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蘇寫”魚米之鄉華章
近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向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大會(hui) 致賀信。他強調,人類在曆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農(nong) 耕文明,保護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是人類共同的責任。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倡議,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chuan) 承,不斷推進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實踐。
作為(wei) “魚米之鄉(xiang) ”,江蘇農(nong) 耕曆史源遠流長。2013年,興(xing) 化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入選首批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2014年入選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此外,還有泰興(xing) 銀杏栽培係統、高郵湖泊濕地農(nong) 業(ye) 係統、無錫陽山水蜜桃栽培係統、吳中碧螺春茶果複合係統、宿豫丁嘴金針菜生產(chan) 係統、啟東(dong) 沙地圩田農(nong) 業(ye) 係統、吳江蠶桑文化係統等8處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數量居全國前列。
江蘇,厚植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的文化底蘊,努力讓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煥發新生機,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動能。
魚米之鄉(xiang) ,
農(nong) 耕文化源遠流長
盛夏正是金針菜收獲的季節。在宿遷市宿豫區丁嘴鎮,千畝(mu) 金針菜田裏黃花灼灼,遍地金黃,清香滿溢田間。村莊裏,時不時看見某戶人家搭出土灶,把金針菜蒸熟晾幹。
自古以來,宿豫地區擁有豐(feng) 富的水資源,土壤條件優(you) 越,金針菜栽培曆史悠久。萬(wan) 曆年間,《宿遷縣誌》土產(chan) 誌蔬菜類中已有它的種植記載,還作為(wei) 貢品沿古運河北上南下。代代沿種至今,當地農(nong) 民始終采用“八米一席,一米一行”“株距八寸”等傳(chuan) 統的種植技藝,傳(chuan) 承、延續這一農(nong) 耕文化。
傳(chuan) 統的耕種方式外,這裏迄今仍使用老器具和世代相傳(chuan) 的加工技藝。把采收後的金針菜裝進楋條筐,放進濕秸稈籠,蓋上手工蒸籠,置於(yu) 土灶慢慢燒。“這樣方便控製溫度,保質保色保口感。”莫莊村大烏(wu) 嘴金針菜蒸餾加工廠指導技師馬鳳英指著正在蒸製的金針菜說,老做法都是先人傳(chuan) 下來的智慧。
宿豫丁嘴金針菜生產(chan) 係統延續至今,當地已形成以丁嘴地區金針菜為(wei) 主的優(you) 質產(chan) 業(ye) 鏈,年產(chan) 鮮菜600餘(yu) 萬(wan) 斤,加工幹菜100萬(wan) 斤,加工業(ye) 在當地迅速發展起來。鎮上多個(ge) 家庭農(nong) 場結成合作社聯盟,通過網店把銷售市場從(cong) 周邊擴展到全國。宿豫區大烏(wu) 嘴金針菜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張明說,目前合作社種植金針菜約3000餘(yu) 畝(mu) ,年銷售超130萬(wan) 元。
同樣被水孕育的,還有高郵湖泊濕地農(nong) 業(ye) 係統。高郵湖是全國第六、江蘇第三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我國重要濕地生態係統之一。幾千年來,當地農(nong) 民憑借勤勞智慧,摸索創造了水陸交融、和諧共生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魚鴨蟹稻等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家喻戶曉,長期享譽。北宋著名詞人秦少遊就曾以高郵醉蟹饋贈師友蘇東(dong) 坡,蘇軾則以從(cong) 揚州市麵上購來的鹹鴨蛋回贈,並作詩讚美鹹鴨蛋“鳧卵(鹹鴨蛋)累累何足道,飣餖盤餐亦時欲”。當代文學家汪曾祺筆下的鹹鴨蛋,更是喚醒過無數人記憶中的端午味道。
如今,高郵湖濕地農(nong) 業(ye) 係統延續著獨特的自然資源、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優(you) 勢,憑借良好的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和較高經濟價(jia) 值的濕地利用係統,成為(wei) 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的農(nong) 業(ye) 文化成果典範。2017年,高郵湖泊濕地農(nong) 業(ye) 係統入選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名錄,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長江流域是我國農(nong) 耕文明起源地和農(nong) 耕文化重要傳(chuan) 承地,江蘇農(nong) 耕得益於(yu) 跨越南北、濱江臨(lin) 海的地理優(you) 勢和四季分明的優(you) 越氣候,擁有豐(feng) 沃的水土資源和豐(feng) 富的物種資源,在此基礎上誕生了發達的農(nong) 業(ye) 經濟和農(nong) 耕文明。”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農(nong) 村社會(hui) 事業(ye) 促進處處長孟德富認為(wei) ,江蘇先民因地製宜創造的稻作、圩田、桑基魚塘、茶果間作等耕作係統,對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兩(liang) 漢文化、吳越文化的興(xing) 盛產(chan) 生過深刻影響,在我國的農(nong) 耕文化發展史上擁有一席之地。在發達農(nong) 耕文化的孕育滋養(yang) 下,江蘇一直是全國13個(ge) 糧食主產(chan) 省和四大茶葉主產(chan) 區之一,“魚米之鄉(xiang) ”“天下糧倉(cang) ”曆史榮光到今天依然閃耀。
在保護中傳(chuan) 承,
續寫(xie) 美麗(li) 鄉(xiang) 村故事
多樣化的農(nong) 業(ye) 文化和豐(feng) 富的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曆史文化和記憶的“細胞”。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chuan) 承,我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金名片”越擦越亮,不斷續寫(xie) 美麗(li) 鄉(xiang) 村的故事。
蜜桃上市季,無錫陽山的桃農(nong) 們(men) 異常忙碌。“大家每天早上5點就到桃園去裝箱,一天裝400箱左右,基本上都能賣光。”無錫市陽山桃天下生態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曉琴忙得熱火朝天,這幾天手頭的訂單紛至遝來。
早在宋代,在無錫陽山民間就有種植水蜜桃的傳(chuan) 統。曆經時代變遷,精耕細作的栽培方式沿用至今,代代桃農(nong) 的經驗與(yu) 智慧培育出香甜多汁的蜜桃,也由此形成獨一無二的陽山水蜜桃栽培係統。
“陽山水蜜桃從(cong) 建園開始就特別講究。一個(ge) 品種必須同時符合皮薄肉細、柔軟多汁、香甜可口等等特點,我們(men) 才會(hui) 選擇它。施肥使用的都是優(you) 質有機肥、黃豆粉、菜餅,保證桃樹根部吸收到充足的營養(yang) 。一株合格的水蜜桃樹,三年結果,五年後才是盛果期,必須精細照顧長達五年。”趙逸人是陽山水蜜桃桃農(nong) 協會(hui) 秘書(shu) 長、高級農(nong) 藝師。他說,為(wei) 了保護和傳(chuan) 承這一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陽山鎮建立了水蜜桃研究所,對桃樹高效栽培模式、病蟲害防治、機械化應用等方麵進行探索研究;同時為(wei) 了保護傳(chuan) 統水蜜桃品種,還建立了種質資源圃,保存珍貴的傳(chuan) 統品種。
2017年,陽山水蜜桃栽培係統入選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名錄。無錫市惠山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張耀榮說,下一步將以建設惠山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為(wei) 契機,促進一二三產(chan) 深度融合,保護好利用好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一項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無錫陽山水蜜桃栽培係統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帶動果農(nong) 就業(ye) 增收,也積極推動了鄉(xiang) 村文旅的發展和鄉(xiang) 村文化的傳(chuan) 承發揚。
為(wei) 更好地留住鄉(xiang) 愁記憶,江蘇在村落保護、農(nong) 耕資源開發、農(nong) 耕文化教育等方麵作出積極探索。2013年以來,省政府陸續在實施農(nong) 業(ye) 現代化工程、轉變農(nong) 業(ye) 發展方式、推進旅遊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進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引導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文件中,多次提到要加強對農(nong) 耕文化的保護與(yu) 挖掘;南京、常州、蘇州、泰州、宿遷等地紛紛推動農(nong) 耕文化、學農(nong) 活動等進校園進社區。2017年9月,江蘇以省政府令形式印發《江蘇省傳(chuan) 統村落保護辦法》,在全國率先以省政府規章形式對傳(chuan) 統村落進行立法保護。
入選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地區,在加大保護的同時,通過農(nong) 旅結合、品牌打造實現產(chan) 業(ye) 化梯度發展,彰顯出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獨特魅力。啟東(dong) 沙地圩田農(nong) 業(ye) 係統是罕見的濱海臨(lin) 江型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見證了先民墾牧拓荒、改造鹽堿地,在不毛之地上開拓出生存之路的艱辛曆程。目前,啟東(dong) 市複原、發展這一沙地人文自然景觀,傳(chuan) 承弘揚墾牧精神,帶動當地旅遊業(ye) 發展。蘇州吳中區以碧螺春品牌串聯鄉(xiang) 村旅遊節慶活動,舉(ju) 辦中國蘇州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遊節、炒茶能手擂台賽等活動。
釋放更多活力,
助力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為(wei) 深入挖掘江蘇農(nong) 耕文化豐(feng) 富內(nei) 涵,弘揚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2020年,江蘇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農(nong) 耕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工作的意見》,旨在從(cong) 江蘇實際出發,加強農(nong) 耕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推動江蘇農(nong) 耕文化釋放新活力,助力實現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
作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的生命力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維持原貌,更要進一步尋找發展的契機。近年來,興(xing) 化市千垛鎮借助“河有萬(wan) 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自然美景來搞鄉(xiang) 村旅遊,帶動農(nong) 民發家致富。景區周邊家家開農(nong) 家樂(le) 、做民宿。一個(ge) 月最多的純收入能達到20萬(wan) 元,最少的也有三四萬(wan) 元。每年為(wei) 期一個(ge) 多月的垛田菜花節,能接待遊客60多萬(wan) 人次,鄉(xiang) 村旅遊讓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煥發了新的生機,也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商機。
作為(wei) 著名的絲(si) 綢發源地之一,吳江享有“蠶絲(si) 之鄉(xiang) ”和“絲(si) 綢之府”的美譽。獨有的蠶桑傳(chuan) 統和非遺傳(chuan) 承製作工藝成為(wei) 現代蠶業(ye) 融合發展的新亮點。
獲知吳江蠶桑文化係統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名單,震澤鎮太湖雪蠶桑文化園負責人金曉春喜不自勝。她告訴記者,特色產(chan) 業(ye) 園集農(nong) 業(ye) 示範、蠶桑科研、文化休閑、科普展示、生態旅遊為(wei) 一體(ti) ,每年接待參觀者及遊客不下20萬(wan) 人次,“現在隨著吳江蠶桑品牌進一步打響,我相信未來還會(hui) 有更大發展。”文化園內(nei) ,資深蠶娘周勤娥如今轉型做講師,給更多的人講述蠶桑種養(yang) 和絲(si) 綢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蘊。
然而,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以高郵湖泊濕地農(nong) 業(ye) 係統為(wei) 例,近幾年來,隨著沿湖地區工業(ye) 經濟的迅猛發展,各種工業(ye) 汙染、生活汙染等問題顯著增多,這不僅(jin) 直接導致生物多樣性的下降,高郵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傳(chuan) 承與(yu) 保護也麵臨(lin) 威脅。
此外,當前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還麵臨(lin) 文化載體(ti) 消失的風險。隨著工業(ye) 化、城鎮化的推進,農(nong) 村人口加快向城鎮轉移,農(nong) 耕文化的載體(ti) 逐漸湮沒,生存空間日漸萎縮,傳(chuan) 承保護迫在眉睫。
文化主體(ti) 也正遭受著斷層風險。文化的傳(chuan) 承主體(ti) 是人,農(nong) 民是農(nong) 耕文化的創造者和使用者。鄉(xiang) 村人口不斷減少,使得農(nong) 耕文化的傳(chuan) 承主體(ti) 與(yu) 消費主體(ti) 流失,阻礙農(nong) 耕文化的延續傳(chuan) 播。
“要‘軟硬結合’,從(cong) 江蘇實際出發,傳(chuan) 承保護優(you) 秀農(nong) 耕文化。”孟德富說,在推動村莊環境麵貌改善提升的同時,要深入挖掘農(nong) 耕文化蘊含的優(you) 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注重科學利用和價(jia) 值提升,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zhong) 、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讓農(nong) 耕文化在新時代釋放新的活力。
具體(ti) 來說,就是要守住村莊、保護載體(ti) ,激發村莊發展內(nei) 生活力,聚焦發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水平、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體(ti) 係、傳(chuan) 播推廣農(nong) 民藝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麵,傳(chuan) 承耕讀文化。同時,加大鄉(xiang) 土人才培育力度,提升農(nong) 民對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的主體(ti) 意識,增強認同感、參與(yu) 感。立足本土特色,創新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保護與(yu) 發展方式,構建多方參與(yu) 、多元發展的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機製,激發古老農(nong) 耕文化的新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