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向“數字新青年”理論傳播何以“破壁出圈”
作者:李揚(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江蘇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新時代的理論傳(chuan) 播必須麵向青年、抓住廣大青年,以思想含量贏得傳(chuan) 播流量,以思想理論培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可靠接班人。
把握當代青年人的文化生態特質,做與(yu) 時和勢相匹配的理論傳(chuan) 播。近年來,依托於(yu) 網絡信息技術而快速發展的新媒體(ti) ,不僅(jin) 在傳(chuan) 播理念、傳(chuan) 播方式、傳(chuan) 播內(nei) 容上具有嶄新的特征,在發展規模、傳(chuan) 播功能等方麵後來居上,直接對社會(hui) 生活產(chan) 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中,在1990年代中葉至2010年前出生的“Z世代”,其信息獲取、社交娛樂(le) 、社會(hui) 認知及價(jia) 值觀構建等均高度依賴於(yu) 互聯網。網絡和移動端成為(wei) 年輕人獲取資訊和接受教育的一個(ge) 重要載體(ti) 。由此衍生出一個(ge) 不得不正視的事實——“數字新青年”的諸多特質,最鮮明的是圈層化。從(cong) 網絡受眾(zhong) 的角度看,“圈層”指人們(men) 信息的接受、文娛產(chan) 品的選擇以及社交,在某一相對固定的群體(ti) 範圍內(nei) 進行。青年文化圈層化,主要表現在根據人生經曆、教育背景、興(xing) 趣愛好等多方麵的共同取向與(yu) 慣習(xi) ,用戶被劃定為(wei) 若幹個(ge) 群組;在這些具有獨特自我標識的信息圈層裏,完成對信息、知識、理論觀點的獲取,並由此形成對特定信源的偏好和依賴。特定文化圈層和交流群組一經形成,小眾(zhong) 化、粉絲(si) 化甚至碎片化的傳(chuan) 播形態就越來越日常。一方麵,年輕人對“獨特性”“個(ge) 性化”的追求加固了圈層的壁壘,另一方麵,各種移動端應用借助所謂“算法”精準推送,又進一步強化這一趨勢。因為(wei) 圈層化的作用而造成傳(chuan) 播學上的“信息繭房”效應,這使得圈層內(nei) 部與(yu) 文化整體(ti) 相隔膜,缺乏對社會(hui) 整體(ti) 的理解和認知,大眾(zhong) 化理論傳(chuan) 播於(yu) 是遭遇到了接受障礙。這正是目前麵向青年人的理論傳(chuan) 播必須破解的最大現實難題。
數字化時代,青年文化的圈層化是社會(hui) 發展必然現象,我們(men) 要正視之,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wei) ,更好地傳(chuan) 播主流思想理論。人在哪裏,重點就應該在哪裏。理論傳(chuan) 播應該捕捉到這一敏銳的時代特征,構建對口青年人、富有親(qin) 和力的話語體(ti) 係,積極運用“理論與(yu) 輿論”共振力、“內(nei) 容與(yu) 形式”辯證法,增強理論傳(chuan) 播的表現力、表達力,以時代性、交互性的傳(chuan) 播態勢實現“破壁出圈”,最大程度最大範圍實現理論傳(chuan) 播的覆蓋麵與(yu) 到達率。
理論表達效果既“有意義(yi) ”又“有意思”。傳(chuan) 播技術的演進,在於(yu) 傳(chuan) 播過程中不是第二性的,而是第一性的,內(nei) 容的生產(chan) 方式應當適應傳(chuan) 播的新業(ye) 態。互聯網引起的傳(chuan) 播方式的巨變,傳(chuan) 統的理論文章嫁接到互聯網上,必須轉換話語係統,加入視覺化、可感知的傳(chuan) 播方式,這對於(yu) 理論傳(chuan) 播本身也是一個(ge) 挑戰。理論或許是灰色的、抽象的、不容易被人們(men) 接受的,在傳(chuan) 播中就更需要和用戶的日常生活、青年人集中關(guan) 注的問題結合起來。要化理論為(wei) 故事,用故事來講理論,做好理論的生活化、接地氣,融入青年生活圈、介入青年精神圈裏進行觀點傳(chuan) 播。當前,基於(yu) 漫畫、動畫、遊戲等虛擬世界所形成的二次元文化在青年群體(ti) 中廣泛傳(chuan) 播,已成為(wei) 不可忽視的青年亞(ya) 文化現象。對此,理論傳(chuan) 播要接納“二次元”要素,走進虛擬空間,思青年之所想,解青年之所惑,借青年之所愛通過抖音、短視頻等可視化方式,讓理論傳(chuan) 播形式輕盈靈動,實現嚴(yan) 肅與(yu) 活潑兼具的思想升華。把“有意義(yi) ”的理論表達得更“有意思”,讓正能量更強勁、引導力更豐(feng) 沛。
理論傳(chuan) 授鏈條既“眾(zhong) 籌化”又“交互化”。當代青年文化看似原子化生存,實質青年文化交流更講平等、更講互動。而網絡傳(chuan) 播本身也是一個(ge) 注重平等傳(chuan) 播的過程。越來越多的理論媒體(ti) 已經意識到,理論傳(chuan) 播必須轉變姿態,決(jue) 不能隻是讓用戶被動地接受。麵向青年的理論傳(chuan) 播要注重自願原則,讓人們(men) 依興(xing) 趣而非因為(wei) 某種利害關(guan) 係去自發學習(xi) 。目前,從(cong) 傳(chuan) 播接受的角度來看,理論傳(chuan) 播出現兩(liang) 個(ge) 新的趨勢,一是隨著文化消費的增加,理論內(nei) 容對於(yu) 大多數青年來講也成為(wei) 了消費的對象,二是年輕人作為(wei) 網絡時代的“原住民”,開始對理論內(nei) 容的生產(chan) 與(yu) 交流產(chan) 生了更為(wei) 主動的參與(yu) 性。讓年輕人講給同齡人聽,讓年輕人在學與(yu) 思中參與(yu) 理論再傳(chuan) 播,也讓年輕人個(ge) 體(ti) 之間或群組之間進行理論層麵的探討與(yu) 辯論,這就是最符合青年文化規律和型態的理論“眾(zhong) 籌”和理論“交互”。還要實事求是看到,青年自身的理論傳(chuan) 播不一定淺,更不等於(yu) 所謂“雞湯”,社科知識、研究數據甚至理論概念都能夠以社交化傳(chuan) 播的方式呈現。以真正的“青年之音色”敘述理論與(yu) 故事,有部講述馬克思生平和思想的動畫片《領風者》已經證明了年輕人自我參與(yu) 理論傳(chuan) 播的可行性、科學性和實效性。情節必須忠於(yu) 史實,情境卻不刻板,正如主創者所言,劇本的思想性高度凝練,動畫細節的考據極其嚴(yan) 謹,“馬克思與(yu) 恩格斯這對革命巨人的偉(wei) 大友誼,二人主要通過信件交流,如何能讓兩(liang) 個(ge) 人說起話來?創作者在動漫中進行了合理的虛構性還原,有聲有色、有味有料,贏得了年輕受眾(zhong) 與(yu) 青年馬克思的共情。”魯迅曾說過,“偉(wei) 大也要有人懂”,“懂”就是最生動最有效的傳(chuan) 播。社交媒體(ti) 時代,青年的群體(ti) 認同和價(jia) 值共識容易被主觀情感、個(ge) 人價(jia) 值觀所裹挾。隻有在“同質吸引”的影響下,青年群體(ti) 才能更多地以興(xing) 趣、情感、文化等“趣緣”為(wei) 紐帶聚在一起,在理論眾(zhong) 籌與(yu) 交互中獲得價(jia) 值的認同、精神的滿足與(yu) 思想的慰藉。
理論爆款產(chan) 品既“可遇”又“可求”。媒體(ti) 界有一種較為(wei) 流行的消極觀點,認為(wei) 現象級產(chan) 品大都可遇不可求。實則每一爆款產(chan) 品的產(chan) 生皆非偶然,自有其不斷創新的內(nei) 生動力和產(chan) 品邏輯。理論隻有講得徹底、講得通俗,才能說服人。理論如果要實現最廣泛的傳(chuan) 播,必須盡可能地突出“適用”“管用”:一方麵在文章編輯和視覺設計中要適應新興(xing) 媒體(ti) 發展規律,另一方麵在主題聚焦上注重小切口、注入小確幸、引入小看點,讓年輕人像追劇一樣“追理論”。讓更多理論產(chan) 品擁抱青年人、走進青年人、點燃青年人,當務之急是要培育一批受年輕人擁躉的理論“網紅”、理論“大V”。善於(yu) 借力一些名人、專(zhuan) 家的博客和微信圈,在現有的“粉絲(si) ”存量上增加更多愛理論、學理論的“粉絲(si) ”。包括高校馬院教師在內(nei) 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工作者應當責無旁貸地擔當起理論傳(chuan) 播的意見領袖之角色,敏於(yu) 抓住網絡環境中的熱點、難點,用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讀、分析熱點事件,巧妙引領輿論,解答青年人關(guan) 切的社會(hui) 議題。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工作者應該關(guan) 注時代敘事,在日常敘事中體(ti) 現意識形態,與(yu) 嫻熟運用新技術手段的媒體(ti) 工作者一道,做更優(you) 更好的學理、道理、哲理融為(wei) 一體(ti) 的思想供給品,帶動圈層中的“後浪”們(men) 接受理論、熱愛理論、服膺理論、踐行理論,以過硬的理論素養(yang) 提升工作能力和鬥爭(zheng) 本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