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評析】地名連接曆史,也指向未來

發布時間:2022-05-26 09: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杜羽

  不久前,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條例多次提及“中華優(you) 秀文化”“中華曆史文脈”,還用一章的篇幅專(zhuan) 門闡述“地名文化保護”。“曆史”“文化”,這些詞語有時或許顯得遙遠、抽象,但隻要與(yu) 地名聯係在一起,立時就變得具體(ti) 、生動、親(qin) 切起來。

  看過小說《人世間》或同名電視劇的人,對“光字片”都不會(hui) 陌生。那裏有曲折的胡同,有熱乎的土炕,生活在“光字片”的人們(men) ,來來往往、聚聚散散,幾十年間,熱鬧過,凋敝過,一個(ge) 個(ge) 悲歡離合的故事在這裏上演。“光字片”之所以讓人念念不忘,不是因為(wei) 這個(ge) 地名有多麽(me) 精妙、奇異,而是因為(wei) 它已經與(yu) 這些景物、這些人物、這些故事融為(wei) 一體(ti) 。

  每個(ge) 人的生命曆程裏,都有一個(ge) 屬於(yu) 自己的“光字片”吧?或是“陳家屯”“李家堡”,或是“濱江路”“建設街”。即便沒有大江大河從(cong) 這裏流過,即便沒有高山峻嶺在這裏矗立,即便沒有英雄豪傑在這裏征戰,即便沒有文人墨客把這裏寫(xie) 進他們(men) 的傳(chuan) 世之作,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人們(men) ,同樣會(hui) 賦予這些地名以斑斕的色彩——或是一道小吃,或是一件服飾,或是一種習(xi) 俗,或是一個(ge) 傳(chuan) 說。這些斑斕的色彩,是曆史,是文化,也是鄉(xiang) 愁。在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的信封上,在“一張窄窄的船票”上,都寫(xie) 著那個(ge) 讓人魂牽夢繞的故鄉(xiang) 的名字。

  凝結在地名中的鄉(xiang) 愁,既極具個(ge) 人色彩,也是一鄉(xiang) 之人共同的情感記憶。而那些寫(xie) 入經典文藝作品、載入史冊(ce) 中的地名,經由廣泛而深入的傳(chuan) 播,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時代的公共記憶乃至一個(ge) 民族的曆史記憶。

  我們(men) 從(cong) 孫犁的筆下認識白洋澱,從(cong) 陳忠實的筆下熟悉白鹿原,從(cong) 老舍的作品裏知道什麽(me) 是老北京,從(cong) 王安憶的故事中尋覓上海味道。通過一首首歌曲,我們(men) 周遊於(yu) “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的鬆花江畔,“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南泥灣,“夜色深深燈火閃亮”的“東(dong) 方之珠”香港,感受“微山湖上靜悄悄”“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孔子登東(dong) 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黃河遠上白雲(yun) 間,一片孤城萬(wan) 仞山”教我們(men) 認識山河的壯美,“即從(cong) 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給我們(men) 心中注入對家國、對人生的深情……置身於(yu) 不同的時空中的人們(men) ,從(cong) 一個(ge) 個(ge) 未必親(qin) 至卻耳熟能詳的地名中產(chan) 生了情感的共鳴,形成了文化的認同。

  過去一些年,徽州、崇文、宣武等一些具有悠久曆史的地名終成曆史,不少人至今歎息連連。修訂後的《地名管理條例》規定“具有重要曆史文化價(jia) 值、體(ti) 現中華曆史文脈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地名一麵連接著過去,一麵也指向著未來。世界在變化,社會(hui) 在發展,地名不可能永遠不變。即使是邯鄲、洛陽、藍田這些延續了上千年的古老地名,“名”雖未變,“實”卻一變再變——隨著曆次行政區劃的調整,其所涵蓋的地域範圍必然會(hui) 發生變化。或許正是因為(wei) 這樣,有人才將地名視為(wei) 曆史研究的“活化石”,因為(wei) 浸潤於(yu) 曆史、文化之中,地名也成為(wei) 曆史、文化的一部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