為(wei) ,加快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標準化建設具備重大戰略意義(yi) 。
北青報:您剛才談到了要統一換電標準,換電模式在當下引發很多關(guan) 注,您認為(wei) 當前換電標準上存在什麽(me) 問題嗎?
馮(feng) 興(xing) 亞(ya) :換電模式有很多優(you) 點。與(yu) 充電模式相比,換電模式具有補能速度快、補能體(ti) 驗好等特點,且相對於(yu) 充電模式可大大提高單位土地麵積的補能效率及電池資產(chan) 的利用效率,優(you) 勢明顯。
目前,我國純電商用車已實現換電接口的統一,極大推動了商用車換電模式發展。但由於(yu) 乘用車換電市場參與(yu) 主體(ti) 眾(zhong) 多,各方利益訴求難以自發達成一致,至今無法形成一套統一的換電標準,導致乘用車市場的換電模式難以實現大規模推廣應用。
在這種情況下,各家車企隻能各自為(wei) 政,不僅(jin) 麵臨(lin) 高昂的換電站建設運營成本,還容易導致土地資源浪費和布局不合理等問題。所以我希望能逐步統一換電標準,實現共享換電。
北青報:如何統一換電標準?
馮(feng) 興(xing) 亞(ya) :這需要政府與(yu) 企業(ye) 共同發力,推進換電標準的規範與(yu) 統一工作。
一方麵,組織換電市場參與(yu) 主體(ti) 建立標準化合作機製,推動相關(guan) 標準的研發合作;另一方麵,由政府製定相應的標準化獎勵及配套政策,鼓勵市場參與(yu) 主體(ti) 積極參與(yu) 換電標準化工作。
通過各方合力形成統一的換電標準,使換電模式能夠以較低成本實現不同車企車型的電池互換,提高換電站使用效率、提升消費者補能體(ti) 驗,最終推動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實現質的提升。
北青報:關(guan) 於(yu) 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標準化建設,您還有哪些方麵建議?
馮(feng) 興(xing) 亞(ya) :還有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是要統一大功率充電標準,消除行業(ye) 分歧。另一方麵是探索建立全固態電池標準體(ti) 係,搶占技術高地。國內(nei) 全固態電池研發領軍(jun) 企業(ye) 、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業(ye) 專(zhuan) 家等加強協作,加快推動有關(guan) 全固態電池的一係列標準的建立工作。
文/本報記者 高語陽
全國人大代表丁波
廣大縣鄉(xiang) 是新能源汽車的藍海市場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乘用車鄭州分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總經理丁波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汽車在國內(nei) 市場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三四五線城市、包括廣大縣鄉(xiang) 絕對是藍海市場。
北青報:您認為(wei) ,新能源汽車在國內(nei) 市場的未來前景如何?
丁波:新能源汽車在國內(nei) 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麵,我國的汽車總保有量遠遠低於(yu) 傳(chuan) 統的西方國家;另一方麵,現在新能源汽車雖然在一二線城市布局很快,但在更多的三四五線城市,包括縣鄉(xiang) 還是一個(ge) 絕對的藍海市場。隻要抓住用戶需求,提供更多可以享受移動出行、更具有性價(jia) 比的產(chan) 品,那麽(me) 隨著經濟的發展,這個(ge) 市場將會(hui) 逐步得以擴大。
北青報:目前新能源汽車下鄉(xiang) 還存在哪些問題?
丁波:2020年7月,國家啟動新能源汽車下鄉(xiang) 計劃。經過四年的實踐,目前新能源汽車在縣鄉(xiang) 地區的滲透率仍有待提高。目前新能源汽車在產(chan) 品的造型、配置、技術、性價(jia) 比等諸多領域,對於(yu) 下鄉(xiang) 已經形成很好的平衡,但還需要解決(jue) 經銷商、服務網絡和充電樁的布局問題。
想要做好新能源汽車下鄉(xiang) ,經銷商和服務體(ti) 係要能下沉到縣鄉(xiang) 一級的網絡布局,這種過細的網絡布局,對於(yu) 經銷商而言要付出更多成本,但是如果沒有把經銷商網絡和服務網絡覆蓋到縣鄉(xiang) 又會(hui) 給用戶帶來很多不便,這是需要解決(jue) 的第一個(ge) 問題。
第二個(ge) 是關(guan) 於(yu) 充電。在一二線城市,充電樁和充電站的布局正在快速實現,但是到縣鄉(xiang) 一級,涉及到電網、電量、場地以及經營充電樁獲利的問題,還有很多有待完善之處。
北青報: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您有什麽(me) 建議?
丁波:關(guan) 於(yu) 經銷商網絡和服務體(ti) 係的下沉,一方麵主機廠要以創新的模式和靈活的機製,建立貼近用戶的銷售、服務體(ti) 係。同時,政府應在網絡發展布局階段,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助力企業(ye) 為(wei) 新能源汽車下鄉(xiang) ,搭建好網絡。充電樁布局方麵,需要政府結合地域經濟發展規劃,製定電網基礎設施的堅守投資計劃,並對充電場站在布局的初始階段給予政策支持。
文/本報記者 梁婷
全國人大代表劉懿豔
智能化將成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下半場競爭(zheng) 高地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零束科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劉懿豔認為(wei) ,繼電動化之後,智能化成為(wei)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下半場的競爭(zheng) 高地。在智能化這條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型主導性賽道上,人才隊伍建設承擔著至關(guan) 重要的角色,建議加快建設“智能汽車人才高地”。
北青報:麵臨(lin) 國際品牌和造車新勢力的夾擊,新能源汽車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或重點是什麽(me) ?
劉懿豔:汽車產(chan) 業(ye) 正大步進入智能化時代,在原有的機械屬性基礎上,汽車大大增加了科技屬性。智能化已經成為(wei)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下半場的競爭(zheng) 高地。從(cong) 學科角度講,除了機械、電子、能源動力、交通運輸,智能車已經成為(wei) 通信、計算機、軟件、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融合體(ti) 。從(cong) 產(chan) 業(ye) 角度講,消費電子、通訊產(chan) 業(ye) 與(yu) 汽車的深度融合將成為(wei) 推動汽車產(chan) 業(ye) 智能化變革的重要路徑。
人工智能將成為(wei) 智能車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yang) 和儲(chu) 備尤為(wei) 迫切。在AI+軟件定義(yi) 汽車的大趨勢下,可以預見,AI大模型將會(hui) 重構智能汽車的人機交互體(ti) 驗及研發運營效率,智能車的產(chan) 品、研發、運營、組織範式都將可能產(chan) 生顛覆式的影響。
北青報:我國現在人工智能人才是否充足?
劉懿豔:智能車行業(ye) 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學科、跨領域、深融合、強交叉的複合型特點。
目前我國的車輛工程專(zhuan) 業(ye) 自設立以來,至今仍作為(wei) 隸屬於(yu) 工學門類機械工程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其學科定位與(yu) 其高科技綜合載體(ti) 的戰略意義(yi) 不相匹配,其培養(yang) 目標和課程體(ti) 係與(yu) 當前產(chan) 業(ye) 所需存在差異,導致供給側(ce) 高校畢業(ye) 生的知識結構和需求側(ce) 企業(ye) 的實際需求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脫節。
北青報:您有何建議?
劉懿豔:我認為(wei) ,需要製定專(zhuan) 門的人工智能人才策略,為(wei) 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石。要加強跨學科、跨領域、複合型人才培養(yang) ,培養(yang) 智能車時代發展所需的技術生力軍(jun) 。推進車輛工程學科升級為(wei) 一級交叉學科,加快完善學科知識體(ti) 係,實現和其他相關(guan) 學科的深度融合,建立符合產(chan) 業(ye) 發展所需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在專(zhuan) 業(ye) 設置、課程設計、教材編寫(xie) 、實踐安排和師資建設方麵,邀請產(chan) 業(ye) 界和學界專(zhuan) 家交流、參與(yu) 及合作,加大產(chan) 業(ye) 實踐與(yu) 高校教學的結合力度,設置專(zhuan) 項資金,鼓勵、扶持企業(ye) 和高校對標智能車發展中的產(chan) 業(ye) 痛點、“卡脖子”技術及前沿技術發展方向,以企業(ye) 為(wei) 創新主體(ti) ,建立“研究創新”和“人才培養(yang) ”的合作平台。
針對頂尖人才,可以出台係統的組合拳政策,以更大的誠意釋放誠招人才的信號,從(cong) 待遇、落戶、子女教育、醫療、住房、資金支持等多個(ge) 方麵,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吸引海外人工智能領域高精尖專(zhuan) 業(ye) 人才回國從(cong) 事學術研究和技術落地;針對校園人才,加快完善中國高校人工智能學科體(ti) 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一級學科建設。
文/本報記者 孟亞(ya) 旭
聲音
聚焦汽車“走出去” 品牌、專(zhuan) 利與(yu) 政策是關(guan) 鍵詞
2021年、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量連續邁上了200萬(wan) 輛、300萬(wan) 輛台階。2023年更是跨越了兩(liang) 個(ge) 百萬(wan) 級台階,出口522.1萬(wan) 輛,同比增加57.4%。如何更好支持中國自主汽車品牌走出去?多位來自汽車行業(ye) 的全國人大代表都提出了建議。
馮(feng) 興(xing) 亞(ya) 認為(wei) ,去年我國汽車出口成績亮眼,但隨著海外品牌電動化車型競爭(zheng) 力的加速跟進,以及海外政治和營商環境的複雜性、嚴(yan) 峻性不斷加劇,我國汽車出口也將麵臨(lin) 更大壓力。從(cong) 品牌影響看,我國出口汽車產(chan) 品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少有世界級汽車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對較低,未獲得充分認可。他建議將汽車產(chan) 品列為(wei) 國家大宗貿易協商重點項目,推進汽車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降低貿易成本,為(wei) 雙邊汽車經貿合作建立製度性安排。提升我國在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加強汽車相關(guan) 標準的輸出,大力促進中國標準“走出去”。
在劉懿豔看來,中國車企的海外專(zhuan) 利布局尚滯後於(yu) 產(chan) 品和技術出海的布局。2018年至2023年,中國車企的專(zhuan) 利申請主要集中在國內(nei) 市場,占比80%以上,海外專(zhuan) 利則主要聚焦於(yu) 亞(ya)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市場,在目前占較大出口規模的市場如歐洲的布局更為(wei) 薄弱。歐洲、美國和日本的車企的本國專(zhuan) 利占比一般在35%-56%之間,但在全球範圍內(nei) 擁有眾(zhong) 多專(zhuan) 利。她認為(wei) ,在製定專(zhuan) 利出海策略時,企業(ye) 需全麵考慮產(chan) 品的目標市場、目標國家的法律環境以及競品在全球的專(zhuan) 利布局。
丁波認為(wei) ,快速國際市場擴張,在自身能力建設方麵是否能跟得上業(ye) 務發展速度和規模,能否以合作全球共贏、利益全球共享、產(chan) 業(ye) 全球合作為(wei) 前提來實現長期、健康和穩定的發展,是汽車行業(ye) 麵臨(lin) 的新挑戰。他建議相關(guan) 部門應該對海外國家的汽車產(chan) 業(ye) 政策、汽車進出口政策、限製和保護政策、關(guan) 稅政策的變化進行跟蹤,傳(chuan) 遞並指導國內(nei) 出口企業(ye) 如何應對,並提前做好各項準備。
文/本報記者 高語陽 梁婷 孟亞(ya) 旭
本版供圖/受訪者
本版統籌/劉曉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