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幾萬“保過”考研調劑?教培機構吹的牛皮該被戳破了
作者:王鍾的
近日,各大招生院校研究生入學考試複試陸續舉(ju) 行。“考研熱”的持續升溫,讓一些教培機構看到“商機”。它們(men) 推出動輒收費數萬(wan) 元的複試調劑課程,並表示“定向院校”可以“保過”,如果沒有調劑成功可以退費。
調劑是研究生招生錄取的重要途徑。一方麵,不少考生成績未達到一誌願院校的複試分數線,或者達到了複試線也難以被錄取,卻仍有讀研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麵,一些高校招生名額未滿,尚有調劑名額,歡迎符合要求的考生前來複試。調劑製度給考生更多錄取機會(hui) ,也有利於(yu) 優(you) 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
相比普通報考途徑,考生對調劑途徑和接受調劑的招生院校相對陌生。很多時候,調劑是否成功不僅(jin) 取決(jue) 於(yu) 考生成績,也受到其掌握調劑信息、與(yu) 招生院校接觸的能力等因素影響。教培機構正是瞅準了考生的這種“信息差”,從(cong) 而推出複試調劑課程。在短暫的準備時間裏,這類課程並非側(ce) 重於(yu) 對考生專(zhuan) 業(ye) 能力的輔導,而更可能是對複試策略、調劑方向的指導。
考生準備考試不容易,隻要有一線錄取機會(hui) ,就值得好好把握。應屆考研學生所在本科院校通常不會(hui) 給學生太多的考研指導。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社會(hui) 教培機構提供考研指導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hui) 的實際需求。
然而,考研是選拔性考試,無論是普通錄取,還是調劑錄取,都存在一定淘汰率。有些院校還秉持“寧缺毋濫”的原則,當出現報考學生普遍未達到要求的情況時,直接取消該專(zhuan) 業(ye) 當年招生。人們(men) 不免懷疑,教培機構言之鑿鑿地宣稱複試“保過”,難道是有什麽(me) “貓膩”?
對此,報道所指的“定向院校”在其“調劑聲明”稱:“MBA教育中心從(cong) 未委托任何機構或個(ge) 人進行代理招生,沒有舉(ju) 辦過任何培訓班,也未與(yu) 任何教育或輔導機構合作。”在讀研機會(hui) “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人們(men) 對考研公平的關(guan) 切前所未有,而教育主管部門也在不斷加大對考研工作的監管。很少有招生院校敢於(yu) 冒天下之大不韙,公開與(yu) 教培機構合作,破壞考試公平原則。
複盤教培機構招收“保過”學員的細節,不難發現其並非“給錢就上”。這些機構會(hui) 了解考生的初試成績,拒收分數較低者。如此,經篩選後的學生初試成績本就不低,被錄取的機會(hui) 較大。在焦慮的考生看來,花幾萬(wan) 元報個(ge) 輔導班能夠求得心安,但在教培機構的操作下,即使給部分未錄取考生退款,依然能夠實現盈利,這其實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對於(yu) “保錄包過”的教培宣傳(chuan) ,教育部門早有明確態度。早在2015年,教育部有關(guan) 負責人就表示,一些考試培訓機構變換方式,打著所謂“保錄包過”等旗號進行“助考”活動,嚴(yan) 重威脅考試安全。多年來,教育部門一直在提醒考生不要聽信輔導機構所謂“保過”“內(nei) 部關(guan) 係”等虛假不實宣傳(chuan) 。
受到教培機構的誤導甚至蒙騙,考生承受的是不必要的經濟開支,而對相關(guan) 招生院校而言,類似營銷宣傳(chuan) 的傳(chuan) 播,無疑會(hui) 對其社會(hui) 聲譽造成影響。一些不明就裏的考生,也許會(hui) 真的相信高校和社會(hui) 輔導機構存在不正當合作。對此,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不僅(jin) 要申明事實立場,更要采取實質行動進行打擊,追究教培機構虛假營銷的責任。
從(cong) 根本上說,上述利用信息不對稱而吸引考生報培訓班的現象,也與(yu) 調劑製度相對不透明有關(guan) 。招生單位和教育部門應進一步做好信息發布與(yu) 公開,建好權威信息發布渠道,為(wei) 考生提供公益性質的報考建議。總而言之,為(wei) 考生做好服務,努力滿足社會(hui) 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類似考研輔導亂(luan) 象就能逐步銷聲匿跡。(王鍾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