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尊重個體差異 構建育人體係

發布時間:2023-02-06 11:2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在聾人工學院讀書(shu) 快7年了,學校的老師同學對我們(men) 都很愛護、尊重,在活動中優(you) 先安排在第一排,提供字幕翻譯,還鼓勵我們(men) 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項目,讓我們(men) 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溫文爾雅、彬彬有禮,記者眼前的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2020級藝術專(zhuan) 業(ye) 研究生梁一帆,渾身透著陽光自信。

  一件迎風綻放的荷花吊墜,花絲(si) 嫋娜;一隻素雅美觀的荷花手鐲,造型精巧……戴著人工耳蝸的梁一帆向記者展示了她設計的兩(liang) 款津派花絲(si) 作品。“這是我在天津市非遺項目‘津派花絲(si) 製作技藝’傳(chuan) 承基地實習(xi) 時,臨(lin) 摹到的景泰藍圖紙上的荷花紋樣,回來後精心進行了現代化演繹後的作品。”

  “構建‘無障礙、有大愛’的融合育人環境,促進殘健學生相互理解尊重,共同成長成才,達成殘健‘1+1>2’的融合育人效果。”建院之初就在這裏工作的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院長王春東(dong) 說,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深耕特殊教育31年,以符合聽障生身心特點、尊重個(ge) 體(ti) 差異為(wei) 原則,遵從(cong) 特殊教育教學規律,積極探索和構建“以全納教育為(wei) 依托、以殘健融合為(wei) 特色、以交流合作為(wei) 載體(ti) ”的麵向聽障生的融合育人培養(yang) 體(ti) 係。

  首創聽障學生進入健聽班級隨班就讀、跨學院聯合培養(yang) 的“全納教育”模式;全麵構建融合育人環境;創建天津市首個(ge) 聾人眾(zhong) 創空間——“默客聾人創想俱樂(le) 部”,麵向全校健聽生開設《中國手語》通識選修課……一項項創新舉(ju) 措,標注著天津特殊教育的發展曆程。

  在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副院長、教師袁甜甜的課堂上,除了聲音、板書(shu) ,還有她用一年半時間學會(hui) 的手語。“為(wei) 了更好地進行手語溝通,我和楊學、劉偉(wei) 老師共同指導的本科生烏(wu) 力傑團隊項目《基於(yu) 對比自監督學習(xi) 的複雜場景下中國手語實時翻譯係統》,榮獲第十七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這不僅(jin) 是技術上的創新,還體(ti) 現了全社會(hui) 對特殊教育的關(guan) 愛。”袁甜甜說。

  “去年8月,我提交的作品《探索花絲(si) 的新生——打造津派花絲(si) 非遺領域的時尚圈》,獲得挑戰杯中國銀行大學生創業(ye) 競賽銀獎,這是我在聾人工學院讀碩士期間獲得的第十二個(ge) 獎項。”梁一帆表示,“我已確定將津派花絲(si) 作為(wei) 研究生畢業(ye) 設計題目,通過對津派花絲(si) 傳(chuan) 統花絲(si) 紋樣進行現代化演繹,設計更多年輕人喜好的首飾,讓更多人認識、了解非遺,並將其發揚光大。”

  聾人工學院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練”提升聽障大學生創新創業(ye) 能力和社會(hui) 適應能力,在孵化的20餘(yu) 支殘健融合“雙創”團隊中,9支團隊獲得互聯網+、挑戰杯等國家級、省部級和行業(ye) 內(nei) 大獎……

  “今後,我們(men) 將融合國內(nei) 外特殊教育資源,在全社會(hui) 打造‘無礙有愛’的融合育人環境,不斷提高特殊教育質量,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功能補償(chang) 和潛能開發,為(wei) 學生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hui) 奠定基礎,打造特殊教育新高地。”天津市教委主要負責人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6日 第 11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