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要杜絕大拆大建
【專(zhuan) 家訪談】
城市更新要杜絕大拆大建
——訪同濟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鬆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ya) 奇
日前,住建部印發《“十四五”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以促進城市空間結構優(you) 化和人居環境品質提升為(wei) 目標,研究城市更新基礎理論與(yu) 技術方法。
從(cong)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到去年8月住建部發布《關(guan) 於(yu) 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再到去年11月住建部決(jue) 定在21個(ge) 城市(區)開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一係列關(guan) 於(yu) 城市更新的政策和措施正在推進。
在城市更新進程中,有哪些問題需要關(guan) 注和解決(jue) ?如何推進城市更新政策更好落實?記者專(zhuan) 訪了同濟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鬆。
記者:城市更新進程中存在哪些問題亟待改進?
張鬆:此前的舊城改造中最大的問題是“大拆大建”,問題的根源在於(yu) 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城市是一個(ge) 有機生命體(ti) ,新陳代謝是其基本特征。對城市建成區範圍內(nei) 不適應發展的地區和出現衰敗的地段進行必要的更新改造是一種常態。但是,將城市更新演變成簡單的土地收儲(chu) 和商業(ye) 開發行為(wei) ,對原住居民進行大規模動遷,對所有建築進行徹底拆除重建,這種“大拆大建”方式的舊改,必然會(hui) 導致城市社會(hui) 結構的瓦解、曆史文化積澱的消失、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
因此,在推進城市更新行動中,要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重要思想貫穿到所有環節。一個(ge) 好的城市,應當是環境宜居的生活城市、環境友好的低碳城市、具有多元文化包容性的市民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的健康城市。
記者:從(cong) 過去的舊城改造、棚改,到“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更新已不僅(jin) 局限於(yu) 簡單的拆除和重建。當前的城市更新規劃展現出了哪些新思路?
張鬆:在較早開展城市更新行動的城市中,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良好探索。一類是堅持綜合統籌,積極推動開發建設方式轉型的綜合性更新。首鋼工業(ye) 園更新改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0年年底首鋼北京石景山廠區鋼鐵產(chan) 業(ye) 全麵停產(chan) 後,改造規劃確立了以“體(ti) 育+、數字智能、文化創意”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建設消費升級、智慧場景、綠色金融服務三大產(chan) 業(ye) 生態和國際人才社區的目標。經過10多年更新改造,實現了生態修複和綠色植入,並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工業(ye) 遺產(chan) 建築風貌特色,整個(ge) 園區呈現出新舊共生的肌理。這一特色景觀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期間綻放異彩。工業(ye) 遺產(chan) 的保護和再利用,可以提供多元組合空間,從(cong) 而衍生出全新的、個(ge) 性化的園區空間;從(cong) 環保的層麵看,對廢棄工廠的保護和再利用也是對城市環境的保護,對資源的循環使用。
另一類是堅持保護優(you) 先,文化引領城市有機更新。城市環境保護不隻是對文物古跡的單體(ti) 保護,而是對具有一定曆史文化特色地區的整體(ti) 性保護。例如,上海楊浦濱江濱水區,通過對工業(ye) 遺產(chan) 建築保護利用、工業(ye) 景觀再生,實現了“工業(ye) 鏽帶”向“生活秀帶”轉型的岸線更新目標,並將濱水開放空間這一城市資源留給了市民大眾(zhong) 。
還有一類是堅持居民參與(yu) ,尊重相關(guan) 主體(ti) 合法權益的漸進式更新。江蘇揚州市仁豐(feng) 裏曆史文化街區,由基層政府汶河街道和社區主導,搭建街區環境保護整治和文化項目引進的平台,鼓勵居民利用閑置建築開設民宿小店,發展具有地方傳(chuan) 統特色的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豐(feng) 富了曆史文化街區的人文景觀,讓古老街巷重新恢複了活力。
記者: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不少城市的產(chan) 業(ye) 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在城市更新中,如何適應城市產(chan) 業(ye) 結構變化的新需求?
張鬆:城市更新在城市空間結構優(you) 化、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人居環境品質改善等方麵有積極作用。多年前,不少城市就有“騰籠換鳥”的做法,它既包括對區域產(chan) 業(ye) 布局的調整規劃,也包含在開發區內(nei) ,將原有的低效企業(ye) 置換為(wei) 高效或環保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調整方式。但比較多的情況是,從(cong) 土地利用規劃層麵實現產(chan) 業(ye) 調整目標,這一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產(chan) 生了建築資源的浪費和環境不友好等問題。
如何向低效成片的工業(ye) 園區注入新的活力,盡可能利用原有廠房、設施等既有建築,為(wei) 新產(chan) 業(ye) 、新製造、新業(ye) 態的發展提供空間,是“十四五”期間城市更新需要積極探討的方向。與(yu) 建築改造提升、環保節能、低碳數字等新技術植入相比,相關(guan) 製度政策措施的跟進和保障相對困難,需要打破部門、職能分割等局限性,積極公開相關(guan) 信息、協調各種需求,推動這類城市更新行動的實現。
近年來,工業(ye) 建築轉型為(wei) 文化創意園區的實踐在多地出現,成為(wei) 城市更新的成功實踐。創意人群所需的空間並不一定很大,有一定特色的異質空間更受他們(men) 喜愛,適合形成有創意氛圍的文化生產(chan) 空間。而居住、創意和商業(ye) 的有效融合也有利於(yu) 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記者:目前,不少城市存在住房供需矛盾較大、“老破小”房屋難以滿足居住需求、住房配套功能不足等問題。城市更新工作如何為(wei) 居民居住條件改善帶來更多保障?
張鬆:總體(ti) 而言,應當以“房住不炒”作為(wei) 城市住房規劃發展的基本目標,應當提供適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各類住宅產(chan) 品,包含適應市場需求的商品住宅、政策保障房等。在城市更新中,應鼓勵老舊小區整體(ti) 更新和舒適性改造,以及非住宅類建築的居住性改造等。此外,還應當在政策、稅收等方麵采取有效措施鼓勵企業(ye) 積極參與(yu) 城市更新。
從(cong) 更高層麵看,需要積極創造有利於(yu) 人才、科技、投資等進入本地的條件,對改善人居環境、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便利度等製定長遠規劃。城市宜居性並非完全依靠設施先進、建設規模等硬件條件來實現,綠色友好、包容和諧、公平開放的社會(hui) 環境也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