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傳近千年 一朝迷霧散——陝西江村大墓是這樣被確認為漢文帝霸陵的
光明日報記者 李潔 張哲浩
作為(wei) “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文帝劉恒的霸陵所在區位,似乎在曆史上早有定論。然而,近千年來被認為(wei) 是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卻並不是這位帝王的真正歸宿之所。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後,陝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選。漢文帝霸陵位置的確認,不僅(jin) 糾正了訛傳(chuan) 之誤,也填補了西漢帝陵發展演變的關(guan) 鍵環節。
半個(ge) 世紀的考古接力
早在元代,就有史料記載漢文帝陵位於(yu) “鳳凰嘴”。“鳳凰嘴”位於(yu) 西安市灞橋區席王街道毛窯院村南的白鹿原畔,是一個(ge) 凸出的山頭,整個(ge) 山形很像帝陵封土。在地勢加持以及史書(shu) “因其山,不起墳”記載的多重影響下,“鳳凰嘴”前立滿碑石,而其中比較重要的則有“康熙二十七年禦製碑”“雍正元年祭祀碑”“嘉慶二十四年禦祭碑”,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題寫(xie) 的“漢文帝霸陵”石碑也在此處。因此,人們(men) 一直認為(wei) 漢文帝的霸陵位於(yu) “鳳凰嘴”。
“文獻記載,漢文帝決(jue) 定薄葬,‘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這個(ge) 記載可以說在相當長時間裏誤導了人們(men)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漢陵考古隊隊長馬永嬴說,但隨著考古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江村大墓才是漢文帝的霸陵所在地。
2011年至2013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焦南峰帶隊對霸陵、南陵展開了大範圍的考古調查與(yu) 勘探工作,大致探明了兩(liang) 座陵區遺存的分布範圍與(yu) 形製布局。“那時,盡管我們(men) 已經探明‘鳳凰嘴’無任何陵墓遺存,但要直接說江村大墓就是霸陵,證據資料還是不足。”馬永嬴說,“直到2019年,我們(men) 驚喜地發現,竇皇後陵和江村大墓的外圍有更大範圍的陵園園牆遺存,這說明江村大墓和竇皇後陵同處一個(ge) 大陵園中。”由於(yu) 西漢的皇帝和皇後合葬使用的是“同塋異穴”的葬製,而同一個(ge) 大陵園體(ti) 現的就是“同塋”,這成為(wei) 確認漢文帝霸陵的關(guan) 鍵性證據。
至此,經過半個(ge) 多世紀的考古接力,確定江村大墓為(wei) 漢文帝霸陵的完整證據鏈條已全部呈現:其一,江村大墓有4條墓道,呈“亞(ya) ”字形,且規模巨大,這在漢代是最高級別的墓葬形製,隻有皇帝皇後可以使用;其二,對“鳳凰嘴”進行考古勘察後,沒有發現墓葬和相關(guan) 文物,這對確定江村大墓為(wei) 漢文帝霸陵是個(ge) 強有力的支撐;其三,將竇皇後陵和江村大墓圍合在一起的外陵園的發現,表明了江村大墓與(yu) 竇皇後陵的關(guan) 係符合西漢帝陵帝後“同塋異穴”的葬製;其四,在江村大墓外藏坑發現了諸如“中司空印”“北葆司空”等明器官印,這說明外藏坑象征地下官署機構,數量眾(zhong) 多的外藏坑圍繞江村大墓,它的墓主非皇帝莫屬。
“減禮不減製”的薄葬理念
“霸陵真正位置的確認,讓田野文物保護及考古研究工作有了明確的對象,也讓人們(men) 對於(yu) 漢文帝的薄葬和節儉(jian) ,有了新的認識。”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漢陵考古隊副隊長曹龍說。
漢文帝劉恒為(wei) 西漢第三代皇帝、“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他的陵墓霸陵因“不治墳、欲為(wei) 省、毋煩民”而沒有封土,其地望雖在白鹿原,但具體(ti) 位置卻在曆史演變中逐漸模糊。“此次江村大墓的發現明確了霸陵不再是以‘因山為(wei) 陵’而作為(wei) 西漢帝陵中的一個(ge) 特例,需要重新審視其在西漢帝陵形製布局發展演變中的地位。”曹龍說。
江村大墓的形製為(wei) “亞(ya) ”字形,地麵無封土,墓室邊長約73米,四周環繞115座外藏坑,外圍以“石圍界”和門闕形成陵園。竇皇後陵現存“覆鬥形”封土,墓葬呈“亞(ya) ”字形,陵側(ce) 有10多座外藏坑,周圍有夯土園牆和門址。江村大墓和竇皇後陵外圍的夯牆遺址,東(dong) 西殘長1200多米,南北860多米,牆寬約3.5米,該牆址就是圍合江村大墓和竇皇後陵的大陵園牆。在大陵園內(nei) 外,還發現了不同類型的外藏坑、建築(包括陶窯)遺址、陪葬墓等文物遺存。
“漢文帝的薄葬,主要的體(ti) 現就是‘減禮不減製’。一是霸陵‘不起封土’,地勢微微隆起,利於(yu) 排水即可;二是霸陵陵園以石為(wei) 界,不修築高大的陵園園牆。但是漢文帝畢竟是一國之君,雖然可以‘減禮’,但是帝王的規製卻要充分體(ti) 現。”曹龍介紹,雖然《史記》和《漢書(shu) 》等多部古籍都曾經記載了漢文帝的薄葬,但是此次霸陵的確認,讓人們(men) 對漢文帝的“薄葬”有了更為(wei) 直觀的認識。
彌補西漢帝陵演變關(guan) 鍵環節
“從(cong) 學術意義(yi) 上來說,漢文帝開啟了‘文景之治’,當時是西漢轉型的過渡時期,國家的治理體(ti) 係和政治思想都在發生改變,這些變化必然會(hui) 反映在帝陵製度上。”馬永嬴說,霸陵位置的確定,以及陵園形製的掌握,填補了西漢帝陵發展演變的關(guan) 鍵環節,對西漢帝陵製度的考古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
對於(yu) 西漢政治製度發展演變研究來講,霸陵的雙重陵園、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機構的外藏坑圍繞帝陵布局等,均為(wei) 西漢帝陵中最早出現的,表明了皇帝獨尊、中央集權的西漢帝國政治理念的初步確立。霸陵的形製布局上承長陵、安陵的基本要素,下啟陽陵、茂陵等陵園規製,是研究、探討以西漢王朝為(wei) 代表的中國古代國家陵墓製度、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發展變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也折射出西漢帝國國家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
此外,南陵外藏坑出土了眾(zhong) 多帶有動物形象的金銀器,包括熊、狼、豹子等。這些金銀器具有典型的草原文化風格,體(ti) 現了先秦兩(liang) 漢時期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也見證了中華文明由“多元”到“一體(ti) ”的曆史發展趨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