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扛起“雙一流”高校的時代使命
作者:郝平(北京大學校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一係列關(guan) 於(yu) 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ju) 措,對深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擘畫了路線圖、發出了動員令,也對高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國要建設成為(wei)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雙一流”高校承擔著重大時代使命,必須抓住機遇、走在前列,發揮好高校人才培育、人才引流、人才創新三個(ge) 平台的功能,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好環境和潛心治學、埋頭苦幹的好氛圍,努力為(wei) 國家培育和匯聚頂尖人才。
“雙一流”高校是落實新時代人才戰略的重要力量,必須扛起責任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流大學群體(ti) 的水平和質量決(jue) 定了高等教育體(ti) 係的水平和質量。“雙一流”高校既是各行各業(ye) 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的主要陣地,也是推動前沿理論創新的重要場所,在新時代人才工作中肩負重任,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與(yu)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的曆史背景下,必須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刻領悟新時代人才戰略賦予的時代使命。
近代以來,在全球科學和人才中心轉移的過程中,高等學校始終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每到工業(ye) 革命與(yu) 科技創新的關(guan) 鍵時刻,總會(hui) 誕生出能夠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潮流的一流高校,很多標誌性的科研成果和引領變革的人物都出現在高校,並深刻推動科技革命與(yu) 產(chan) 業(ye) 變革,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今,高校作為(wei) 最為(wei) 主要的學術共同體(ti) ,發揮著匯聚人才、激發活力、催動創新的重要作用,日益成為(wei) 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創新人才的聚集地,站在推動生產(chan) 力發展的最前沿。
縱觀新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史,一流高校始終在黨(dang) 和國家人才工作中發揮引領作用。從(cong) 1952年開展院係調整起,黨(dang) 和國家就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不斷優(you) 化高等教育結構,通過評聘一批“一級教授”,帶動相關(guan) 學科的人才培養(yang) 和創新發展。20世紀末,國家牢牢把握未來發展轉型需要,開展“新世紀優(you) 秀人才支持計劃”等一係列人才計劃,將高校作為(wei) 創新人才的匯集地。進入新世紀以來,“拔尖計劃”“強基計劃”“101計劃”等一係列人才培養(yang) 改革在一流大學群體(ti) 中推行試點,對整個(ge) 創新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的變革起到引領作用。
知識的加速迭代和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對高校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知識的獲取方式、生產(chan) 方式與(yu) 迭代更新速度都發生了重大變革。高校作為(wei) 基礎研究重地,在科技創新體(ti) 係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作為(wei) 多學科的匯集交點,高校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可以實現人才的多層多向流動;作為(wei) 人才培養(yang) 的中心,高校在麵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培育方麵更承擔著重要使命。
國家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新時代人才戰略也為(wei) 高等學校的人才體(ti) 係改革與(yu) 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曆史機遇。盡管當前國際學術與(yu) 人才交流受到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競爭(zheng) 局勢的影響,但人才流動、遷徙與(yu) 科研合作的大勢仍在。而且,我國的疫情防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產(chan) 業(ye) 和科技發展積極向好,高端科技人才回流和國際高層次人才來華工作意願還將不斷增加,頂尖人才的引、培、留、用出現重要的機遇窗口期。
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的新征程,我們(men) 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宏偉(wei) 目標,也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與(yu) 此同時,我國高等教育也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在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居於(yu) 更重要的地位,在全球創新體(ti) 係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我國高校在新時代人才戰略中必須主動擔當,扛起時代責任。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把師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wei) 關(guan) 鍵,以人才為(wei) 主要拉動力,打造一流的教學、科研與(yu) 學科,為(wei) 國家輸送一流的人才與(yu) 創新成果。
堅持黨(dang) 管人才,抓好頂層設計,築牢高校人才隊伍建設這一係統工程
追求一流是一個(ge) 永無止境、不斷超越的過程,要明確方向、突出重點。高等教育體(ti) 係是一個(ge) 有機整體(ti) ,其內(nei) 部各部分具有內(nei) 在的相互依存關(guan) 係,“雙一流”建設必須牢牢抓住“人才”這一重點,將培養(yang) 人才作為(wei) 學校的核心工作,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wei) 激活體(ti) 製改革的關(guan) 鍵環節。而具體(ti) 到人才工作上,高校的人才工作涉及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方方麵麵,需要來自全校各個(ge) 係統的支持,更是一個(ge) 係統工程。同時,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高校推進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也必須以係統思維做好人才工作的頂層設計,以係統觀念推進人才工作改革任務分解,不斷夯實人才工作的政治保障、組織保障、服務保障。
堅持黨(dang) 管人才的正確政治方向,為(wei) 人才工作提供堅實政治保障。做好人才工作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要鼓勵人才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誌,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雙一流”高校應把握好人才隊伍建設的正確政治方向,堅持黨(dang) 對人才工作的全麵領導,不斷完善黨(dang) 管人才體(ti) 製機製,以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責任落實,推動聚才興(xing) 業(ye) 的任務落實,推動黨(dang) 的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協調發展、深度融合,從(cong) 而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特殊路徑。特別是應注重發揮好黨(dang) 員在人才隊伍發展建設中的模範帶頭作用,在學術骨幹中發現、培養(yang) 一批政治強、業(ye) 務精的先鋒,以優(you) 良的黨(dang) 風正教風、促師風、帶校風,引領人才隊伍樹立專(zhuan) 業(ye) 報國理想。
打通院校兩(liang) 級人才管理體(ti) 係,為(wei) 人才工作提供深入組織保障。高校工作的當務之急是根據需要和實際向用人主體(ti) 充分授權,真授、授到位,發揮用人主體(ti) 在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中的積極作用。在高校體(ti) 係中,院係是引才育才的一線,一方麵需要充分放權,激發院係和學科自下而上的主體(ti) 性,另一方麵也需要自上而下把握好人才隊伍建設的整體(ti) 布局。特別是對於(yu) 院係和學科跨度大、教師類型多樣的“雙一流”高校,隻有將管理重心進一步下沉、給予院係充分的自主權,才能引導和激勵院係靈活謀劃、擴大視野、主動出擊。北大通過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加強人才分類管理、優(you) 化資源配置方式等措施,堅持上下兩(liang) 級統籌,形成不同學科整體(ti) 規模、結構、質量的合理人才布局。
精準構建人才服務體(ti) 係,為(wei) 人才隊伍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高校應完善人才管理製度,做好“後勤部長”,做到人才為(wei) 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讓人才靜心做學問、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高校也應該實現從(cong) 管理人才到服務人才的思維轉變,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把最寶貴的資源投入到人才隊伍建設上。在人才工作改革中,北大加強跨部門聯動,實現精準個(ge) 性化服務,引導教師潛心教書(shu) 、靜心育人、安心科研,為(wei) 北大人才隊伍打造更加溫暖、更可持續、更有品質的新時代“人才的春天”。
在“雙一流”建設中探索高校高質量人才平台建設的全新路徑,匯聚頂尖人才
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國發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參與(yu) ,中國發展也為(wei) 世界人才提供機遇。人才不僅(jin) 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資源,也是高校發展的關(guan) 鍵資源。高校應當努力抓住時代機遇,瞄準頂尖戰略科學家、高水平創新團隊與(yu) 優(you) 秀青年人才群體(ti) ,從(cong) 引、育、評三個(ge) 維度做好人才工作的全過程全要素管理,搭建高質量人才平台。
主動引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時代新形勢下,要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養(yang) 國內(nei) 創新人才的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引進國外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高校作為(wei) 相對開放的人才平台,應通過更加靈活的機製吸引不同類型的高層次戰略人才。北大建立了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堅持主動出擊、以才引才,對急需緊缺高層次特殊人才,設立專(zhuan) 門工作小組“一事一議”“一人一策”,在國際人才競爭(zheng) 中占據主動,為(wei) 國家人才儲(chu) 備做“增量”。
傾(qing) 力培養(yang)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雙一流”高校作為(wei) 高素質人才培養(yang) 的主力軍(jun) ,必須堅定“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yang) 出大師來的”自信,源源不斷地培養(yang) 造就大批優(you) 秀人才。堅持立德樹人核心任務,注重人才培養(yang) ,特別是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各環節的革新,運用數字技術激活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做好青年人才培養(yang) ,按照“大膽使用青年人才,激發創新活力,放開視野選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要求,厚植人才成長沃土,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扶持培養(yang) 力度,讓更多青年人才脫穎而出。注重在創新團隊中培育和鍛煉人才,探索試行團隊負責人製度,給學術領軍(jun) 人才充分支持,努力培育可持續的重大項目攻關(guan) 團隊和有戰略科學家潛力的優(you) 秀人才。
改進評價(jia) ,使天下英才各盡其用。加快形成有利於(yu) 人才成長的培養(yang) 機製、有利於(yu) 人盡其才的使用機製、有利於(yu) 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勵機製、有利於(yu) 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zheng) 機製。這就要求高校建立人才的良性競爭(zheng) 機製,充分尊重不同學科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建立健全分類評價(jia) 體(ti) 係,針對不同學科構建不同導向、不同標準的評價(jia) 係統,從(cong) 而充分激發人才創新熱情,充分釋放人才創新活力。為(wei) 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總體(ti) 方案》,持續優(you) 化“預聘—長聘”製度體(ti) 係,完善學術評審機製,突出創新價(jia) 值、能力和貢獻導向,堅持“九步走”流程層層篩選、嚴(yan) 格把關(guan) ,探索麵向未來學術發展潛力的人才評價(jia) 新路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