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加快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係建設
作者:胡薇(中國社會(hui) 科學評價(jia) 研究院智庫評價(jia) 室主任、副研究員);杜宏巍(中國社會(hui) 科學評價(jia) 研究院副研究員)
《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第一部國家層麵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劃,勾勒了“服務大局、統籌全局、引領變局、開創新局”的藍圖,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繁榮發展具有重大意義(yi) 。
把握《規劃》核心要義(yi) ,明確未來建設重點
服務大局,強化政治意識。《規劃》強調堅持黨(dang) 的全麵領導,堅持“二為(wei) ”方向、“雙百”方針,著眼“十四五”時期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大局,有助於(yu) 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自覺提高政治站位,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立場;有助於(yu) 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自覺強化責任擔當,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wei) 己任。
統籌全局,注重頂層設計。《規劃》從(cong) 全局視角對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三大體(ti) 係提出了建設目標和任務要求,有助於(yu) 三大體(ti) 係規劃建設各有重點又形成合力,杜絕彼此割裂和簡單加和;《規劃》著眼長遠謀劃,重頂層設計,抓關(guan) 鍵環節,有助於(yu) 形成統一領導、分工合作、科學高效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格局。
引領變局,精準找準方位。《規劃》有助於(yu) 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起步期,找準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建設方位,為(wei) 中國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實現變中有度、變中有進、變中有成;有助於(yu)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深刻洞察世界格局變化,為(wei) 世界發展廓清迷思提供出路,對“世界怎麽(me) 了”“人類向何處去”給出回應。
開創新局,把握戰略機遇。《規劃》以創新發展為(wei) 重要建設手段,強調堅持守正創新,增強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主體(ti) 性、原創性,有助於(yu) 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從(cong) 我國改革實踐中挖掘新規律、創建新理論、提煉新觀點;有助於(yu) 推進建設中國自主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體(ti) 係,產(chan) 出具有真理性、思想性、實踐性的重大創新成果。
彰顯學科中國特色,夯實學科體(ti) 係建設
學科體(ti) 係在三大體(ti) 係中處於(yu) 基礎地位,學科體(ti) 係缺乏中國特色,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就會(hui) 缺少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目前,我國已經構建了具有普遍意義(yi) 的學科體(ti) 係,下一步需要以此為(wei) 基礎,逐步提升學科體(ti) 係的中國特色。
同頻共振國家需求,提升服務大局能力。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構成具有多樣化特點:部分學科相對滯後於(yu) 時代發展和社會(hui) 需求,部分學科因源於(yu) 西方知識體(ti) 係而無法回答中國之問,部分學科對國家發展十分重要但發展狀況仍不成熟。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ti) 係,亟需提升服務大局的能力:一是加強思想建設,切實發揮馬克思主義(yi) 對學科體(ti) 係的引領作用,夯實馬克思主義(yi) 相關(guan) 理論在各學科中的基礎地位;二是積極回應國家需求,構建與(yu) 黨(dang) 和國家戰略、與(yu) 曆史發展路徑、與(yu) 人民群眾(zhong) 需求同頻共振的學科體(ti) 係;三是立足守正創新,加快超越“以西方知識體(ti) 係為(wei) 主”的學科範式,加深學科體(ti) 係自主性構建;四是堅持久久為(wei) 功,著力培養(yang) 高質量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才。
加快完善學科體(ti) 係,加強統籌全局步伐。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日益完善,但在基礎學科、重點學科、新興(xing) 學科、冷門學科上均有提升空間。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ti) 係,亟需統籌完善學科體(ti) 係:一是加快完善具有支撐作用的基礎學科,推進基礎學科既探索人類社會(hui) 的基本發展規律,又自覺傳(chuan) 承和建設中華文化。二是推進重點學科優(you) 勢突出,鼓勵重點學科追求卓越、創建優(you) 勢、凝練特色、推出精品,成為(wei) 國家發展智庫。三是創新發展新興(xing) 學科和交叉學科,注重戰略導向,圍繞國家戰略必爭(zheng) 領域主動布局;注重創新導向,圍繞世界前沿領域主動布局;注重問題導向,圍繞國家重大發展問題主動布局。四是冷門學科代有傳(chuan) 承,建設人才階梯隊伍,確保人才建設不斷檔、不掉隊,摸清不同冷門學科的發展規律,出台相關(guan) 扶持政策。
避免“道”與(yu) “術”失衡,在變局中穩健發展。近年來,我國學科體(ti) 係建設過程中,一方麵對中華文化思想傳(chuan) 承之“道”重視不足,另一方麵又在追求成果累積之“術”上呈現出加速之勢,“道”與(yu) “術”的失衡引致了“國際趕超”與(yu) “中國特色”失衡。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ti) 係,亟需將中華文化作為(wei) 定盤星:一是加強文化自信,在“古典科學”演進至“複雜性科學”的變革時代,中華文化思想內(nei) 核的高超智慧是解決(jue) “世界之問”的重要之匙,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應深深根植文化自信。二是注重學科內(nei) 部的精神文化建設,推進精神運行圖式與(yu) 物化運行圖式協調發展,避免學科理念與(yu) 學科功能混淆,以學科精神為(wei) 內(nei) 核引導學科建設,為(wei) 學科發展進行內(nei) 生賦能。
推進體(ti) 製機製創新,助力國家開創新局。我國學科體(ti) 係建設要實現從(cong) 數量趕超到質量趕超,從(cong) 規模擴張到提檔升級,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ti) 係,亟需注重體(ti) 製機製創新:一是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建立重大問題預警和攻關(guan) 機製,完善成果分配和人才互聘機製,構建多種共建共享的聯合模式,積極推進各地區、各領域、各層次的學科人才聯合攻關(guan) 。二是以激發創新活力為(wei) 目標,建立學科動態調整機製。建立長周期規劃與(yu) 短周期變更相結合、常規調整與(yu) 特色調整相結合、集中審批與(yu) 特事審批相結合的學科動態調整機製。三是繼續推進學科評價(jia) 體(ti) 係優(you) 化,綜合理論和實踐、國內(nei) 和國際多重視角,在“破五唯”的基礎上,構建價(jia) 值維度與(yu) 功能維度、學術維度與(yu) 育人維度、競爭(zheng) 與(yu) 發展維度相結合的中國特色學科評價(jia) 體(ti) 係。
發揮主觀能動性,肩負起時代使命
作為(wei) 新時代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工作者,在參與(yu) 學科建設的具體(ti) 活動中,應積極樹立四個(ge) 意識,方能肩負時代使命。
樹立政治意識,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指導工作,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貫穿工作全過程;尊重人民主體(ti) 地位,積極樹立為(wei) 人民做學問的學術理想,自覺把個(ge) 人學術追求同民族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主動扛起國家發展重任;回應人民現實尋求,用好調查這個(ge) 傳(chuan) 家寶,走出象牙塔,走進群眾(zhong) 中去,直麵現實問題,腳踏實地做真學問,把學問做到群眾(zhong) 心坎裏;從(cong) 人民實踐中汲取智慧,在服務人民的過程中創造學術價(jia) 值,提出對黨(dang) 和國家發展有益的真知灼見,認真做出能夠經受得住人民檢驗的研究。
樹立使命意識,厚植勇擔時代責任的家國情懷。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樹立使命感,葆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寬廣胸懷,秉持“功成必定有我”的堅定信念,堅守哲學社會(hui) 科學人的科學精神與(yu) 人文情懷,做好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的貢獻者;把握時代脈搏跳動,審慎挖掘時代問題,嚴(yan) 謹思辨時代危與(yu) 機,做好時代圖譜的書(shu) 寫(xie) 者;汲取眾(zhong) 家之長,切實提高自身能力和看家本領,基於(yu) 中國實踐創建中國理論,從(cong) 曆史性成就中挖掘深刻原理和內(nei) 在邏輯,做好中國理論的創建者;用好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解釋清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巨大優(you) 勢和典型經驗,助力全球治理體(ti) 係深刻重塑,做好中國實踐的解讀者。
樹立問題意識,堅守回應國家之問的理論自覺。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善於(yu) 發現問題,立足中國當下的具體(ti) 情況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結合國際社會(hui) 當下的複雜變化和未來的變革局勢,用敏銳覺知和精準判斷發現當下存在的改革風險點、關(guan) 鍵製約點、發展堵塞點;要勇於(yu) 提出問題,“雙百”方針為(wei) 廣大工作者積極發聲創造了良好環境,勿需因為(wei) 好麵子或者擔心說錯話,而不敢將發現的問題拋出來;要積極解答問題,要有回應重大問題和前沿難題的理論自覺,事不避難者進,給出具有建設性的解決(jue) 方案。
樹立創新意識,構建自主創新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知識體(ti) 係。創新既是國家發展驅動力,也是實現學術價(jia) 值的根本途徑。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既要在全局課題、戰略問題和前沿難題上積極開展創新,還要注意創新工作不能脫離實際情況,提出的創新方案要實現建設性與(yu) 實操性相統一、科學性與(yu) 價(jia) 值性相統一;要注重推進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體(ti) 係交融,積極開拓新視角,為(wei) 創新提供豐(feng) 富的思想營養(yang) 和可供選擇的創新方法;要有承擔創新失敗的勇氣,有對創新失敗容錯的心理調適策略,有從(cong) 失敗中汲取經驗的智慧,有無論失敗多少次都能再試一次的勇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