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積極調整心態 維護心理健康

發布時間:2022-11-30 09:2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了近3年,幾乎每個(ge) 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近期部分地區疫情加劇,加上個(ge) 別地方封控時間過長,部分人心理壓力增大,產(chan) 生了焦慮、不安、恐慌等不良情緒。

  如何加強心理疏導、保持心理健康?日前,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陸林建議,要理性對待疫情,不要過度緊張,積極調整心態,維護心理健康。

  陸林說,麵對持續不斷的疫情,人們(men) 出現焦慮、不安、恐慌等情緒都是正常現象。不良情緒大多來自對負麵信息的過度反應。有了過度反應,消極、忐忑、暴躁等情緒就容易產(chan) 生。此時,更需要守護好心靈家園,及時、科學地進行自我心理疏導或接受專(zhuan) 業(ye) 心理援助。

  什麽(me) 是心理健康?陸林說,通俗地講,就是能保持對工作生活較濃厚的興(xing) 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能夠調節與(yu) 控製情緒並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guan) 係;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陸林表示,在健康中國行動中,有專(zhuan) 門的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其目標是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養(yang) 水平,減緩失眠現患率、焦慮障礙患病率、抑鬱症患病率上升趨勢等。因此,加強心理疏導、做好心理防護非常重要。

  疫情防控期間,怎樣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態呢?陸林提出如下建議:

  減少手機刷屏時間。麵對複雜多變的疫情形勢,一些人在關(guan) 注不斷更新的疫情信息時,容易出現恐慌等負麵情緒。其實,不良網絡信息的傳(chuan) 播,加劇了公眾(zhong) 的恐慌和焦慮程度。建議公眾(zhong) 多關(guan) 注政府、權威機構發布的信息,不恐慌、不信謠、不傳(chuan) 謠。新媒體(ti) 時代,各種信息層出不窮,常常讓人無所適從(cong) ,而且一些信息為(wei) 了吸引眼球而過度誇張、內(nei) 容片麵,這樣的信息尤其會(hui) 增加焦慮恐慌情緒。因此,要學會(hui) 從(cong) 正確的渠道獲取必要的信息,而不是一直刷屏了解各種小道消息。

  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保證每日規律三餐,多喝水、多攝取新鮮水果蔬菜,每天進行適度、適合自己的體(ti) 育鍛煉活動。保證充足的睡眠,規律作息,保持機體(ti) 正常的免疫功能。充實生活,轉移注意力。居家辦公期間,可以做做家務,和朋友家人聊聊天,讀讀書(shu) ,聽聽音樂(le) ,多運動,深呼吸,洗個(ge) 熱水澡,讓自己放鬆身心、精神愉悅。

  積極進行心理調適,必要時尋求專(zhuan) 業(ye) 機構幫助。麵對疫情,出現一些情緒反應和不適感是正常的,比如睡不著覺、食欲不振、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乏力、頭昏、煩躁、易怒等。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不必過度擔心,要積極自我調適。可以進行適當的肌肉放鬆訓練、有氧運動等,用積極的行動使自己從(cong) 恐慌中走出來。不要采取否認、回避退縮、過分依賴他人、指責抱怨等不良應對方式,也不要試圖通過吸煙、酗酒來緩解緊張情緒。當出現恐懼、緊張、焦慮等應激障礙時,一般通過心理調適是可以緩解的。自我調適不能緩解的,建議撥打政府部門、醫院公布的心理熱線或在網上進行心理谘詢,嚴(yan) 重的需要到專(zhuan) 業(ye) 機構尋求幫助。

  陸林說,要以科學理智的態度對待心理問題。任何人都可能出現心理問題,隻要及時正確疏導,就能維護好心理健康。他強調,疫情防控期間,要特別關(guan) 心弱勢群體(ti) ,滿足生活需求,關(guan) 注心理健康,解除後顧之憂。(記者 白劍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