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5月份成交量環比增長0.38%,專家認為期貨市場有望回暖

發布時間:2022-06-10 10:21:00來源: 經濟日報

  日前,中國期貨業(ye) 協會(hui) 發布最新統計,以單邊計算,5月全國期貨交易市場成交量約為(wei) 4.71億(yi) 手,成交額約為(wei) 40.10萬(wan) 億(yi) 元,同比分別下降25.92%和19.49%,環比分別為(wei) 增長0.38%和下降1.83%。

  而從(cong) 今年看,1至5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約為(wei) 24.74億(yi) 手,累計成交額約為(wei) 209.56萬(wan) 億(yi) 元,同比分別下降20.84%和12.44%。專(zhuan) 家認為(wei) ,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地緣衝(chong) 突、政策收緊、經濟下行壓力等因素的衝(chong) 擊。

  不過,商品和金融期貨交易表現分化。從(cong) 商品期貨期權市場看,2022年前5個(ge) 月成交量同比下降21.3%,成交額同比下降14.7%,占全市場比重分別為(wei) 97.78%和77%。從(cong) 金融期貨市場看,2022年前5個(ge) 月成交量累計達0.55億(yi) 手、成交額累計達48.21萬(wan) 億(yi) 元,同比分別為(wei) 增長8.81%和下降3.66%,分別占全國市場的2.22%和23%。

  商品期貨市場成交情況下降較為(wei) 明顯,與(yu) 大宗商品基本觸頂回落有密切關(guan) 聯。有關(guan) 專(zhuan) 家認為(wei) ,此輪我國期貨市場交易規模變化特征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期貨期權市場交易規模出現增長放緩,並在2022年1至5月出現交易規模下滑態勢;不過,“黑天鵝”事件及國際地緣政治衝(chong) 突,促使實體(ti) 企業(ye) 、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積極進入國內(nei) 期貨期權市場進行風險對衝(chong) ,以及加強原油、貴金屬、有色金屬和農(nong) 產(chan) 品等品種的資產(chan) 配置,從(cong) 而降低了期市交易規模下滑的幅度。

  今年前5個(ge) 月最活躍的期貨品種中,PTA、甲醇、鋼材、豆粕、燃料油、菜籽粕、白銀、豆棕油、PVC、玻璃純堿、鐵礦石、滬深300、中證500、鎳、銅、鋁、天膠、原油、黃金、瀝青、紙漿和國債(zhai) 期貨成交量及成交額占比均居前30位,但這些最活躍品種在前5個(ge) 月出現成交規模下滑,僅(jin) 有PVC、鐵礦石、純堿、低硫燃料油、原油、棕櫚油和股指期貨等少數品種的成交量同比增長。

  同時,市場呈現四個(ge) 增長點:第一,2022年以來,金融期貨板塊成交量同比增長8.8%,其中最主要是國債(zhai) 期貨成交規模大增,2年期國債(zhai) 期貨成交量和成交額增幅最大,分別增長85%和86%;5年期國債(zhai) 期貨成交量和成交額分別大增60%和63%;10年期國債(zhai) 期貨成交量和成交額分別增長20%和23%,反映了中金所國債(zhai) 期貨受到國內(nei) 金融機構、投資機構等機構投資者的日益重視和積極參與(yu) 。中證500股指期貨成交量和成交額增幅分別為(wei) 11%和9%,上證50股指期貨成交量同比增長12%。

  第二,2022年以來,我國商品期權成交情況發展良好,市場份額進一步快速增長。1至5月商品期權成交量達到12232萬(wan) 多手,同比增長67%;成交額1313億(yi) 元,同比增長40%。5月底商品期權持倉(cang) 量達285萬(wan) 手,同比增長23%。其中,豆粕期權成交量2128萬(wan) 手,占比達17%且位列第一位;玉米和PTA分列第二三位。鐵礦石期權成交額209億(yi) 元,占比達到16%,位列第一位;原油和棕櫚油期權成交額分列第二三位,成交額分別為(wei) 174億(yi) 元和170億(yi) 元。

  第三,期貨市場化工板塊整體(ti) 出現成交量和成交額均同比增長,分別增長5%和28%。

  第四,期貨市場油脂油料板塊異軍(jun) 突起,出現成交額同比增長17%。其中,花生和棕櫚油期貨成交額同比分別增長236%和72%。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分析,展望6月,隨著國內(nei) 經濟平穩恢複,大量企業(ye) 加大風險管理力度並積極參與(yu) 期貨期權套期保值交易的需求加大,同時大型金融機構在全球係統性經濟與(yu) 金融風險下也將加大利用金融期貨期權的風險對衝(chong) 操作等,全國期貨市場成交規模將進一步回升。 (經濟日報記者 祝惠春)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