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種”一座森林城市
光明日報記者 萬(wan) 瑪加 王雯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賈泓
在青藏高原上打造一座國家森林城市,可能嗎?古城西寧給出答案——1989年青海省啟動實施西寧南北兩(liang) 山綠化工程,經過30多年堅持不懈的荒山造林,西寧南北山森林覆蓋率由7.2%提高到79%。
2012年,西寧市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2015年,國家林業(ye) 局正式批準西寧市為(wei) 國家森林城市。
悠悠歲月,西寧在持之以恒植綠播綠。青藏高原東(dong) 北隅的這座森林城市,是幾代人用30餘(yu) 載的努力“種”出來的。它不僅(jin) 種在高原的莽莽群山之間,更種在百萬(wan) 群眾(zhong) 心中。
“種”下兩(liang) 座青山
7月的西寧,聽著鳥鳴、伴著細雨,漫步在小酉山綠化區,空氣清新、綠樹成蔭。灌木鬱鬱蔥蔥,雲(yun) 杉、油鬆、圓柏、青楊、河北楊等樹木雖還未長成參天大樹,但棵棵筆挺蒼綠。還有榆葉梅、丁香、波斯菊分布其中,很是養(yang) 眼。
每一棵喬(qiao) 木根部都用土壘起一個(ge) 方形的“家”,一根根黑色的管子順著山體(ti) 延伸,路過每個(ge) “家”中,留下水滴作為(wei) “禮物”,這根管子便是滴灌設備。在2018年全國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現場會(hui) 上,這座山震驚了到場嘉賓。
“滴灌係統精細化程度高,是西寧綠化的一大亮點。”西寧市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二級主任科員陶敬一邊檢查滴灌設備一邊說,“就拿我們(men) 腳下的小酉山來說,山體(ti) 區域範圍是1786.67公頃,相當於(yu) 26800畝(mu) ,2015年開始作為(wei) 試點加裝滴灌管網係統,目前已經實現全覆蓋。”
“兩(liang) 山對峙,三川交匯”的地貌,注定了山在西寧的發展中扮演著至關(guan) 重要的角色。南北山曾經土壤貧瘠,一部分土地寸草不生,區域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yan) 重,風沙較大。
麵對缺綠少綠的現實,青海毅然決(jue) 然地選擇植綠播綠。南北兩(liang) 山綠化工程剛啟動時,山上沒有水、沒有電,更沒有路,大家靠肩扛苗木進行栽植,但依然年年栽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成林。1993年,退休後的尕布龍老省長擔任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一頭鑽進荒山溝,把全部心血都獻給了兩(liang) 座荒山的綠化事業(ye) 。
青海人不怕困難、西寧人無畏挑戰,幾代人努力鑽研適宜西寧的植樹方法,形成一套適用於(yu) 高原造林的成功模式,寸草難生的荒山變成綠樹成蔭的南北兩(liang) 山。
西寧市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常黎民說:“‘創森’成功後,西寧持續推動南北山綠化工作,實現再造一個(ge) ‘南北山’,兩(liang) 山綠化總麵積達到3.14萬(wan) 公頃(51.6萬(wan) 畝(mu) )。在收獲豐(feng) 碩綠化成果的同時,也探索形成一套適用於(yu) 高寒幹旱地區造林的成功模式。”
從(cong) “塵滿麵”到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綜合指數位居西北省會(hui) 城市“雙第一”;從(cong) 植被缺少到率先在西北地區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西寧高原寒旱區造林綠化模式和生態建設成效,西寧的生動實踐不斷結出碩果。
“種”出一城美景
2022年6月,北山美麗(li) 園第九屆月季花展如期舉(ju) 辦,為(wei) 期4個(ge) 月,50餘(yu) 種、60餘(yu) 萬(wan) 株月季花絢麗(li) 綻放,驚豔赴約。
北山美麗(li) 園位於(yu) 西寧北山腳下,東(dong) 西長約20公裏,南北平均寬200米,總麵積400公頃(6000畝(mu) )。夏季的微風拂過,吹皺了一池清水,驚醒了荷花睡蓮上的蜻蜓,滿園青綠發出沙沙聲,隨處可見的月季晃動著,一幅高原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這是矮仙女,這是黃從(cong) 容,這是仙境……”西寧市北山林場副場長蔡延平對這些月季如數家珍,她說,看著這如畫的美景,誰會(hui) 想到10年前這裏還是髒亂(luan) 差的棚戶區。2006年,西寧市委市政府為(wei) 確保北山危岩體(ti) 下居民生命財產(chan) 安全,啟動實施北山危岩體(ti) 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曆時7年,於(yu) 2012年全麵完成北山片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次年,正式確定將北山片劃為(wei) 北山美麗(li) 園永久性綠地,共完成拆遷房屋麵積182.57萬(wan) 平方米,拆遷總戶數5832戶,後期綠化及景觀建設等共投資5億(yi) 元。
2016年,西寧市委市政府為(wei) 建設幸福大西寧,增強廣大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jue) 定在北山美麗(li) 園建設“丹鳳朝陽景區”“北山煙雨景區”“昆侖(lun) 神韻景區”“京韻青風景區”“付家寨城市生態林地”“寧湖濱水濕地景區”六大景區。如今,這裏成為(wei) 西寧市最大的市民遊憩公園。
從(cong) 建設城市花園,到打造花園城市,西寧將城市“種”在花園裏,實現森林覆蓋率與(yu) 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雙增長、生態穩定性與(yu) 可持續性雙增強,人民群眾(zhong) 共享生態建設成果。目前,西寧市城區園林綠地麵積增加360公頃,市民充分享受到出門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綠色福利,建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5%,人均公園綠地麵積達12.5平方米,每萬(wan) 人擁有綠道長度2.13千米,城市道路綠化率達91.4%,鄉(xiang) 鎮道路綠化覆蓋率達72%以上,村莊林木覆蓋率達33.72%。
按照“綠色為(wei) 芯、雙城聯動、生態環抱、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發展新布局和一芯二屏三廊道的新型生態格局,西寧在城市中心規劃建設217平方公裏的城市綠芯森林公園……西寧,“種”出了一城美景,收獲了一城幸福。
“種”好一顆種子
清晨8時,寧湖濕地公園管護員劉自強來到湟水河邊,一會(hui) 兒(er) 用望遠鏡觀察河麵淺灘上的水鳥,一會(hui) 兒(er) 用手機拍照記錄。“你看,離我們(men) 最近的鳳頭,幼鳥剛剛出生,這幾天才從(cong) 蘆葦叢(cong) 裏出來。稍遠處的是白骨頂雞,領地意識特別強,總是‘欺負’別的水鳥。再遠處河麵上的是白鷺,快看,它飛起來了,多漂亮……”劉自強一一細數著公園裏的水鳥,不僅(jin) 知道它們(men) 的種類,還了解它們(men) 的性格。
劉自強家住寧湖濕地公園附近,公園建成後到這裏應聘保安,他既見證了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成為(wei) 一名濕地保護義(yi) 務宣傳(chuan) 員,他日行4萬(wan) 步從(cong) 不覺得累,每天觀測水鳥是最幸福的事。如今,越來越多的專(zhuan) 業(ye) 人士注意到這個(ge) 水鳥的天堂,紛紛前來觀察拍攝,科普宣傳(chuan) 濕地保護。
寧湖濕地公園是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片區之一,後者還包括海湖濕地、北川濕地兩(liang) 大片區,自2013年試點建設以來,濕地麵積從(cong) 241.41公頃增加到374.57公頃,濕地鳥類從(cong) 19種增加到62種,形成一個(ge) 融濕地保育、環境教育、觀光遊覽、休憩養(yang) 生於(yu) 一體(ti) 的中心城市綠心。其中,濕地科普館更是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張弛有度、虛實結合地展示濕地公園的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和醉人景色,成為(wei) 中小學生濕地相關(guan) 知識的教育基地。
西寧長期堅持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先後建立科普場館33處,涉及生態、科技、教育、農(nong) 業(ye) 、旅遊、文化等。在城市公園建立科普知識館、科普宣傳(chuan) 欄、科普標識牌等設施和場所。結合愛鳥周、植樹節、環境日、科技月等活動,開展生態保護宣傳(chuan) ,提高公眾(zhong) 對森林城市建設的支持率和滿意度。堅持開展義(yi) 務植樹活動,將義(yi) 務植樹工作與(yu) 林業(ye) 重點工程、農(nong) 田林網、森林鄉(xiang) 村建設相結合,組織開展警民共建、軍(jun) 民共建及市民義(yi) 務植樹,成功創建“互聯網+全民義(yi) 務植樹”試點城市,申報國家級義(yi) 務植樹基地兩(liang) 個(ge) ,建立省級基地7個(ge) 、接待點19處,形成全社會(hui) 植綠愛綠護綠的良好氛圍。
創建森林城市,西寧不僅(jin) 在城鄉(xiang) 全域種下有形的綠色,更在群眾(zhong) 心中種下綠色的種子。西寧市公園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範玉芹說:“2015年西寧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後,並沒有停下追逐綠色夢想的腳步。我們(men) 要一代人一代人接續幹下去,建起高原的一片‘綠’,立起心中的一片‘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