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紡織業韌性迎考

發布時間:2022-01-17 09:58:00來源: 經濟日報

  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chong) 擊、原料價(jia) 格波動、貨運價(jia) 格高漲、部分地區限電限產(chan) 等因素影響,在過去的2021年,紡織行業(ye) 依舊表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與(yu) 活力,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日前,中國紡織工業(ye) 聯合會(hui) 會(hui) 長孫瑞哲在中紡圓桌論壇第十六屆年會(hui) 上表示,成績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2021年全年運行“前高後低”的態勢。隨著一些不可持續的增長因素消退,行業(ye) 穩定發展麵臨(lin) 壓力,預計2022年行業(ye) 發展韌性和高質量發展能力將麵臨(lin) 重大考驗。

  他表示,紡織行業(ye) 進入技術創新爆發期、數字經濟穩定期、綠色經濟形成期三期疊加的發展區間,以科技、數字與(yu) 綠色為(wei) 支撐的發展範式和產(chan) 業(ye) 形態開始形成。紡織行業(ye) 需要厘清形勢、把握機遇與(yu) 挑戰,找到撬動行業(ye) 未來發展的價(jia) 值支點。

  堅持科技驅動

  在即將開幕的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上,作為(wei) 冰雪賽場上風景線的冬奧“戰衣”首次實現“中國造”。

  從(cong) 過去冰雪運動服裝被國外企業(ye) 壟斷,到建立起完全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運動服裝體(ti) 係,中國紡織行業(ye) 在冬奧賽服上講述的“中國故事”,正是我國紡織行業(ye)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的體(ti) 現。

  《紡織行業(ye) “十四五”發展綱要》提出,強化科技創新戰略支撐能力。“新科技浪潮下,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wei) 重塑紡織產(chan) 業(ye) 生態、引領產(chan) 業(ye) 升級的核心要素。”孫瑞哲認為(wei) ,行業(ye) 麵臨(lin) 轉變發展範式、走向價(jia) 值鏈高端的新課題。發達國家憑借技術上的先發優(you) 勢,已經開始了體(ti) 係化的知識產(chan) 權和標準布局,這對其他國家的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和發展路徑形成了鎖定。要實現追趕,必須要不斷強化產(chan) 業(ye) 規模優(you) 勢、配套優(you) 勢,推動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

  強化科技創新戰略支撐能力,才能為(wei) 行業(ye) 發展提供新引擎。“紡織行業(ye) 要在紡織纖維新材料、紡織綠色加工、先進紡織製品、紡織智能製造與(yu) 裝備四大領域實現突破。”中國紡織工業(ye) 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李陵申指出,未來我國紡織工業(ye) 應更加注重科技元素,緊跟時代科技潮流,主動融入發展大趨勢。例如,新一代紡織品已經超越穿戴和美感的傳(chuan) 統概念,在力、熱、電等方麵擁有不同以往的高性能,並集成數據傳(chuan) 輸、能量存儲(chu) 等全新應用,全方位融入人們(men) 生活和經濟發展之中。

  創新創造是推動紡織企業(ye) 前進的強大動力。達利集團行政總裁林知譽表示,創新創造應體(ti) 現在企業(ye) 生產(chan) 管理的各環節,大到技術、產(chan) 品,小到工作方法。希望中國紡織業(ye) 能夠在實用性、美觀性和舒適性都能取得突破,本著力求創新的思維,提升全球紡織行業(ye) 的設計和製造水平。

  加快數字化轉型

  在廣州建設“全球定製之都”的戰略背景下,廣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牽頭打造了廣州紡織服裝產(chan) 業(ye) 集群平台。通過采用集群平台服務,客戶的設計款式爆款率平均提升20%,服裝打版、樣衣上新時間由行業(ye) 內(nei) 平均7天縮短到3天至5天。

  正如中國紡織工業(ye) 聯合會(hui) 信息化部主任翟燕駒所說,發展智能化製造、服務化延伸、網絡化協同、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潛力大,對紡織行業(ye) 的提升產(chan) 生非常顯著的作用。這是一項長期任務,需不斷深化。

  發展數字經濟,正是紡織行業(ye) “十四五”期間的一項重要工作。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著生產(chan) 設備更新、基礎設施重置、業(ye) 務流程再造和組織架構變革。更多的市場主體(ti) 與(yu) 商業(ye) 場景被連接起來,更大範圍的市場和資源實現了整合,消費互聯網進入成熟期,發展重心開始向工業(ye) 互聯網遷移,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開始更多來自場景深耕與(yu) 複雜應用。數字經濟治理日漸規範,產(chan) 業(ye) 價(jia) 值的實現進入陽光之下。

  孫瑞哲介紹,未來要推動工業(ye) 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行業(ye)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生態聚合型平台,引導企業(ye) “上雲(yun) 、用數、賦智”。同時,要強化工業(ye) 大數據開發、製造資源配置和解決(jue) 方案匯聚能力,推進平台化設計、精益化管理、智能化製造、網絡化協同,發展服務型製造,打造智慧柔性供應鏈。

  做好數字化轉型,有助於(yu) 企業(ye) 迸發出強勁的生產(chan) 力、研發力、時尚力。北京中麗(li) 製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總經理沈瑋介紹,目前,紡織企業(ye) 都在積極推進自身裝備技術提升,以更好地服務於(yu) 行業(ye) 的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效益提高。

  數字化轉型為(wei) 中國紡織行業(ye) 的發展鋪開嶄新道路,實現路徑也日益清晰。“智能化改造的路徑千萬(wan) 條,實用是第一條。”浙江鑫海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海斌提出,智能製造工作既簡單又複雜,既可小投入也可大投入,但思路清晰化、架構係統化、投入輕量化、推進持續化、結構實用化理念要貫徹始終。

  綠色發展是方向

  相關(guan) 數據顯示,紡織服裝行業(ye) 的溫室氣體(ti) 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0%,每年產(chan) 生的廢水量占全球廢水量的20%。在綠色發展不可逆轉的潮流大勢下,中國時尚和中國製造能否在受到全球消費者歡迎的基礎上獲得更大尊重,有賴於(yu) 能否成為(wei) 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貢獻者、全球可持續生產(chan) 與(yu) 消費的主要引領者。

  紡織行業(ye) 既麵臨(lin) 著減碳的壓力,也將迎來更大的機遇。《2021中國創新創業(ye) 生態發展藍皮書(shu) 》顯示,作為(wei) 時尚產(chan) 業(ye) 重要支柱的服裝行業(ye) ,將在“碳中和”概念下驅動萬(wan) 億(yi) 美元市值的產(chan) 業(ye) 協同。

  孫瑞哲表示,隨著綠色發展成為(wei) 全球共識和發展大勢,綠色規則的出台和製定將更加活躍,並開始影響產(chan) 業(ye) 的成本結構與(yu) 競爭(zheng) 優(you) 勢。從(cong) 技術看,綠色技術整體(ti) 處在探索期,同一場景下多種截然不同的技術路線並存,穩定性、性價(jia) 比尚待檢驗。從(cong) 市場看,消費者的環保意識開始覺醒,綠色消費已現端倪,但發展依然偏慢。麵對調整,行業(ye) 企業(ye) 既要順應大勢,也要注意節奏與(yu) 變化,充分考慮產(chan) 業(ye) 的適配性。

  碳中和不隻是碳減排,更是技術與(yu) 經濟競賽、社會(hui) 經濟發展轉型。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燦認為(wei) ,要實現碳中和目標,轉變發展理念是前提,轉變產(chan) 業(ye) 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是關(guan) 鍵,技術支撐是核心,金融支持是保障。

  企業(ye) 是實現碳中和的行動主體(ti) ,優(you) 勢紡織企業(ye) 積極先行先試、樹立樣板。“紡織供應鏈綠色製造產(chan) 業(ye) 創新聯盟”發起單位之一,孚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十分關(guan) 注綠色發展問題。“綠色發展不僅(jin) 是行業(ye) 關(guan) 注的話題,而且是全球關(guan) 注的大課題。在越來越追求健康生活的今天,綠色環保已成為(wei) 行業(ye) 發展的原動力。”孚日集團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孚日集團倡導低碳環保、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用地集約化、生產(chan) 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綠色生產(chan) 領域積極探索,引領行業(ye) 潮流。

  “未來,中國紡織業(ye) 將呈現無限風光。”孫瑞哲表示,紡織行業(ye) 要在繼往開來中實現守正創新,推進行業(ye) 高質量發展,在新故相推中實現穩中求進,服務人民高品質生活。(本報記者 劉 瑾)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