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生活才能喚起共鳴
作者:曹雪盟
近年來,國內(nei) 音樂(le) 劇市場日漸繁榮,原創音樂(le) 劇《在遠方》《趙氏孤兒(er) 》《穩穩的幸福》《偽(wei) 裝者》等都收獲了不錯的口碑,也培養(yang) 了一批觀眾(zhong) 群體(ti) 。
以上海為(wei) 例,上海市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發布的“2021年度上海劇場演出數據匯總”顯示,2021年有148部音樂(le) 劇上演,演出911場次,同比增長142%,觀演人次52.4萬(wan) ,同比增長129%。看一場音樂(le) 劇成為(wei) 越來越多人的休閑選擇之一,既帶動音樂(le) 劇票房收入大幅增長,也推動中國音樂(le) 劇在內(nei) 容和製作方麵尋求創新與(yu) 突破。
原創力量匯聚壯大
與(yu) 話劇、歌劇等藝術門類相比,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的音樂(le) 劇尚顯年輕。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原創音樂(le) 劇扶持力度的加大,國內(nei) 原創音樂(le) 劇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根據大麥網票務平台數據,2021年上演的中文原創音樂(le) 劇有15部。
2020年,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北京歌劇舞劇院演出的現實主義(yi) 題材原創音樂(le) 劇《在遠方》,首輪巡演開票不到半小時,北京、上海兩(liang) 地演出票全部售罄。《在遠方》的成功,為(wei) 北京演藝集團發力原創音樂(le) 劇製作積累了經驗和底氣。今年1月,北京演藝集團在北京歌劇舞劇院成立了音樂(le) 劇團,聘任音樂(le) 劇演員阿雲(yun) 嘎擔任團長,這個(ge) 劇團也成為(wei) 國內(nei) 首個(ge) 國有院團所屬的音樂(le) 劇團。
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董寧說:“音樂(le) 劇是市場化程度很高的領域,凸顯了舞台藝術的時空魅力。《在遠方》展現了北京演藝集團在創作、運營、宣傳(chuan) 等藝術生產(chan) 全鏈條的實力。未來,我們(men) 將充分發揮創作優(you) 勢,一方麵借鑒國際成熟的音樂(le) 劇製作模式,另一方麵創新中國原創音樂(le) 劇生產(chan) 模式,讓好故事脫穎而出,整合製作力量,以作品生產(chan) 凝聚創作者、表演者,孵化原創音樂(le) 劇作品。希望音樂(le) 劇團成為(wei) 匯聚全國優(you) 秀音樂(le) 劇人才的平台。”
在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華語原創音樂(le) 劇孵化計劃”發起人費元洪看來,激勵原創音樂(le) 劇發展,離不開為(wei) 創作者搭建平台。
2019年,上海文化廣場首次發起“華語原創音樂(le) 劇孵化計劃”,征集未曾發表過的華語原創音樂(le) 劇作品。孵化計劃為(wei) 入圍的創作團隊配備導師和製作團隊,並建立匯報與(yu) 選拔機製,最終實現和商業(ye) 化製作對接。費元洪表示,希望匯聚專(zhuan) 業(ye) 資源,帶動中國原創音樂(le) 劇健康成長。
3年來,孵化計劃共收到239份投稿,有幾部作品已完成首演。費元洪介紹,今年的孵化計劃在自由投稿作品孵化板塊的基礎上,還新增了定向孵化和特邀孵化板塊,讓更多創作者參與(yu) 進來。“接下來要把這個(ge) 平台做得更好、更細致,我們(men) 希望讓更多優(you) 秀的原創音樂(le) 劇作品有機會(hui) 通過這個(ge) 平台綻放。”費元洪說。
作品展現當代生活
作為(wei) 舶來品,走入中國的音樂(le) 劇如何民族化、本土化,紮根中國土壤,講好中國故事?
在中國音樂(le) 學院表演教研室主任、教授陳蔚看來,我們(men) 的音樂(le) 劇要注重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時代精神與(yu) 當代中國人的審美需求相結合。
從(cong) 融合昆曲、評彈、越劇、江南小調等元素的《錦繡過雲(yun) 樓》,到展現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lan) 芳生平的《梅》、改編自雜劇的《趙氏孤兒(er) 》……如今,人們(men) 在越來越多的原創音樂(le) 劇中看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身影。與(yu) 此同時,一批主旋律作品也登上音樂(le) 劇舞台,獲得觀眾(zhong) 青睞。
以《在遠方》為(wei) 例,這部現實主義(yi) 題材作品聚焦快遞小哥群體(ti) ,以他們(men) 的奮鬥故事反映中國社會(hui) 日新月異的變化。為(wei) 了深入了解快遞行業(ye) 真實的工作狀態,主創團隊曾走進快遞公司體(ti) 驗卸貨、分揀、派送等環節,快遞員劉闊觀劇後感慨:“這部劇很真實,姚遠在快遞三輪車上擦汗、吃盒飯、一刻不停地送件,就是我們(men) 工作、生活場景的反映,看後很暖心,也很振奮。”觀眾(zhong) 也評價(jia) :“歌曲好聽”“鼓舞人心,滿滿正能量”。
陳蔚表示,現實主義(yi) 題材創作是音樂(le) 劇發展的重要方向:“應該在此類題材上做更多創作,產(chan) 生更多作品,讓身邊感人的故事從(cong) 生活真實化為(wei) 藝術真實的形象,展現當代中國人的生活。”
“在中國做音樂(le) 劇,一定要有自己的味道和風格。”北京大學民族音樂(le) 與(yu) 音樂(le) 劇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周映辰認為(wei) ,中國音樂(le) 劇必須確立自己的範式和特色,用自己的手法和氣質傳(chuan) 遞時代聲音,“音樂(le) 劇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時代性,隻有最貼近生活的,才能喚起大家的共鳴。”
培養(yang) 人才仍是關(guan) 鍵
音樂(le) 劇是一門綜合的舞台藝術,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等於(yu) 一體(ti) ,對各環節從(cong) 業(ye) 者的綜合素質有很高要求,人才培養(yang) 成為(wei) 音樂(le) 劇發展的關(guan) 鍵一環。
伴隨音樂(le) 劇行業(ye) 的快速發展,以及《聲入人心》等綜藝節目的走紅,音樂(le) 劇不斷“破圈”,不少演員從(cong) 其他藝術門類走向音樂(le) 劇舞台,報考音樂(le) 劇專(zhuan) 業(ye) 的學生數量也在增長。
吸引人才流向音樂(le) 劇領域隻是第一步。陳蔚表示,搞作品首先要抓創作,現在音樂(le) 劇專(zhuan) 業(ye) 學生演出、練習(xi) 的大多是外國作品,需要為(wei) 他們(men) 提供更多優(you) 秀的原創劇目。在她看來,校園音樂(le) 劇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要讓更多的優(you) 秀原創音樂(le) 劇劇目進入教材、走進課堂,在學生心裏播下種子。”
陳蔚認為(wei) ,目前表演人才的係統培訓已經建立起來了,創作人才的培養(yang) 還不夠係統。對音樂(le) 劇創作者而言,找到合適的成長環境至關(guan) 重要。費元洪說,音樂(le) 劇創作需要不斷地練習(xi) 、推翻、修改、打磨,“原創音樂(le) 劇孵化計劃就是希望成為(wei) 這樣的平台,讓更多年輕人有創作的機會(hui) 和被指導的機會(hui) 。”
好作品離不開好演員。走進市場,音樂(le) 劇人才的發展需要更多機會(hui) 。阿雲(yun) 嘎介紹,未來,北京歌劇舞劇院音樂(le) 劇團會(hui) 將重點放在人才培養(yang) 和劇目打造上。在後續創作中,希望吸引音樂(le) 劇領域的領軍(jun) 人物以合作的方式加入。此外,北京演藝集團之前已和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高校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也將與(yu) 北京舞蹈學院等展開在音樂(le) 劇方麵的深度合作。
在產(chan) 出高質量作品的基礎上,對音樂(le) 劇這門年輕的藝術而言,培養(yang) 觀眾(zhong) 同樣重要。擁有了具有黏性的觀眾(zhong) 群體(ti) ,優(you) 質作品才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hui) 。“希望更多人加入傳(chuan) 播、推廣中國原創音樂(le) 劇的行列中來。”阿雲(yun) 嘎說。(曹雪盟 姚樂(le) 琪參與(yu) 采寫(xie) )
原標題:中國音樂(le) 劇發力原創作品、搭建孵化平台 貼近生活才能喚起共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