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普惠金融 助力經濟發展
作者:黃澤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講師)
近年來,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推動社會(hui) 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產(chan) 業(ye) 結構持續優(you) 化升級、就業(ye) 方式更加靈活多元,日益成為(wei) 影響我國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關(guan) 鍵力量。“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和核心”,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提高各類群體(ti) 的金融可得性,不僅(jin) 能從(cong) 整體(ti) 上促進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動金融業(ye) 高質量發展,還可通過增加高質量產(chan) 品供應、激發內(nei) 需活力來促進數字金融與(yu) 實體(ti) 經濟的深度融合,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
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優(you) 化金融經濟結構
數字普惠金融是數字技術與(yu) 普惠金融的有機結合,是指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通過金融服務促進普惠金融的行動。作為(wei) 麵向社會(hui) 各階層提供金融服務的重要形式,普惠金融的成本可負擔性一直備受關(guan) 注,而以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以及人工智能為(wei) 主要代表的數字技術,能夠有效降低普惠金融的風險識別成本、數據處理成本以及傳(chuan) 統經營成本,並經過不斷迭代升級最終促成移動支付、網上理財、小微信貸以及互聯網保險等一係列數字普惠金融的相關(guan) 應用。
數字普惠金融是我國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當前,我國金融領域麵臨(lin) 供需結構失衡問題。一方麵,金融市場化日益深入,金融供給規模不斷增加;另一方麵,中小企業(ye) 融資難現象普遍存在。這使得我國金融發展陷入困境:如果一味加大金融自由化和市場化的力度,就有可能為(wei) 非標融資、影子銀行以及高利貸融資等表外業(ye) 務提供空間,引發係統性金融風險,威脅實體(ti) 經濟的健康發展;如果減緩金融市場化進程,又會(hui) 存在限製金融供給、降低資金配置效率的可能,使得融資水平本就不高的中小企業(ye) “雪上加霜”。針對上述問題,中央提出推進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強調金融應以服務實體(ti) 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wei) 本,提出要“建設多元化融資體(ti) 係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務網絡”。
數字技術與(yu) 普惠金融結合下的數字普惠金融既增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範圍、完善了金融服務網絡,又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風險和成本、提高了個(ge) 體(ti) 層麵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當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的融資需求得到改善後,民營經濟的生產(chan) 活力必將被激發,進而優(you) 化實體(ti) 經濟的供給結構;當低收入群體(ti) 的資金需求得到滿足後,居民消費活力也必將被激發,從(cong) 而通過提升內(nei) 需拉動經濟增長。因此,在實體(ti) 經濟供需兩(liang) 方麵的平衡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不僅(jin) 可以優(you) 化金融供給結構,還可以通過優(you) 化實體(ti) 經濟的供需結構,實現金融和實體(ti) 的“比翼雙飛”,助力經濟健康發展。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數字普惠金融正不斷向縣域鄉(xiang) 村下沉,服務對象也從(cong) 原先的金融扶貧擴大到了小微企業(ye) 、“三農(nong) ”客戶等。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為(wei) 農(nong) 村地區的支付服務和金融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使金融服務有效內(nei) 嵌到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ge) 環節,為(wei) 實體(ti) 經濟結構的均衡發展和優(you) 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把握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方向,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數字普惠金融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以下幾個(ge) 重點內(nei) 容:
一是切實提升中小企業(ye) 的金融可得性。一方麵,針對中小企業(ye) ,要打破金融市場的準入障礙,為(wei) 數字化轉型提供便利。同時,加快金融機構與(yu) 數字技術的融合,通過改進移動支付手段來彌補傳(chuan) 統網點的不足,鼓勵引導傳(chuan) 統金融機構在基層增設小微支行,推動基層普惠金融組織的設立,在不斷提高中小企業(ye) 資金增量的同時注重盤活資金存量,提高中小企業(ye) 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另一方麵,對中低收入群體(ti) 而言,要簡化貸款審批、理財產(chan) 品購買(mai) 等金融服務流程,節約金融交易成本。同時,加強對偏遠地區、廣大農(nong) 村地區弱勢群體(ti) 的基本金融知識教育,緩解城鄉(xiang) “數字鴻溝”,提升中低收入群體(ti) 的金融可得性。
二是完善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助力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建設。信用是經濟金融活動的基礎,完善的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能夠有效提升經濟發展和經濟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為(wei)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提供信用保障。隨著直接融資體(ti) 係的發展,個(ge) 體(ti) 信用的地位日益上升。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能夠有效彌補個(ge) 人及中小企業(ye) 信用不足的問題,從(cong) 而幫助政府建立良好的征信監管體(ti) 製和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在這一過程中,信用良好的中小群體(ti) 獲得融資便利,信用較差者也能被低成本地甄別出來,這有助於(yu) 提升數字經濟治理效率,保證數字經濟的整體(ti) 安全性,進而推動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建設。
三是完善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構築國家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作為(wei) 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一方麵,建設數字普惠金融的企業(ye) 類基礎設施,以金融科技賦能傳(chuan) 統普惠金融,建立專(zhuan) 門麵向廣大中小企業(ye) 的金融數據處理中心,開設麵向數字化轉型企業(ye) 的產(chan) 業(ye) 基金,以數字技術整合各類普惠金融服務資源,助力中小企業(ye) 順利完成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麵,建設數字普惠金融的個(ge) 體(ti) 類基礎設施,建立覆蓋到農(nong) 村地區的通信網絡,提高農(nong) 村地區電信基站覆蓋率,同時以金融科技增加金融產(chan) 品的多樣性,使數字普惠金融愈加精細化和多元化。完善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將為(wei) 數字經濟時代的國家競爭(zheng) 構築新的優(you) 勢。
做好數字普惠金融頂層設計,助力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發展健康穩定的金融生態,需要做好數字普惠金融的頂層設計,強化監管,助力數字經濟“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
一方麵,監控金融風險,完善治理體(ti) 係,助力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融合發展。作為(wei) 數字金融的一種服務業(ye) 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創新,而“新”的產(chan) 品往往伴隨新的風險。因此,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不僅(jin) 要求“新”,更要求“穩”,穩定地推動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的深度融合。要實現“穩”,重點是創新金融監管手段、完善治理體(ti) 係,以加強對經濟金融安全的風險預警和防控機製,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保障中小群體(ti) 能夠獲得安全有效的數字普惠金融產(chan) 品。這需要做好數字普惠金融的頂層設計,優(you) 化對相關(guan) 金融創新領域的監管技術和手段,做到部門監管與(yu) 社會(hui) 監督有機協作,實現全過程監管和治理。
另一方麵,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生態建設,改進相關(guan) 金融機構的激勵約束機製,推進重點領域數字普惠金融業(ye) 務的發展。作為(wei) 普惠金融在數字經濟下的新形態,數字普惠金融必須彰顯其普惠性。雖然數字技術能夠從(cong) 多方麵降低金融成本,但對於(yu) 一般金融機構而言,數字普惠金融業(ye) 務的成本仍高於(yu) 其他數字金融業(ye) 務,這導致不少金融機構開展數字普惠金融的積極性不足。因此,需要加強黨(dang) 對數字普惠金融工作的領導,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生態建設,既要通過改進激勵約束機製來引導相關(guan) 金融機構發揮標杆作用,做到營利性與(yu) 普惠性的統一,又要甄別不同領域發展需求的差異性,優(you) 先發展生產(chan) 性小微企業(ye) 、民生與(yu) 社會(hui) 服務行業(ye) 等領域的數字普惠金融業(ye) 務,讓數字普惠金融更好地助力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