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賦能美術館高質量發展
【一線講述】
講述人:深圳市關(guan) 山月美術館館長 陳湘波
今年3月,深圳遭遇新冠肺炎疫情,關(guan) 山月美術館暫時閉館,但是雲(yun) 端的文藝活動卻沒有“打烊”。我們(men) 在線上推出了6期以“春日名畫鑒賞”為(wei) 主題的雲(yun) 課堂,讓市民通過移動端在畫中感受春日的勃勃生機。嶺南名家林豐(feng) 俗的《木棉》《公社假日》和《大地回春》,梁世雄的《高原春色》《峽穀春早》,以及在3月8日國際婦女節賞析的關(guan) 山月先生的《女民兵》,都收獲了觀眾(zhong) 的良好反饋。與(yu) 此同時,我館的13個(ge) 虛擬展廳也持續開放,以其生動靈活的展示方式,進一步豐(feng) 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如今,數字技術在美術館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雲(yun) 直播、雲(yun) 探展對觀眾(zhong) 來說已不陌生。但同時,由於(yu) 數字技術還處在高速發展期,迭代升級周期較快,一些技術還不夠成熟,對於(yu) 很多專(zhuan) 業(ye) 的、有高要求的觀眾(zhong) 來說,走進實體(ti) 美術館欣賞和感受藝術原作的方式並不能也不會(hui) 被雲(yun) 看展、雲(yun) 體(ti) 驗所取代。
後疫情時代和數字時代的到來,不僅(jin) 改變著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也給美術館的策展、傳(chuan) 播和運營帶來新的挑戰。今年是關(guan) 山月美術館建館25周年,在數字化時代的大環境下,我們(men) 將借此契機加快推進數字美術館建設,在展陳的基礎上,運用全息影像、沉浸式互動體(ti) 驗、VR虛擬現實交互體(ti) 驗、傳(chuan) 統作品的動態圖像展示等數字技術,給觀眾(zhong) 帶來全新的觀看體(ti) 驗。
如何利用數字虛擬技術賦能美術館的策展和傳(chuan) 播,這是當下我們(men) 必須要麵對的問題。以前我們(men) 麵對的隻能是真實世界,而現在還要麵對一個(ge) 與(yu) 現實的物理展廳相互對應、相互映射的孿生虛擬空間,而美術館的策展和傳(chuan) 播是一項需要整合多方資源的係統性工作,必然要在不同的領域形成協同交互。這就需要我們(men) 冷靜地審視和分析,結合美術館策展和傳(chuan) 播的現實情況,探索規律、發揮優(you) 勢,從(cong) 而與(yu) 更多的觀眾(zhong) 共創共享文化藝術之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