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基礎設施建設的經濟賬和綜合賬
作者:陳龍、馬源
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十一次會(hui) 議強調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提出,發揮有效投資的關(guan) 鍵作用,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我們(men) 需要從(cong) 全局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作用,打破一些觀念桎梏,算好經濟賬和綜合賬,完善基建投融資體(ti) 係,為(wei) 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作用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支撐。基礎設施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先導性作用,我們(men) 要從(cong) 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作用。首先,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yu) 保障國家安全。基礎設施曆來是國家硬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國家安全的基礎。隨著數字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家安全中的作用更加凸顯,這不僅(jin) 直接體(ti) 現在安全信息化、防災減災、應急保供體(ti) 係、醫療衛生等方麵的基礎性和保障性作用上,也間接體(ti) 現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和產(chan) 業(ye) 鏈安全等經濟安全上。其次,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促進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內(nei) 在要求。國內(nei) 的生產(chan) 、流通和消費,國際貿易和投資,也都是以基礎設施為(wei) 基礎。基礎設施是國家競爭(zheng) 力的重要體(ti) 現,其建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jue) 定“雙循環”質量。再次,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應對經濟下行、提升增長潛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中高速增長,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基建投融資,不僅(jin) 以總需求的擴張產(chan) 生經濟聯動效應,對衝(chong) 經濟下行力量,增強經濟的動力,緩解就業(ye) 壓力,而且有利於(yu) 提升未來宏觀經濟效率和改善民生。
全球經濟發展史表明,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ge) 國家經濟發展、實力提升的重要基礎,尤其是美、德、日等發達國家在崛起之中,基礎設施建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盡管我國的基礎設施整體(ti) 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但離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隻有發達國家的20%—30%。由於(yu) 老齡化加速到來,基礎設施的成本也越來越高,時間窗口也越來越短,我們(men) 要抓住窗口期,按照中央的部署,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實現2035年發展目標,乃至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打破基建投融資觀念桎梏
落實中央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ti) 部署,首先需要解決(jue) 好“錢”的問題,即基建資金從(cong) 何而來。中央提出“要注重效益,既要算經濟賬,又要算綜合賬”,基建投融資也是如此。按統計口徑,我國基建資金來源分為(wei) 國家預算內(nei) 資金、國內(nei) 貸款、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按投資主體(ti) ,可分為(wei) 政府、國企和民企等。完善基建投融資體(ti) 係,關(guan) 鍵是要發揮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為(wei) 此,需要算好經濟賬和綜合賬,破除一些觀念桎梏。
從(cong) 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的整體(ti) 效率上,認識基建投融資的作用。基建投資不能僅(jin) 著眼於(yu) 項目本身算“小賬”,而要從(cong) 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ti) 效率角度,算“大賬”。擴大基建投資不僅(jin) 僅(jin) 是需求管理的一種手段,更是提升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整體(ti) 效率的一種手段。要看到基建投資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的時期內(nei) ,給經濟社會(hui) 發展帶來的“綜合紅利”。
統籌好“新基建”與(yu) 傳(chuan) 統基建的投資關(guan) 係和投資方式,防止一味追新求快、不切本地實際的“冒進”。“新基建”和傳(chuan) 統基建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產(chan) 生活中各具作用,“新基建”並不是對傳(chuan) 統基建的完全替代。各地要根據自身實際,安排好“新基建”的規劃和投資,不能隻追求新基建,而忽視傳(chuan) 統基建。實際上,傳(chuan) 統基建仍有較大空間,對於(yu) 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國民經濟整體(ti) 效率仍有重要作用。由於(yu) 各地的財力、基建水平等差異很大,基建投資要與(yu) 各地的補短板結合起來,靈活選擇投資的領域和方式。
打破傳(chuan) 統的政府債(zhai) 務規模的風險判斷標準,處理好政府債(zhai) 務資金的使用和防風險的關(guan) 係。政府債(zhai) 務資金是基本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渠道,但政府債(zhai) 務多大規模合適,一直是社會(hui) 各界關(guan) 注的焦點。源自歐盟“赤字3%和政府負債(zhai) 率60%”的警戒線,隻具有參考價(jia) 值,沒有決(jue) 策價(jia) 值。這一標準是政治談判的結果,是歐盟基於(yu) 統一貨幣政策,約束成員國的需要,但實際上也沒真正得到執行。債(zhai) 務負擔率本身就不是一個(ge) 科學衡量債(zhai) 務水平和安全性的指標。我們(men) 應該從(cong) 發展階段、債(zhai) 務資金使用、本幣債(zhai) 、債(zhai) 務利息、資產(chan) 狀況和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等角度,綜合判斷債(zhai) 務水平和風險。從(cong) 中央政府層麵,國債(zhai) 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從(cong) 地方政府層麵,則需要防範地方債(zhai) 務引發的風險,做好促發展和防風險的平衡。
基建投資並不是要求政府大包大攬。雖然政府在基建投資上起到重要作用,但並不是意味著政府應該大包大攬。相反,要處理好政府與(yu) 市場的關(guan) 係,引導市場和社會(hui) 資本在基建投資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尤其是在“新基建”等領域,政府的作用不是替代市場和企業(ye) ,而是為(wei) 社會(hui) 資本進入創造條件或提供激勵,提升“新基建”的速度和效率。
完善基建投融資體(ti) 係
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處理好政府與(yu) 市場、中央政府與(yu) 地方政府在基建投資中的關(guan) 係。根據基礎設施的性質和特點,完善基建投融資體(ti) 係,分類解決(jue) 基建投融資問題,調整政府債(zhai) 務結構,擴大國債(zhai) 規模,發行基礎設施建設特別國債(zhai) ,增加中央基建投資力度,並利用好“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PPP)+不動產(chan) 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模式,創新地方基建投資方式,盤活巨額存量資產(chan) ,拓寬基建投融資渠道。
做好全國性大基建項目的規劃,發行特別國債(zhai) ,增加中央基建投資力度。根據中央提出的基建規劃方向,在整個(ge) 國土上做文章,著眼於(yu) 未來我國二三十年的發展,實施一批交通、能源、通信、水利、數字基礎設施、科技研發、國土治理、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大項目、大基建、大投資”,既促進總需求的擴張,又可保障國家安全、提升國民經濟整體(ti) 效率和發展潛力。優(you) 化投資結構,增加中央投資項目和投資力度,采取中央出大頭、地方適當配套的方式,推動全國性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wei) 、分類支持的原則,調整地方政府債(zhai) 務結構,優(you) 化地方基建投資方式。根據各地城鎮化程度和公共服務需求,規劃好基建項目。平衡融資需求與(yu) 防風險的關(guan) 係,控製並適當壓縮專(zhuan) 項債(zhai) ,優(you) 化地方政府債(zhai) 務結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證融資平台公司合理的融資需求。同時,依據各地資產(chan) 和資源的具體(ti) 狀況,分類治理地方債(zhai) 存量。按照債(zhai) 務形成資產(chan) 的性質,對於(yu) 有現金流的、市場屬性較強的項目,按照市場化原則,正常地削減地方政府資產(chan) 和債(zhai) 務;對於(yu) 投向交通運輸設施和市政建設形成的顯性債(zhai) 務和隱性債(zhai) 務,通過盤活城市資產(chan) 、證券市場化等方式化解。
推動PPP與(yu) REITs的相互銜接,盤活巨額存量資產(chan) ,拓寬基建投融資渠道。我國經曆過去數十年的快速發展,積累了百萬(wan) 億(yi) 量級的基建存量資產(chan) ,加之PPP模式曆經“井噴”和“規範”兩(liang) 個(ge) 時期後,也形成了巨額存量或在建資產(chan) 。通過公募REITs,則可以將缺乏流動性的基礎設施存量資產(chan) 利用資產(chan) 支持證券(ABS)轉化為(wei) 流動性較高的金融產(chan) 品形式,打通社會(hui) 投資進入和退出通道,形成良性的基礎設施投資循環,增強對社會(hui) 資本的吸引力,持續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起可持續的投融資生態體(ti) 係。
對市場屬性較強的“新基建”等建設項目,探索政府支持方式,形成以市場化為(wei) 主的融資模式。按項目性質,完善政策性投融資、財稅支持政策,加強財政政策與(yu) 金融政策的協調配合,統籌各項支持政策,形成合力,引導社會(hui) 資本投入,提升“新基建”等項目建設速度。(陳龍、馬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