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回憶拚出“百姓博物館”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一座博物館影響一座城。
4月11日,經過近6個(ge) 月的征集,杭州博物館又多了365套3752件藏品——涵蓋票據、書(shu) 畫、陶瓷、民俗、絲(si) 織、圖書(shu) 、郵票、紅色革命文物等多個(ge) 品類。這些藏品全部由杭州市民無償(chang) 捐贈。這一次,杭州人用一個(ge) 個(ge) “珍貴故事”拚成1912年以來的“杭州記憶”。
記者看到了一些代表性的藏品。例如,20世紀30年代的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葉為(wei) 銘夫妻合照、1929年的《杭州西湖遊覽指南》、1947年的絕賣文契、1948年的滬杭知味觀友誼歡聚合影、1957—1984年全國各省布票及糧票、20世紀70年代曙光小學個(ge) 人獎狀等,多角度展現了近代以來杭州市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麵的情況。
“這件民國牛皮箱是我外婆的嫁妝,外殼包的是一層純牛皮,印有‘浙省回回堂柳通裕造’字樣。”市民吳婷婷捐贈了牛皮箱和西湖牌縫紉機。上個(ge) 世紀,人們(men) 穿衣多是自己買(mai) 布,再由裁縫量身定做,一台縫紉機可謂家中“大件”。當時,連縫紉機在內(nei) 的“三轉”(其他為(wei) 手表、自行車)和“一響”(收音機),撐起了姑娘家陪嫁的體(ti) 麵,杭州製造的“西湖牌”縫紉機在當時更是風靡一時。
市民蔣淩代外公裘榮興(xing) 捐贈了旗袍、民國手工製作帶子等45件。他說,其中3卷帶子是1932年前由裘榮興(xing) 母親(qin) 為(wei) 出嫁所製,舊時,繩帶少有大批量生產(chan) ,因而由新娘親(qin) 手編織作為(wei) 嫁妝,從(cong) 隨身布襤帶、包袱帶,到小孩出生捆水衲布頭的繩帶,都是用自織帶子,一針一線皆有意。“當時杭州民間有織帶子陪嫁的習(xi) 俗,外公參觀過數個(ge) 展覽,與(yu) 婚嫁相關(guan) 的唯獨缺少手工帶子成品。”蔣淩說。
“博物館之城”建設需要動員全社會(hui) 各方力量共同參與(yu) 。2021年,杭州博物館建館20周年,杭博開啟了“百萬(wan) 收藏”計劃,希望通過10年努力,向廣大杭城市民征集100萬(wan) 件1912年以來展現杭州人民生活履跡、具有濃重杭州文化印跡、體(ti) 現杭州城市發展建設曆程的物證和書(shu) 證藏品,打造一個(ge) 留下、記錄和展示杭州城市曆史與(yu) 記憶的“百姓的博物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