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改善翻譯人才培養 促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發布時間:2022-04-12 16:26:00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

  作者:杜可君(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必須重視翻譯和翻譯人才。這是因為(wei) ,翻譯是跨語言和文化的交際行為(wei) ,若不經有效的翻譯,我國的思想理論和知識觀念便難以跨越語言和文化的藩籬,在異國土壤獲得新的生命力。

  翻譯具有工具和價(jia) 值的雙重屬性,一方麵,翻譯是言語符號的語際轉換,可以被簡單地視為(wei) 意義(yi) 在不同語言間的“對等”轉化;另一方麵,為(wei) 誰譯、譯什麽(me) 、怎麽(me) 譯等基本問題,蘊含著價(jia) 值判斷、審美旨趣和文化態度,是譯者個(ge) 人選擇、群體(ti) 意向和國家意誌的綜合體(ti) 現。如何培養(yang) 為(wei) 時代所需、為(wei) 國家所用的翻譯人才,用外國人易於(yu) 理解、樂(le) 於(yu) 接受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傳(chuan) 播中國聲音,是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ti) 係、提升中國國際傳(chuan) 播能力的重要課題。麵對新時代新挑戰,我國翻譯人才的培養(yang) 可以從(cong) 以下幾方麵進行改善。

  從(cong) 理解世界轉向傳(chuan) 播中國

  自晚清以來,出於(yu) “開眼看世界”的渴望,我國開始了對於(yu) 外國著作的譯介,這一現象在改革開放以後達到了高潮。翻譯是了解外國文化和思想觀念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從(cong) 封閉走向開放,從(cong) 落後走向進步。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此前由於(yu) 經曆了長期停滯和禁錮,人們(men) 對異域文化充滿了好奇和渴望,翻譯事業(ye) 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長期以來,翻譯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國人了解世界、吸收借鑒外國優(you) 秀文明成果。比較而言,在向世界譯介中國這方麵的努力嚴(yan) 重不足。以國家版權局輸入輸出版權數據統計為(wei) 例,2019年,從(cong) 美國和英國引進的出版物版權總數分別為(wei) 4322和3420,而向兩(liang) 國輸出的出版物版權總數僅(jin) 分別為(wei) 1003和505,體(ti) 現出輸入和輸出很不平衡,與(yu) 我國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較不相稱。

  近二十年來,中國政治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國外受眾(zhong) 對中國的興(xing) 趣日益濃厚,迫切希望從(cong) 曆史和現實、政治和經濟、文化和社會(hui) 等多個(ge) 維度全方位的了解中國。中國不再僅(jin) 僅(jin) 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產(chan) 者、加工者和傳(chuan) 播者。本國信息需經翻譯的篩選、轉化和調適才能通達國外,因此翻譯的任務和人才培養(yang) 目標發生了重要轉變,翻譯不僅(jin) 要幫助中國了解世界,更需要向世界闡釋中國,用它國的語言來表征自己,在與(yu) 世界的互動和對話中獲得理解、認同和尊重。

  從(cong) 翻譯人才培養(yang) 模式上來講,這意味著培養(yang) 內(nei) 容和方式的變化。以往的外語人才和翻譯人才培養(yang) 將重點放在學習(xi) 外國文學、語言和文化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翻譯人才可能對英美文學及其流行文化如數家珍,而對中國的四書(shu) 五經、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身的文化傳(chuan) 統和思想觀念,何以擔當譯介中國的重任?因此,在當前的翻譯人才培養(yang) 中,迫切需要彌補本土文化滋養(yang) 不足的短板,加強對本土曆史文化和知識觀念的教育。

  從(cong) 通用翻譯人才培養(yang) 轉向專(zhuan) 業(ye) 翻譯人才培養(yang)

  國家話語的對外傳(chuan) 播是個(ge) 係統性綜合性工程,從(cong) 傳(chuan) 播內(nei) 容來說可以細分為(wei) 多個(ge) 領域,如政治話語、經濟話語、法律話語、醫學話語、科技話語等。每一類話語都有其自身的術語表達、概念範疇和論述判斷,集合起來全麵反映一國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方式、民族文化傳(chuan) 統和時代精神氣象。翻譯並非語言符號之間的簡單移植,需要在準確理解源語意義(yi) 內(nei) 涵的基礎上,用目的語進行再表達和重構,因此具備一定的專(zhuan) 業(ye) 知識是用外語準確闡釋中國數據、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的必要前提。如今市麵上充斥著大量低劣的翻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yu) 譯者專(zhuan) 業(ye) 知識儲(chu) 備不足,如果對用原文表達的專(zhuan) 業(ye) 知識都看不懂,在翻譯中難免出現望文生義(yi) 、生搬硬造的錯誤。

  自2006年首次在高校中設置翻譯專(zhuan) 業(ye) 以來,我國翻譯人才培養(yang) 規模急劇擴張。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共有272所高校設置了翻譯本科專(zhuan) 業(ye) ,249所高校開設了翻譯專(zhuan) 業(ye) 碩士學院,累計招生近6萬(wan) 人,翻譯人才培養(yang) 走上了規範化的道路。但是從(cong) 培養(yang) 質量上來看,還存在著同質化和單一化的問題,人才培養(yang) 局限於(yu) 聽說讀寫(xie) 等外語技能和翻譯技能,知識領域局限於(yu) 文學、文化和語言。因此,我國翻譯人才培養(yang) 需要實現從(cong) 通用人才向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轉變,找準專(zhuan) 業(ye) 方向,凝練特色,才能滿足國際傳(chuan) 播對於(yu) 複合型翻譯人才的需求。

  翻譯天然的具有跨學科性質,翻譯人才的培養(yang) 單靠外語學科本身是無法完成的。多年來,我國不少高校結合自身的學科優(you) 勢和地域特征,在實現翻譯+專(zhuan) 業(ye) 知識的交叉融合、協同共振方麵進行了有益的嚐試。

  例如,南京郵電大學翻譯專(zhuan) 業(ye) 碩士教育設置了信息與(yu) 通訊技術翻譯的專(zhuan) 業(ye) 方向,通過語料庫技術,對專(zhuan) 業(ye) 技術文獻進行語言和文化上的對比,讓學生掌握相關(guan) 的知識、術語和原理,凸顯了在專(zhuan) 業(ye) 翻譯領域的優(you) 勢。

  法律話語是中國對外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對外法治宣傳(chuan) ,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對於(yu) 爭(zheng) 取國際司法話語權、打破西方國家在司法領域的壟斷具有重要的意義(yi) 。中國政法大學從(cong) 培養(yang) 目標、師資引進和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課程設置、測試等各個(ge) 環節入手,培養(yang) 通曉法律和外語的複合型翻譯人才。

  廣東(dong) 外語外貿大學開設的醫學口譯工作坊,麵向區域內(nei) 國際醫療市場需求和中醫藥國際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集合了來自醫學、翻譯和醫療翻譯等領域的專(zhuan) 家師資,吸引了在校學生、高校教師和來自醫療企事業(ye) 單位的學員,推動了“外語+醫學”的跨界融合,拓寬了人才培養(yang) 的口徑,吸引很多非語言專(zhuan) 業(ye) 的醫療人才加入到醫療翻譯工作中來。

  從(cong) 語言技能專(zhuan) 一培訓轉向以國際傳(chuan) 播為(wei) 導向的綜合能力培養(yang)

  翻譯被喻為(wei) 國際傳(chuan) 播中的最後一公裏。語言能力是進行有效國際傳(chuan) 播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在對外話語傳(chuan) 播中,中國故事不僅(jin) 要通過翻譯“走出去”,更要“走進去”,隻有用外國人願意聽、聽得懂的方式進行翻譯,才能對其觀念、情感、價(jia) 值和行動產(chan) 生影響。因此,翻譯人才的培養(yang) 除了精湛的語言能力之外,還需要進行創新意識、思辨意識和信息素養(yang) 的綜合能力培養(yang) 。

  創新意識意味著翻譯人才需要打開視野,擺脫固有思維的局限,站在受眾(zhong) 的立場上創新翻譯原則、方法和策略。“忠實”是翻譯恪守的基本準則。然而過去的翻譯實踐證明,很多完全遵循忠實原則翻譯的文學作品,卻躺在國外的書(shu) 架上無人問津。外國小說翻譯的鼻祖林紓不懂英文,在了解原文大意的基礎上進行刪改創作,通過生花妙筆奉獻了一部部佳作,對引介外國文學進入中國發揮了開創性的作用。在進行反向文化傳(chuan) 播的今天,節譯、選譯、改譯等以受眾(zhong) 為(wei) 導向的靈活的翻譯方法值得借鑒。

  思辨意識意味著翻譯人才需要具備文明互鑒意識,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擺脫本土思維的局限性,融會(hui) 貫通,美美與(yu) 共。這意味著翻譯人才的培養(yang) 要引入對比和思辨的視角,通過語言來習(xi) 得文化,在中外對比中求同存異,尋找不同話語之間的共同點、交匯點、共鳴點。文化態度和共情能力將影響翻譯內(nei) 容的選擇和翻譯策略的使用,最終決(jue) 定翻譯作品是否能獲得受眾(zhong) 的認同,在異域文化中獲得新的生命力,為(wei) 世界看中國提供更多的真實性、豐(feng) 富性和立體(ti) 性。

  信息通訊技術已經滲透到對外傳(chuan) 播的各個(ge) 環節,可以說是“無技術,不傳(chuan) 播”。翻譯人才的信息技術素養(yang) 決(jue) 定了翻譯傳(chuan) 播的廣度、深度和厚度。是否能在技術倫(lun) 理的指導下,充分利用技術的潛力,創新譯介中國的路徑和模式,也是翻譯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環節。數字技術極大地改變和豐(feng) 富了意義(yi) 生成和傳(chuan) 播的空間,除了文字以外,圖片、視頻和鏈接文本也是重要的介質。過去單模態的翻譯輸出無法滿足受眾(zhong) 的需求,而多模態混合的輸出模式因其及時性、互動性和直觀性帶來了良好的閱讀體(ti) 驗。翻譯人才也需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yang) ,打通語言和非語言符號之間的隔閡,變單模態翻譯為(wei) 多模態翻譯,以生動、直觀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

  當今世界麵臨(lin) 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開放、多元、複雜的全球語境中,翻譯人才被賦予了融通中外、幫助世界讀懂中國的曆史使命。翻譯人才培養(yang) 應當呼應時代的發展和國家的需求,堅持家國情懷與(yu) 全球視野的統一、在語言和翻譯技能的基礎上凸顯專(zhuan) 業(ye) 特色、進行內(nei) 涵式構建,為(wei) 實現人類文明互通互鑒、中外受眾(zhong) 共鳴共情做出貢獻。

  【本文為(wei) 廣東(dong) 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規劃外語信息化專(zhuan) 向“新文科視域下商務口譯慕課課程建設與(yu) 應用研究”資助項目,編號GD21WZX02-11】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