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菜籃子”,設施農業大有可為
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各式各樣的設施農(nong) 業(ye) 對於(yu) 中國老百姓來說,並不陌生。在設施農(nong) 業(ye) 的幫助下,不畏寒暑,各色蔬菜、水果和花卉豐(feng) 富著人們(men) 的餐桌和生活。今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的農(nong) 業(ye) 界、社會(hui) 福利和社會(hui) 保障界委員時強調,“向設施農(nong) 業(ye) 要食物”。
近日由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食物與(yu) 營養(yang) 發展研究所組織召開的“大食物觀”學術研討會(hui) 上,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友軍(jun) 提出:“當前我國設施農(nong) 業(ye) 大而不強,生產(chan) 水平不高,亟待提質增效。”設施農(nong) 業(ye) 目前存在哪些亟待補齊的短板?又有怎樣的潛力尚待挖掘?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設施農(nong) 業(ye) 為(wei) 蔬菜保供作出重大貢獻
“設施農(nong) 業(ye) ,實際上是通過人工技術手段改變光溫水土等自然資源,來優(you) 化和創造適合動植物生長的環境,提高其產(chan) 量的方式。”國家食物與(yu) 營養(yang) 谘詢委員會(hui) 主任陳萌山說。他舉(ju) 例,如今,在甘肅的戈壁灘,通過打造日光溫室並引進基質栽培、水肥一體(ti) 化、物聯網控製等技術,已經形成了數十萬(wan) 畝(mu) 的戈壁農(nong) 業(ye) 。正是依靠設施農(nong) 業(ye) ,西北旱地農(nong) 業(ye) 已成為(wei) 我國糧食產(chan) 量增速最快的地區。又如高度集合型的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植物工廠,集生物技術、工程技術與(yu) 係統管理於(yu) 一體(ti) ,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從(cong) 資源生產(chan) 束縛中脫離出來。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設施農(nong) 業(ye) 大國。數據顯示,我國設施農(nong) 業(ye) 麵積達4270多萬(wan) 畝(mu) ,占世界設施農(nong) 業(ye) 總麵積的80%以上,其中設施蔬菜占比81%。“這些設施生產(chan) 與(yu) 露地生產(chan) 結合,配合市場配置和運輸流通體(ti) 係,基本滿足了我國蔬菜的周年供應,也讓北方老百姓冬天隻能吃白菜、蘿卜和土豆的曆史一去不複返,可謂重大的貢獻。”張友軍(jun) 說。
在布局上,我國已逐步形成了黃淮海及環渤海、長江中下遊、西北、東(dong) 北、華南地區5大設施蔬菜優(you) 勢產(chan) 區。在設施類型上,我國以投資較少、節能節本的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和中小拱棚為(wei) 主。其中日光溫室為(wei) 我國獨創,可在最低溫度-28℃的地區(北緯43.5度)不加溫進行果菜越冬栽培,為(wei) 世界農(nong) 業(ye) 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提供了“中國樣板”。
張友軍(jun) 介紹,與(yu) 露地種植相比,設施蔬菜種植受天氣變化影響小,土地利用率、產(chan) 出率高,綜合生產(chan) 能力更強,可有效提高單產(chan) 。以番茄為(wei) 例,目前,塑料大棚番茄的產(chan) 量可達露地生產(chan) 的2.8倍,日光溫室的產(chan) 量甚至能達到普通番茄種植的5倍。而另一個(ge) 明顯優(you) 勢是,設施農(nong) 業(ye) 既能高效利用耕地資源,又可以在戈壁、荒漠、灘塗、鹽堿地等不適合大田作物生長的非耕地發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對耕地和水資源的高度依賴,實現“不與(yu) 糧爭(zheng) 地、不與(yu) 糧爭(zheng) 水”,是緩解糧菜爭(zheng) 地矛盾的關(guan) 鍵抓手,因此,設施農(nong) 業(ye) 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麵具有很高的發展潛力。
單產(chan) 不高、機械化水平低問題凸顯
目前,我國常年在設施農(nong) 業(ye) 中生產(chan) 的蔬菜大約有30種,如黃瓜、番茄、辣椒等,生產(chan) 規模大,極大地豐(feng) 富了百姓的菜籃子。但張友軍(jun) 指出,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設施農(nong) 業(ye) 的單產(chan) 水平較低。以在國內(nei) 大部分日光溫室中廣泛種植的黃瓜為(wei) 例,其年產(chan) 量每畝(mu) 僅(jin) 為(wei) 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一些國外溫室裏麵生產(chan) 的番茄產(chan) 量可以達到我國目前的3到5倍。
這樣的差距因何產(chan) 生?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是一大因素。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需要專(zhuan) 門的蔬菜品種,這些品種需有耐低溫、耐弱光、防早衰等特性。然而,目前我國設施專(zhuan) 用的蔬菜品種非常缺乏,一些番茄、辣椒等高端蔬菜品種嚴(yan) 重依賴進口。比如設施蔬菜中的進口種櫻桃番茄“夏日陽光”,一粒售價(jia) 就高達十幾元人民幣。因此,好品種成本高昂。同時,設施農(nong) 業(ye) 中許多精準的滴灌設備也主要依靠進口。此外我國在設施農(nong) 業(ye) 的土壤管理上也缺乏科學指導,較為(wei) 粗放,使得土壤酸化、鹽漬化和土傳(chuan) 病害較為(wei) 突出,對生產(chan) 也產(chan) 生較大影響。
在機械裝備方麵,問題同樣凸顯。張友軍(jun) 指出,目前我國設施農(nong) 業(ye) 90%以上為(wei) 家庭單元為(wei) 主的小農(nong) 戶經營,機械化水平僅(jin) 為(wei) 38%,遠低於(yu) 2020年我國農(nong) 業(ye) 機械化71%的整體(ti) 水平,智慧化生產(chan) 尚在起步階段。
北京市農(nong) 業(ye) 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研究員張京開則在調查中發現,設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各環節中,耕整地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很高,但種植和采運的機械化水平非常低,嚴(yan) 重依賴人力手工作業(ye) ,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張輝則指出,中國設施農(nong) 業(ye) 麵臨(lin) 成本上升、競爭(zheng) 加劇的雙重壓力,勞動力成本已成為(wei) 當前設施農(nong) 業(ye) 進一步提質增效的瓶頸,裝備更廣泛地替代勞動力勢在必行。
科學規劃引導 強化科技支撐
“設施農(nong) 業(ye) 是一種工業(ye) 化的農(nong) 業(ye) ,它代表了現代農(nong) 業(ye) 的發展方向。”張友軍(jun) 指出,要解決(jue) 大而不強的問題,標準化建設無疑非常重要。“要推廣標準化的生產(chan) 技術,我們(men) 可以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廣優(you) 良品種,推廣水肥一體(ti) 化,以及連作障礙的治理技術,至少可以提高設施蔬菜單產(chan) 10%以上。如果按照這樣的測算,每年可以增加2300萬(wan) 噸蔬菜的生產(chan) 能力,相當於(yu) 少用了1000多萬(wan) 畝(mu) 耕地。”同時,科學規劃引導,著力優(you) 化設施蔬菜的布局。根據資源稟賦、生產(chan) 條件、產(chan) 業(ye) 基礎,特別是水、溫度等具體(ti) 的情況,進一步優(you) 化設施布局,科學確定適宜的設施類型,並與(yu) 市場需求相適應。
其中,科技支撐是關(guan) 鍵。他建議,建立國家設施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設立設施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的專(zhuan) 項,強化設施農(nong) 業(ye) 的結構、專(zhuan) 用品種、農(nong) 機裝備、綠色標準化生產(chan) 技術等裝備和技術的研發與(yu) 推廣,突破設施農(nong) 業(ye) 高產(chan) 、優(you) 質、高效的製約瓶頸。
張京開則建議,應加大對設施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研發、引進、試驗和示範的力度,提高播種、載移和采運環節的機械化程度。
張輝則表示,應立足產(chan) 業(ye) 前沿,圍繞設施農(nong) 業(ye) 重大關(guan) 鍵技術研發,組織科研單位與(yu) 企業(ye) 聯合開展攻關(guan) ,如機械化、智能化新技術與(yu) 裝備,爭(zheng) 取盡快取得突破。
設施農(nong) 業(ye) 是一項高度集約化、高投入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政府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要。張友軍(jun) 指出,從(cong) 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在設施農(nong) 業(ye) 發展中,要發揮政府作用,加強規劃指導、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引導資源、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設施農(nong) 業(ye) 聚集,在金融服務方麵給予農(nong) 戶更多支持。未來我們(men) 要設立現代設施蔬菜產(chan) 能提升專(zhuan) 項,支持老舊設施改造、非耕地利用和設施類型調整,提升設施綜合生產(chan) 能力。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