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和關愛守護和平與希望
新華社金沙薩8月19日電 8月19日是世界人道主義(yi) 日。中國第25批赴剛果(金)維和部隊工兵分隊的官兵在守護和平的同時,積極開展人道主義(yi) 救援,搶修道路,搶救傷(shang) 員,為(wei) 當地民眾(zhong) 紓困解難,用真情和關(guan) 愛守護和平與(yu) 希望。
受雨季影響,位於(yu) 剛果(金)東(dong) 南部烏(wu) 維拉至巴拉卡地區的道路被雨水衝(chong) 毀,多處路段山體(ti) 滑坡,導致車輛無法正常通行,嚴(yan) 重影響當地百姓生活。今年2月,工兵分隊巴拉卡分遣點帶隊幹部石光緒受領道路搶修任務。這項任務被聯合國剛果(金)穩定特派團稱為(wei) “一號工程”,是今年迄今規模最大、時間最緊迫的工程,對剛果(金)當地社會(hui) 發展、人民福祉意義(yi) 重大。
雖然維和官兵在執行任務前充分預想了各種困難,但是來到施工現場後,還是被糟糕的路況所震驚。
現場道路的毀壞程度超出想象,一側(ce) 是高山陡坡,另一側(ce) 是波濤洶湧的坦噶尼喀湖,路麵十分狹窄,有的路段被湖水浸沒,有的路段僅(jin) 能通過一輛小車。
“這條路代表中國維和軍(jun) 人的臉麵,再難也要把路修好!”石光緒帶領工兵分隊對施工難題集體(ti) “會(hui) 診”,積極創新作業(ye) 方法,提出“三點著地”作業(ye) 法,利用挖掘機機身、挖鬥和後輪,交替支撐推進修路,有效解決(jue) 了施工車輛行車難問題。為(wei) 了加快工程進度,官兵們(men) 每天早出晚歸,中午由炊事人員將飯菜送至各作業(ye) 點,在施工現場簡單就餐後繼續作業(ye) 。
在中國工兵的努力下,原來大坑套小坑、長溝連短溝、斷斷續續的96公裏“難行路”,成了當地人交口稱讚的“暢通路”。
“每次修路,周圍都會(hui) 有當地民眾(zhong) 為(wei) 我們(men) 加油!”一級上士李小龍說,看到當地民眾(zhong) 順利通行後豎起大拇指,“我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張釗是中國赴剛果(金)維和部隊的一名軍(jun) 醫。2021年10月1日淩晨1點,正在床上熟睡的張釗聽見對講機裏傳(chuan) 出聲音:“一號哨位外有一名聯合國雇員受傷(shang) ,傷(shang) 勢嚴(yan) 重,請求我們(men) 救助。”
張釗迅速穿好防護服,背著醫療箱趕赴一號哨位救治傷(shang) 員。傷(shang) 員已經昏迷,頭上一道5厘米長的傷(shang) 口鮮血直流。經過近半小時救治,傷(shang) 員終於(yu) 蘇醒。
“謝謝,謝謝你!”包紮結束後,傷(shang) 員用生硬的漢語對張釗表示感謝,陪同人員也紛紛對張釗等官兵豎起大拇指。
張釗說,在執行任務期間,他們(men) 除力所能及對前來求助的病人緊急救治,還經常向當地民眾(zhong) 贈送生活藥品,普及健康常識,幫助他們(men) 應對疫情。
7月25日,中國第25批赴剛果(金)維和工兵分隊175名官兵被授予聯合國“和平勳章”。勳章凝結著維和官兵為(wei) 守護和平付出的巨大努力,是對他們(men) 工作表現的高度肯定。
“異國履職鑄忠誠,戰火硝煙顯擔當。”工兵分隊指揮長鄧亮說,回首一年艱辛曆程,維和官兵用忠誠、擔當、熱血和汗水澆灌美麗(li) 的和平之花,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愛和平、負責任”的大國風範和中國軍(jun) 隊“和平之師、正義(yi) 之師、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
(新華社記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