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兩頭”搶手“中間”遇冷

發布時間:2022-04-22 09:30: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兩(liang) 頭”搶手“中間”冷

  專(zhuan) 家建議有針對性地製定更多穩就業(ye) 舉(ju) 措,引導大學畢業(ye) 生等年輕群體(ti) 合理選擇就業(ye) 領域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邵魯文

  六月份畢業(ye) 季很快將來臨(lin) ,各類招聘活動正緊鑼密鼓地開展。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查發現,今年大學畢業(ye) 生規模再創曆史新高,帶來的就業(ye) 壓力也進一步增加。與(yu) 此同時,隨著多地出現疫情和經濟麵臨(lin) 下行壓力,就業(ye) 需求和就業(ye) 總量之間還存在多重矛盾,招聘“兩(liang) 頭”搶手“中間”遇冷等現象凸顯。

  一些畢業(ye) 生就業(ye) 焦慮感上升

  教育部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大學畢業(ye) 生達到1076萬(wan) 人,同比增加167萬(wan) ,規模和增量均創曆史新高。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表示,受國際疫情影響,這兩(liang) 年返回國內(nei) 就業(ye) 的海外留學生也不斷增加,整體(ti) 來看,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形勢嚴(yan) 峻複雜。

  結合去年秋招數據和今年春招的初步數據來看,在較為(wei) 嚴(yan) 峻的就業(ye) 形勢下,就業(ye) 基本盤基本保持平穩。今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表示,當前就業(ye) 形勢總體(ti) 穩定,好於(yu) 預期,2021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ye) 1269萬(wan) 人,超額完成1100萬(wan) 人的目標任務。

  從(cong) 部委到地方接連出台穩就業(ye) 新舉(ju) 措,聚焦重點、精準施策。人社部等十部門啟動實施百萬(wan) 就業(ye) 見習(xi) 崗位募集計劃,明確補貼支持、稅費支持、激勵推動等支持政策;教育部部署開展全國高校書(shu) 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ye) 專(zhuan) 項行動,廣泛開拓就業(ye) 渠道和就業(ye) 崗位。

  不少地方圍繞減負穩崗、創業(ye) 服務出實招。山東(dong) 對招用離校2年內(nei) 未就業(ye) 高校畢業(ye) 生,與(yu) 之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並為(wei) 其繳納社會(hui) 保險費的小微企業(ye) ,給予社保補貼,最長可達1年。

  不過,隨著就業(ye) 壓力增大,一部分就業(ye) 群體(ti) 的焦慮感也隨之而來。尤其是不少大學畢業(ye) 生擔心就業(ye) 崗位減少、競爭(zheng) 增強,產(chan) 生焦慮情緒。

  一家招聘平台對1萬(wan) 餘(yu) 名2022屆畢業(ye) 生調查發現,畢業(ye) 生的就業(ye) 焦慮真實且常發。20.09%畢業(ye) 生表示有輕度就業(ye) 焦慮,11.35%的畢業(ye) 生存在中度焦慮。對於(yu) 2022屆畢業(ye) 生來說,產(chan) 生就業(ye) 焦慮的主要原因在於(yu) “缺乏相關(guan) 實習(xi) 經曆/工作經曆”以及“缺乏崗位要求專(zhuan) 業(ye) 技能”,其占比分別為(wei) 30.24%和24.66%。

  “兩(liang) 頭”搶手“中間”遇冷現象凸顯

  記者調查發現,在今年招聘季中,出現一些新矛盾,尤其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就業(ye) “兩(liang) 頭”搶手“中間”遇冷現象明顯。

  對於(yu) 製造業(ye) 企業(ye) 而言,博士和技工院校畢業(ye) 生依舊搶手,而畢業(ye) 人數最多的本科生甚至碩士找工作則相對困難。去年秋季,位於(yu) 吉林長春的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對招聘的2022屆博士畢業(ye) 生,除承諾的35萬(wan) 元以上年薪外,還有一次性安家費50萬(wan) 元(稅後)。在中國重汽集團,一位招聘負責人告訴記者,博士入職可享受50萬(wan) 元的安家費和50萬(wan) 元的無息借款,再加上不低於(yu) 30萬(wan) 元的年收入,博士入職總共可以拿到超過100萬(wan) 元的綜合補貼。

  在技工院校,畢業(ye) 生同樣搶手。山東(dong) 藍翔技師學院院長榮蘭(lan) 祥說,用人單位提前半年到學校來“預訂”學生,誰給學生的工資高,學校就可以安排畢業(ye) 生去哪家企業(ye) 就業(ye) 。

  而多位高校本科畢業(ye) 生告訴記者,心儀(yi) 的崗位一般會(hui) 設置研究生及以上學曆的招聘要求,一些需要操作技能的崗位自身又不符合要求,導致在就業(ye) 時往往“高不成低不就”。河北某高校計算機專(zhuan) 業(ye) 大四學生喬(qiao) 添倫(lun) 說,大型企業(ye) 往往會(hui) 對博士進行定向招聘,並且免去初試,直接進入麵試階段。但對於(yu) 本科生而言,要經過“殘酷”的幾輪篩選,找到好工作的幾率並不高。

  此外,受疫情和經濟形勢影響,部分行業(ye) 規模性失業(ye) 風險增高,受此影響,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就業(ye) 麵臨(lin) 較大困難。

  疫情衝(chong) 擊之下,旅遊業(ye) 受到明顯影響。旅行社經營者高揚從(cong) 事旅遊行業(ye) 已經十幾年,受疫情影響,近幾年效益不佳。“今年各地疫情形勢嚴(yan) 峻,不少景區關(guan) 閉,跨省旅遊也受到影響,經營很困難,旅行社不得已進行了裁員。”高揚說,旅遊行業(ye) 離職潮近兩(liang) 年很明顯。

  對於(yu) 有著3300萬(wan) 從(cong) 業(ye) 者的旅遊業(ye) 來說,諸如疫情等突發衛生公共事件會(hui) 給行業(ye) 帶來巨大衝(chong) 擊。

  “隨著經濟景氣程度下降,企業(ye) 就業(ye) 崗位壓縮,給就業(ye) 市場帶來了壓力。”複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表示,當前,一些行業(ye) 的中小企業(ye) 發展麵臨(lin) 較大困難,企業(ye) 續聘意願減少。

  疫情之下,如何做好供需對接

  疫情之下,想就業(ye) 學生出不去、招聘單位進不來,社會(hui) 暫停線下招聘活動,改為(wei) 線上進行,對招聘成效造成一定影響。例如,山東(dong) 招聘平台齊魯人才網的就業(ye) 大數據顯示,2022年春節之後,山東(dong) 就業(ye) 市場供需狀況呈現出與(yu) 往年不同的走勢。往年,企業(ye) 招聘活躍,求職者供不應求。而今年企業(ye) 需求下降,求職者更加活躍。

  北京林業(ye) 大學林產(chan) 化工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盧鵬表示,從(cong) 秋招開始,就提前謀劃找工作,但是一些企業(ye) 招聘崗位減少,加上麵試、實習(xi) 等環節不方便,前期投遞求職申請的許多崗位最後不了了之,雖然有一些工作機會(hui) ,但至今沒找到很理想的崗位。

  受疫情影響,大學生創業(ye) 壓力增加。“海歸”張弛告訴記者,因為(wei) 疫情影響,近兩(liang) 年很多時間被迫在國內(nei) 上網課,畢業(ye) 後和朋友合夥(huo) 在餐飲行業(ye) 創業(ye) ,但當前形勢下,投資機構對企業(ye) 未來發展的預期不看好,很難拿到投資,運營麵臨(lin) 較大資金壓力。

  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今年2月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於(yu) 求職“最缺工”的100個(ge) 職業(ye) 排行》中,製造業(ye) 人才缺口依舊較大。在短缺程度加大的34個(ge) 職業(ye) 中,有16個(ge) 職業(ye) 與(yu) 製造業(ye) 直接相關(guan) ,占比47.1%,如“鋼筋工”“機修鉗工”“紡織染色工”等。

  多家製造業(ye) 和勞動密集型企業(ye) 負責人表示,工廠招工難境況持續加劇,由於(yu) 工作強度大、內(nei) 容相對單一等原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到工廠打工,而選擇自由度高的靈活就業(ye) 形式。

  對於(yu) 大學生群體(ti) 來說,同樣存在“寧願送外賣不願進工廠”現象。

  “目前看,技工多數年齡在40歲左右,但目前技工人數存在一定的斷層。”濟南聖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經理李廣浩說,學生來公司實習(xi) 後,留下的學生,公司往往會(hui) 作為(wei) 儲(chu) 備力量繼續培養(yang) 。不過,現在實習(xi) 學生留下的比例並不大。“很多大學生畢業(ye) 不願意進工廠,更願意從(cong) 事直播、外賣等互聯網相關(guan) 的工作。”李廣浩認為(wei) ,薪酬待遇、工作環境、休息時間、體(ti) 麵程度等都是年輕人關(guan) 心的因素。

  完善保障措施促進靈活就業(ye)

  多位相關(guan) 專(zhuan) 家和企業(ye) 負責人認為(wei) ,當前就業(ye) 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還存在,要在促進經濟恢複的同時,有針對性地製定更多穩就業(ye) 舉(ju) 措。

  針對目前就業(ye) 市場狀況,受訪專(zhuan) 家建議,進一步加強研判和建立預警機製,在穩崗的同時開拓更多新崗位。山東(dong) 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社會(hui) 學係教授王忠武表示,要持續拓展就業(ye) 空間,推出更多能夠激勵大學生到中小城市、到基層單位、到中小企業(ye) 就業(ye) 的政策和舉(ju) 措。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zhuan) 家蔡昉認為(wei) ,新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就業(ye) 形態,催生出更多靈活就業(ye) 的形式。當前,針對靈活就業(ye) 人員還存在社會(hui) 保障不匹配的問題,尤其是社保對靈活就業(ye) 群體(ti) 覆蓋不夠充分,難以適應新就業(ye) 形態要求,需要進一步探索針對靈活就業(ye) 群體(ti) 的社會(hui) 保障新模式,減輕這部分群體(ti) 就業(ye) 時的經濟負擔。

  受訪專(zhuan) 家還認為(wei) ,在促進就業(ye) 方麵,觸角向線下勞務市場群體(ti) 延伸。從(cong) 規範引導零工市場建設、加強零工公共就業(ye) 服務、保障零工就業(ye) 權益等方麵提出具體(ti) 措施,推進零工充分就業(ye) 。例如,搭建“互聯網+零工市場”,為(wei) 零工人員、用工方提供零工信息發布、供需對接、線上勞務費支付等服務。

  多位企業(ye) 負責人和基層人社部門負責人還建議,從(cong) 個(ge) 人發展、福利保障、社會(hui) 地位等方麵加強對工人激勵,引導大學畢業(ye) 生等年輕群體(ti) 合理選擇就業(ye) 領域。例如,打通技術工人上升通道,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和提升大國工匠的社會(hui) 地位,出台係統性的高技能人才激勵政策,改革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拓寬產(chan) 業(ye) 工人的上升路徑。通過進一步提高技術工人的政治待遇、經濟待遇、社會(hui) 待遇,真正實現“勞動獎章向一線工匠傾(qing) 斜”,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技術崗位。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