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傳承詩詞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發布時間:2022-07-27 10:07:00來源: 人民日報

  古典詩詞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如果形式得當,詩詞文化在今天依然能夠綻放迷人光彩,為(wei) 個(ge) 人、家庭乃至社會(hui) 帶來溫暖的文化力量。

  詩言誌的傳(chuan) 統一以貫之,詩歌也由此得到升華,成為(wei) 傳(chuan) 達理想價(jia) 值、展現中華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ti) 。

  詩詞文化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代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時代活力,是文化創新創造的寶貴資源。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楚辭、漢樂(le) 府、唐詩、宋詞、元曲……為(wei) 今人留下無數名篇,造就無比燦爛的中華詩歌文化。凡中國人,不論身處何方,從(cong) 事什麽(me) 工作,過著怎樣的生活,幾乎都熟讀“春眠不覺曉”,能誦“床前明月光”,會(hui) 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詩詞在我們(men) 的生命歲月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給心靈以美的熏陶,給生命以豐(feng) 厚的饋贈,給人生以深沉的激勵。試想如果沒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渙、杜甫、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黃鶴樓上、晴川閣下該少卻多少韻味,鸛雀樓頭、賞心亭中又何來千古回響?詩歌已經融入我們(men) 的文化基因,成為(wei) 詩意人生的寫(xie) 照、家國情懷的寄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意識的藝術結晶。傳(chuan) 承好詩詞文化,對安頓個(ge) 體(ti) 心靈、涵養(yang) 民族精神和增強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生命力旺盛的古典詩詞,至今仍是溫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

  近10年來,除了從(cong) 事古詩詞教學和研究,我還參加多個(ge) 電視文化節目的錄製。在這個(ge) 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為(wei) 觀眾(zhong) 解讀華夏文明的某個(ge) 特質時,總是可以借助詩詞做出迅速而貼切的傳(chuan) 達,同時還富有審美意蘊。

  《中國詩詞大會(hui) 》曾經以“花開四季”為(wei) 主題,用一季10集的體(ti) 量,展現我們(men) “時間延續文明”的獨特氣質。小到描繪四季時序變化、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的細密嬗遞,大到回望曆史的更迭起伏,總有海量的經典詩詞供今人擷取揮灑。

  不僅(jin) 如此,我還發現一個(ge) 令人欣喜的現象:在互聯網廣泛普及、傳(chuan) 播更加分眾(zhong) 化的今天,詩詞節目成為(wei) 家庭成員之間的共同話題,推動文化的代際傳(chuan) 承——詩詞總是可以激發中國人的情感共鳴,喚醒我們(men) 內(nei) 心深處美的情愫。古典詩詞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如果形式得當,詩詞文化在今天依然能夠綻放迷人光彩,為(wei) 個(ge) 人、家庭乃至社會(hui) 帶來溫暖的文化力量。

  詩詞還能轉化成前行的力量,這也是偉(wei) 大詩篇流傳(chuan) 至今的原因。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視舞台的普通農(nong) 家女子白茹雲(yun) 。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卻不抱怨不沮喪(sang) 。她最喜歡蘇軾的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在人們(men) 的幫助下,帶著這份灑脫和豁達,白茹雲(yun) 在田野裏勞作,在家務中忙碌,過著充實又詩意的生活,成為(wei) 樂(le) 觀堅強的平凡英雄。

  詩詞也浸潤著我們(men) 的日常。前不久,一位名叫沈俊博的高中生在征得社區同意後,和家人自發打印了許多印有古典詩詞的圖片,將其貼在地上作為(wei) “兩(liang) 米線”,人們(men) 排隊檢測核酸時低頭就能讀到這些詩句,“詩意的兩(liang) 米線”得到社區居民和廣大網友點讚。

  古典詩詞內(nei) 涵豐(feng) 富,承載著民族凝聚力與(yu) 向心力

  《尚書(shu) ·堯典》曰:“詩言誌”。這至為(wei) 簡單的三個(ge) 字被朱自清先生稱為(wei) 中國詩學“開山的綱領”。尤其“誌”字,顯示出個(ge) 人和民族鮮明的價(jia) 值追求。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詩言誌的傳(chuan) 統一以貫之,詩歌也由此得到升華,成為(wei) 傳(chuan) 達理想價(jia) 值、展現中華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ti) 。

  在中華詩史上,唐詩是一座高峰。開唐伊始,經曆了戰亂(luan) 和動蕩,社會(hui) 呼喚剛健有為(wei) 的價(jia) 值重建,加之音韻學和訓詁學的發展,格律詩經過漫長的積澱終於(yu) 定型。接下來,一種全新的“盛唐氣象”通過唐詩噴薄而出。

  詩詞文化還有更為(wei) 深刻的內(nei) 涵。我們(men) 的先賢,那些偉(wei) 大的靈魂,他們(men) 經曆再多的坎坷與(yu) 磨難,也能夠憑借詩詞將個(ge) 人命運與(yu) 民族命運緊緊相連,實現對生命價(jia) 值的內(nei) 在超越。現代人也可以借由中華詩詞,對薪火相傳(chuan) 的價(jia) 值與(yu) 信仰做出堅定而有詩意的表達。民族危難時,抗日誌士慨歎“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改革開放中,先行者“弄潮兒(er) 向濤頭立”。抗疫過程中,不論是支援物資上大寫(xie) 的“海內(nei) 存知己”,還是醫護工作者一句“豈曰無衣?與(yu) 子同袍”,都有喚起抗疫決(jue) 心的無窮力量。

  在朝氣蓬勃的新時代,用中華優(you) 秀詩詞涵養(yang) 民族文化氣質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態會(hui) 推動社會(hui) 良性發展,精神層麵的和諧共振也會(hui) 增強人們(men) 的幸福感,進而不斷涵養(yang) 民族凝聚力與(yu) 向心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也就有了更為(wei) 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比如隨著中國探月工程不斷取得新成果,隨著嫦娥五號從(cong) 月球帶回無比珍貴的月壤,中國人的“月亮”情結隨之被點燃。網友們(men) 在品味唯美的從(cong) 古流傳(chuan) 至今的“明月”詩句時發現,在中國詩詞文化中,月亮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意象,更是一個(ge) 文學母題。通過品讀這些流傳(chuan) 至今的古典詩詞,我們(men) 走進先賢偉(wei) 大的心靈,感受來自曆史深處的家國之思,感動於(yu) 先人們(men) 探索宇宙的偉(wei) 大夢想。那一刻,詩詞文化與(yu) 我們(men) 的時代精神和諧共振,“言誌”的傳(chuan) 統影響著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

  堅持“兩(liang) 創”,讓詩詞文化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

  文化是一個(ge) 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ti) 現。詩詞文化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時代活力。它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是文化創新創造的寶貴資源。

  詩詞有助於(yu) 喚醒和發展青少年的母語感知能力,在語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來,中小學語文教育加大了詩詞教學力度。我們(men) 應抓住契機,充分呈現詩詞之美,通過及時有效的正向反饋,讓廣大青少年真正愛上詩詞,由此獲得心靈的滋養(yang) 、良知的啟迪、創造力的激發,延續好中華文脈。

  大眾(zhong) 媒介為(wei) 傳(chuan) 播詩詞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國詩詞大會(hui) 》《中華好詩詞》《詩意中國》等文化節目,激發了詩詞文化熱,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選手從(cong) 節目中脫穎而出,在同齡人中產(chan) 生一定的示範效應,熱愛詩詞在當代青少年中逐漸成為(wei) 一種時尚,為(wei) 提高文化素養(yang) 、堅定文化自信營造了良好社會(hui) 氛圍。

  在文化藝術領域,詩詞文化轉化創新大有可為(wei) 。通過一聲聲誦讀,喚醒情感記憶;通過美食、服飾和建築設計,再造詩詞意境;通過一部部專(zhuan) 題片,在影像中重溫經典;通過一本本圖書(shu) ,傳(chuan) 承文明薪火。紀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在影視劇中,越來越多的詩詞文化元素被引入,豐(feng) 富著藝術創作的文化質地。

  腹有詩書(shu) 氣自華。千百年來,中國人用詩詞蕩滌靈魂、滋養(yang) 精神。在生活的各個(ge) 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時刻,詩詞都可以成為(wei) 溫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們(men) 相信,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無比豐(feng) 富的中華詩詞文化一定能煥發更加璀璨的光彩,進一步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陪伴我們(men) 詩意地棲居在神州大地。

  (作者:酈波,為(wei)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