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江蘇第二師範學院為探索戲曲保護傳承難題摸索新路
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探索戲曲保護傳(chuan) 承
地方戲曲 課堂唱響
“明代山陽縣書(shu) 生熊友蘭(lan) 、熊友蕙兄弟,父母早亡,家境貧寒。兄友蘭(lan) 別弟外出謀生,友蕙則留家攻讀……”劉蕊是江蘇南京曉莊學院附屬小學的語文老師,昆曲《十五貫》是孩子們(men) 最喜歡的曲目之一。課程之餘(yu) ,劉蕊經常給學生們(men) 講述戲曲故事。“如今新課程標準推行,增加了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比重,孩子們(men) 了解戲曲、愛上戲曲,感受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劉蕊說。
劉蕊是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文學院2021屆畢業(ye) 生,打小喜歡聽戲唱戲,一進大學就選修了《經典戲曲文本精讀》課程。在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戲曲已經成為(wei) 音樂(le) 類師範生的必修課,其他專(zhuan) 業(ye) 師範生的必學鑒賞課。“將戲曲引入教學課程,很多學生畢業(ye) 成為(wei) 教師後,都主動當起了地方戲曲文化傳(chuan) 承者。”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大學生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孫婷說,“我們(men) 培養(yang) 的不是戲曲演員,而是具有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教能力的老師。”
地方戲曲的保護和傳(chuan) 承一直很受關(guan) 注。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探索“戲曲進課堂”,不僅(jin) 緩解了中小學戲曲教學“一師難求”的局麵,更為(wei) 解決(jue) 地方戲曲活態傳(chuan) 承難題摸索新路。
“學院堅持師範傳(chuan) 統和傳(chuan) 統文化‘雙傳(chuan) 統’的理念導向,以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作為(wei) 切入點,圍繞江蘇地方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學校在地方戲曲發源地建立實踐基地。”江蘇第二師範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王仁雷介紹,如今已建立蘇州昆山市東(dong) 方幼兒(er) 園昆曲實踐基地、宿遷市沭陽縣第一實驗小學淮劇實踐基地、南京市紅太陽小學南京白局實踐基地等江蘇地方傳(chuan) 統文化藝術教育實踐基地70所、傳(chuan) 承研習(xi) 基地3所,培養(yang) 出市級、區級非物質文化傳(chuan) 承人5名,指導編寫(xie) 了《太湖一枝梅》等校本課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