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成科普基礎設施體係
本報訊 (記者黃哲雯 陳俊宇)“自2012年開始建設至今,現代科技館體(ti) 係從(cong) 無到有、量質齊升,逐步發展成為(wei) 擁有408座全國實體(ti) 科技館、612套流動科技館、1251輛科普大篷車、1112所農(nong) 村中學科技館和中國數字科技館‘五位一體(ti) ’的一套覆蓋全國、世界獨有的科普基礎設施體(ti) 係。”這是記者從(cong) 6月16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現代科技館體(ti) 係工作會(hui) 議上了解到的信息。
這10年來,現代科技館體(ti) 係線下服務公眾(zhong) 超過8.5億(yi) 人次,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用戶數量達1500萬(wan) ,增長了70餘(yu) 倍。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比例已達到10.56%,比2010年的3.27%提升了3倍,體(ti) 係為(wei) 推動科普公共服務公平普惠、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經濟社會(hui) 發展發揮獨特作用,作出積極貢獻。
會(hui) 議指出,現代科技館體(ti) 係是中國科協為(wei) 落實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的“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ang)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提高服務效能,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關(guan) 精神的生動實踐,是我國科普工作做出的製度性創新嚐試,是整體(ti) 拉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國家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有益實踐。體(ti) 係將進一步適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創新人才需求、進一步適應人民群眾(zhong) 對科學文化日益增長需求、進一步適應國家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影響力需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