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古建,留住文化傳衍中的立體記憶
【觀察者】
作者:寧德鵬(南寧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教育部2021—202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指導委員會(hui) 委員)
古建築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親(qin) 曆者,是中華文化曆經發展的見證。鬥轉星移,歲月滌蕩,古建築在時間流轉中或已殘缺不全,或已是斷壁殘垣,迫切需要修複師用技藝重現“記憶”,使古建築“回春”“駐顏”。
近年來,全國各地湧現出一批青年古建築修複從(cong) 業(ye) 者,他們(men) 用建築說話,讓曆史發聲,使古建築得以完整修複的同時提高古建築展示傳(chuan) 播水平,為(wei)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作出新貢獻。要使古建築重煥神奇,古建築修複從(cong) 業(ye) 者既要懷揣著赤誠之心,又要坐得了“冷板凳”,把看似平淡的修複工作做得有生機、有活力。一個(ge) 雕件,反複對比,經由精細雕琢方可成功;一片牆瓦,一根立柱,曆經多道工序方可使用;從(cong) 鬥拱比例、彩畫等級到屋頂形態,每個(ge) 細節都是匠心的體(ti) 現。
在他們(men) 的青春故事裏,悠久曆史與(yu) 新的時代得以相遇,他們(men) 深入鑽研,積累知識,在修複過程中總結新經驗,獲取新信息,拓寬新思路、新視角,通過VR等新技術,運用短視頻新媒介提高古建築展示傳(chuan) 播水平,提升著全社會(hui) 的古建築保護意識。
古建築是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jia) 值符號。每一個(ge) 古建築都承載了曆史的脈絡,文化的發展。秦漢、唐宋、明清,各個(ge) 朝代古建築所表達的審美情趣、文化精神都是不同的;北方的紅牆綠瓦莊重渾厚,江南的白牆青瓦清新淡雅,地域不同,古建築所體(ti) 現的風格、特色也不同。
曆史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jin) 屬於(yu) 我們(men) 這一代人,也屬於(yu) 子孫萬(wan) 代。正因為(wei) 青年古建築修複從(cong) 業(ye) 人員從(cong) 繁複工序中使古建築得以複原與(yu) 重現,使我們(men) 有了更多的建築標本,從(cong) 中不斷汲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滋養(yang) ,領悟“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內(nei) 涵;正因為(wei) 他們(men) 的勤奮工作和創新探索,讓人們(men) 有更多機會(hui) 通過古建築這一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激發我們(men) 的民族自豪感與(yu) 信心,從(cong) 而有利於(yu) 我們(men) 在現實實踐中堅定曆史自信、文化自信。
古建築保護是一項長期的、繁雜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專(zhuan) 業(ye) 化人才投身其中。目前來看,古建築修複行業(ye) 存在著專(zhuan) 業(ye) 化人才缺乏、職業(ye) 教育精準化程度不高等困難,存在著從(cong) 業(ye) 人員水平參差不齊、晉升空間受限、專(zhuan) 業(ye) 教育與(yu) 實際需求不相適應等現象。這告訴我們(men) ,在培養(yang) 體(ti) 係、保障機製等方麵,應更加注重從(cong) 業(ye) 者的現實訴求,讓他們(men) 沒有顧慮地堅守“初心”“匠心”。近年來,國家各個(ge) 部門針對此類情況進行了諸多努力,國家文物局與(yu) 人社部共同頒布了《文物修複師國家職業(ye) 技能標準》,對文物修複師的職業(ye) 等級、職業(ye) 技能、技術要求進行部署,規範了文物修複師的職業(ye) 管理,使文物修複師的技能評價(jia) 更加科學化。
未來,我們(men) 還要做更多努力,讓建築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古建築修複傳(chuan) 承和弘揚曆史文化的重要功能得以更大程度發揮。希望更多的有誌青年能投身古建築修複行業(ye) ,在這裏揮灑青春、貢獻智慧,收獲人生的價(jia) 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