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外譯中”質量待解的幾個問題
【文化評析】
作者:黃強(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講師)
近日,一本知名譯著被指出現多處錯誤並引發廣泛關(guan) 注。事後該譯著被下架,但圍繞翻譯質量等的討論並未停息。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曆程,翻譯事業(ye) 所做的貢獻有目共睹。當前,我國翻譯事業(ye) 取得長足發展,翻譯專(zhuan) 業(ye) 和翻譯從(cong) 業(ye) 者數量大增,眾(zhong) 多優(you) 秀譯著相繼出版,翻譯理論研究和期刊建設均取得成效,不僅(jin) 豐(feng) 富了廣大讀者的閱讀生活,也促進了各領域研究人員的科研工作,是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要求的生動踐行。
在總體(ti) 向好的發展趨勢中,我國翻譯事業(ye) 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高水平翻譯從(cong) 業(ye) 人員缺口較大。隨著中外交流不斷加深,大量外文文獻被引入中國,對譯員需求隨之上升,然而我國現有高水平譯員數量與(yu) 外文文獻的增長狀況尚不匹配。加之出版社的圖書(shu) 譯者選拔方式較為(wei) 單一,多采用介紹、推薦等方式招募譯員,缺乏招募譯者的公共渠道,客觀上局限了最佳譯者的選擇範圍。
從(cong) 業(ye) 人員存在缺口的現實下,大量高校開設翻譯專(zhuan) 業(ye) ,大量翻譯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湧現。但這又帶來了新問題,即各高校翻譯專(zhuan) 業(ye) 教研水平參差不齊,偏重翻譯技能培訓、忽視語言能力和人文通識教育的教學模式局限性凸顯。外文翻譯不僅(jin) 要求譯員外語水平能力高,對譯員在某一領域的學術素養(yang) 水平也有相應的要求。就拿翻譯英語教育領域著作來說,必然要求譯員熟悉世界各國教育史。
譯著質量參差不齊也與(yu) 翻譯從(cong) 業(ye) 人員薪酬水平整體(ti) 偏低有關(guan) 。相較於(yu) 同聲傳(chuan) 譯等翻譯工作,筆譯工作薪酬較低。受製於(yu) 市場導向影響,一些學科的優(you) 秀外文文獻由於(yu) 受眾(zhong) 小、銷量少,不受出版商青睞,反倒是一些經典外國文學作品往往被反複翻譯。這意味著如果要出版小眾(zhong) 外文文獻,將獲取不到大量資金支持,直接影響譯員收入,導致部分外語人才不願從(cong) 事翻譯工作。
對在學術機構任職的外語人才來說,由於(yu) 翻譯工作成果認定標準還不完善,一些單位弱化譯著在職稱評定、科研成果認定中的權重,導致部分優(you) 秀外語工作者回避翻譯工作。再者,譯作知識產(chan) 權保障機製仍有不足,翻譯實踐又具有“忠實原文”的要求,不同譯本間具有相似性,在出現剽竊糾紛後,往往難以界定,容易損害譯者的合法權益。
上述多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翻譯事業(ye) 的發展。要想扭轉這種局麵,筆者認為(wei) 需從(cong) 以下幾方麵著力解決(jue) :重視外語人才建設,科學籌建和管理翻譯專(zhuan) 業(ye) ,正確認識翻譯工作成果,提升教研質量、育人水平和學生人文素養(yang) ,努力培養(yang) 更多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專(zhuan) 業(ye) 本領的複合型人才。同時,保障譯員的勞動待遇和知識產(chan) 權,解決(jue) 譯者後顧之憂。或當考慮設立譯者招募平台,擴大譯者選材範圍,同時聘任和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外語編輯,采用同行評議製度,嚴(yan) 格把控譯文的審校關(guan) 口。
客觀而言,沒有一位譯者天生就能攻克嚴(yan) 複先生提出的“譯事三難”——信、達、雅。每位譯者的培養(yang) 、成長乃至成熟都需以大量練習(xi) 、實踐作為(wei) 基礎,甚至還需要一定程度的時間積澱和人生閱曆,方能使其真切體(ti) 會(hui) 文本原作者的意圖和心境。當譯文出現爭(zheng) 議時,適度的批評是必要的,但不應發展為(wei) 惡意嘲諷甚至網絡暴力。也隻有在此基礎上,才能使得翻譯批評健康發展,並與(yu) 翻譯實踐形成良性循環,幫助翻譯人員成長,也推動我國翻譯事業(ye) 發展,“推動中國更好走向世界”,也使“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