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供需兩端推動經濟質升量長

發布時間:2022-04-12 10:02: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張立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是黨(dang) 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全黨(dang) 都要聚精會(hui) 神貫徹執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是我們(men) 黨(dang) 在應對風險挑戰的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被證明了的規律性認識。

  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是興(xing) 國之要

  早在2013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強調:“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是興(xing) 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jue) 我國所有問題的關(guan) 鍵。隻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hui) 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為(wei) 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隻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不動搖,才能在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極大解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生產(chan) 力的狀況決(jue) 定著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性質,生產(chan) 關(guan) 係要適應生產(chan) 力的發展。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通過計劃集中配置資源,在一窮二白起點上完成工業(ye) 化奠基的偉(wei) 大曆史任務,是堅持了這一原理。黨(dang) 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果斷結束“以階級鬥爭(zheng) 為(wei) 綱”,摒棄了脫離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實際的做法,果斷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更是依據和堅持了這一原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取得偉(wei) 大成就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始終堅持了這一原理,並從(cong) 特定國情下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出發,去探索發現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框架下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可行途徑。

  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生命力,就在於(yu) 能夠結合具體(ti) 國情,持續地、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給人民群眾(zhong) 帶來普遍的、不斷增強的獲得感。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指出的:“曆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men) ,隻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讓廣大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充實起來,不斷讓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物質基礎日益堅實起來,我們(men) 就一定能夠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統籌好經濟增長中量與(yu) 質的關(guan) 係

  做好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必須統籌協調好經濟增長中量與(yu) 質、總量與(yu) 結構、當前與(yu) 長遠等關(guan) 係。經濟增長是量和質的統一。沒有質量,就沒有增長的效益;沒有數量,質量就沒有依托,就形不成供給。從(cong) 經濟增長過程看,數量一般表現為(wei) 增長速度;質量則表現為(wei) 供給滿足需求的水平高低。經濟增長是社會(hui) 再生產(chan) 活動的具體(ti) 體(ti) 現,事關(guan) 基本民生,一時一刻都不能停頓。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剛性要求,首先來自於(yu) 充分就業(ye) 的目標。就業(ye) 是民生之本,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所帶來的就業(ye) 機會(hui) 增加,必須要能夠滿足就業(ye) 人口的增長。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ye) 人口規模龐大,必須要有保障支撐充分就業(ye) 的合理經濟增長率。同時,這也體(ti) 現在市場主體(ti) 的生存狀態方麵。合理的經濟增長率,必須是能夠保證大多數市場主體(ti) 特別是廣大小微企業(ye) 能夠充滿生機活力地開展生產(chan) 經營活動的增長水平。

  協調好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之間的關(guan) 係,最重要的是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使經濟增長率始終保持在能夠實現充分就業(ye) 和宏觀經濟總量均衡的水平附近。為(wei) 此,必須協調好短期的總量政策與(yu) 中長期結構性政策之間的關(guan) 係。短期看,投資、消費、出口等需求,受相關(guan) 偏好、財政貨幣政策方向和力度、預期等因素作用,會(hui) 較快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總量關(guan) 係,引起總量平衡關(guan) 係的變化,形成經濟增長不同周期的波動。因此,宏觀經濟政策圍繞需求的調節,是決(jue) 定供求總量平衡關(guan) 係的一個(ge) 重要所在,也是決(jue) 定經濟大循環是否暢通的關(guan) 鍵。中長期看,經濟增長主要表現為(wei) 供給質量和結構的變化,包括產(chan) 業(ye) 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城鄉(xiang) 結構等。因此,結構性政策對中長期發展具有重要引導作用。對經濟增長過程的調節,既包括短期總量平衡,也包括中長期的結構調整和供給質量提高,必須統籌兼顧,不可偏廢。以需求調節為(wei) 主的總量政策和促進經濟結構優(you) 化升級的結構政策,必須緊密協調,實現當前與(yu) 長遠的統一。

  充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

  做好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當前必須著力應對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加快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充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世紀疫情衝(chong) 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yan) 峻和不確定。要化危為(wei) 機、於(yu) 變局中開新局,就必須立足自身,全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把自身的優(you) 勢發揮好;就必須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促進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從(cong) 宏觀角度看,社會(hui) 再生產(chan) 的周期運動,也表現為(wei) 供給與(yu) 需求在總量方麵的相互適應和相互決(jue) 定的過程。具體(ti) 分析,生產(chan) 與(yu) 流通形成供給;分配和消費、投資的願望形成需求。供給與(yu) 需求通過交換建立聯係,形成相互適應、相互決(jue) 定的關(guan) 係。因此,必須從(cong) 供給和需求兩(liang) 方麵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

  從(cong) 供給方麵看,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形成了強大的生產(chan) 供給能力,而且有比較充分的要素供給保障。我國經濟具有強大增長能力,潛在經濟增長率仍然較高。充分釋放生產(chan) 和供給潛能,必須保證好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的動態暢通。這就要求必須從(cong) 整體(ti) 和全局上統籌協調好減汙降碳與(yu) 穩增長的關(guan) 係。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的要求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you) 先、雙輪驅動、內(nei) 外暢通、防範風險的原則,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傳(chuan) 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wei) 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you) 化組合。要加快形成減汙降碳的激勵約束機製,防止簡單層層分解。隨著我國經濟全麵恢複帶來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需求增長,要充分發揮好市場價(jia) 格調節作用,精心做好保供穩價(jia) 相關(guan) 工作,充分釋放我國強大的生產(chan) 潛力,確保供應鏈暢通,確保價(jia) 格穩定、企業(ye) 生產(chan) 成本穩定。

  從(cong) 需求方麵看,我國有包括4億(yi) 多中等收入群體(ti) 在內(nei) 的14億(yi) 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nei) 需市場。要充分發揮好內(nei) 需的巨大潛能,盡快緩解需求收縮的壓力。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的要求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堅定實施好擴大內(nei) 需戰略,增強發展內(nei) 生動力。為(wei) 此,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圍繞擴大內(nei) 需更好地形成合力。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ti) 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澇設施,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全麵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設施的水平,為(wei) 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從(cong) 供給和需求兩(liang) 個(ge) 方麵做好工作,國內(nei) 大循環就會(hui) 全麵暢通,經濟增長潛力就會(hui) 充分釋放,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就會(hui) 極大鞏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就會(hui) 加快落實,我國經濟也會(hui) 頂住新的下行壓力,行穩致遠。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