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強國這十年】當電表連上大數據,讓“雙碳”目標更近一步
【網絡強國這十年——行業(ye) 觀點篇】
如今,碳中和已在全球範圍內(nei) 達成共識。要實現碳中和,需要在各行業(ye) 進行深度脫碳。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電力行業(ye) 也在積極革新,推動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助推電力行業(ye) “雙碳”目標的實現。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推進工業(ye) 、建築、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近年來,誌翔科技圍繞能源大數據生態,孵化了係列能源大數據產(chan) 品,在電力企業(ye) 得到廣泛應用,有力支撐國家新型電力係統建設。近日,誌翔科技總裁蔣天儀(yi) 做客光明網“網絡強國這十年”專(zhuan) 欄,暢談大數據如何助推電力行業(ye) 智能化升級,支撐行業(ye) 碳計量的精準化,為(wei)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施奠定基礎條件。
傳(chuan) 統電網的電力數據來源分散、結構多樣、質量參差不齊;基於(yu) 這樣的數據很難提供全麵精準的數據服務。萬(wan) 物互聯時代,數據采集的手段和數據的質量都有了飛躍。充分進行數據采集和處理分析並指導業(ye) 務,是保障大規模新能源並網和消納的基本條件之一。蔣天儀(yi) 認為(wei) “精細化”的數據運營管理和計量是關(guan) 鍵。
在目前電力行業(ye) 有一個(ge) “三可”的說法(可觀:客觀采集獲取用電數據、可測:精準監測和測量、可控:在可觀可測的基礎上按需控製),蔣天儀(yi) 認為(wei) ,其實在三可的基礎上,還可增加“可調”。他介紹,通過大數據分析,目前已經基本達到“可觀可測”,這也是“可控”的前提條件。那麽(me) ,如何讓調控更加科學有效?就需要更加精細化的調節調度,即“可調”。
為(wei) 此,誌翔科技研發了非介入式負荷分析產(chan) 品。通過在新一代智能物聯網表上安裝邊緣計算模塊,利用電力指紋技術可以提供精準的用電設備負荷、能耗、使用狀況等信息的偵(zhen) 知和分析。電力公司利用非介入式負荷分析產(chan) 品,可以更精準辨識戶內(nei) 負荷,輸出相應用電設備的能耗詳單,為(wei) 用電高峰期製定錯峰用電方案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過去,我們(men) 通過電表隻是知道這一戶用了多少電,不清楚具體(ti) 有什麽(me) 設備在用。但安裝非介入式負荷辨識產(chan) 品模塊之後,電力企業(ye) 可以更加精細地掌握用電情況。”蔣天儀(yi) 說。
記者了解到,除了工業(ye) 企業(ye) 生產(chan) 和用戶生活的用電負荷精細化管理之外,在各行各業(ye) 、日常生活等場景下,通過大數據對用電設備負荷、能耗等的詳細分析也很有想象空間。比如,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麵,通過監測和分析用戶用電情況,可以有效檢測兩(liang) 輪電動車入戶充電等消防隱患行為(wei) ,從(cong) 而有效避免火災問題。在物業(ye) 管理和環保用電方麵,按規定商業(ye) 樓宇內(nei) 夜間嚴(yan) 禁住人,傳(chuan) 統的辦法是安排人為(wei) 巡檢,如今非介入式負荷分析產(chan) 品就能替代人工進行自動分析和監測等。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帶來的數據量越來越大,很多以前沒有利用起來的零散數據,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成熟和應用,可以通過關(guan) 聯和深度分析而產(chan) 生價(jia) 值。”蔣天儀(yi) 認為(wei) ,目前,國家已經出台了《數據安全法》《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為(wei) 數據安全行業(ye) 和百姓個(ge) 人隱私保駕護航。另一方麵,大數據在工業(ye) 領域的應用,尚處於(yu) 起步階段,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需要更多有技術能力的廠商積極創新,讓產(chan) 品更好地落地和應用服務於(yu) 各行各業(ye) ,在企業(ye) 生產(chan) 效率提升、百姓生活便利的多個(ge) 方麵發揮更大價(jia) 值。
監製:張寧 李政葳
采訪/撰文:李飛 孔繁鑫
後期:劉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