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作者:王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hui) 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快速發展,新技術在各行各業(ye) 廣泛滲透,推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快速發展,催生出大量新就業(ye) 形態。依托互聯網平台就業(ye) 的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網絡主播、互聯網營銷師等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加強這部分勞動群體(ti) 的權益保障麵臨(lin) 新情況新問題。
新就業(ye) 形態就是勞動者依托移動互聯網平台,獲得就業(ye) 機會(hui) 、從(cong) 事勞動工作並取得勞動報酬的就業(ye) 形態。與(yu) 傳(chuan) 統就業(ye) 形態相比,新就業(ye) 形態增加了移動互聯網平台這個(ge) 承擔部分勞動用工管理功能的就業(ye) 載體(ti) 、勞動者就業(ye) 工具(手段)、獲取就業(ye) 資源信息的途徑。新就業(ye) 形態包容性強,對應的崗位種類豐(feng) 富,既有快遞服務、商品銷售、物品收納等工作,又有服務預訂、技術開發、內(nei) 容付費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工種,已經成為(wei) 重點群體(ti) 和特殊人群實現就業(ye) 、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隨著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數量快速增加,他們(men) 的權益保障問題凸顯出來。新就業(ye) 形態的用工形式和就業(ye) 方式相對靈活,與(yu) 之相適應的勞動保障製度和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尚未形成,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的休息休假、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享受社會(hui) 保險和福利等方麵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及時、充分保障。
就業(ye) 是最基本的民生。“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一段時間,新就業(ye) 形態的就業(ye) “蓄水池”和“穩定器”作用將日益顯現。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促進創業(ye) 帶動就業(ye) 的保障製度,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ye) 形態”“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製度,加強靈活就業(ye) 和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為(wei) 此,應盡快構築完備、精準的新就業(ye) 形態社會(hui) 支持製度體(ti) 係及配套措施,從(cong) 政策、服務、社保和能力建設等方麵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
一是不斷完善勞動法律法規,形成適應新就業(ye) 形態發展的政策體(ti) 係。加快出台新就業(ye) 形態管理條例或管理辦法,明確界定不同類型用工形式條件下企業(ye) 和勞動者的關(guan) 係及其適用標準;完善新就業(ye) 形態相關(guan) 政策措施和司法解釋,逐步將新就業(ye) 形態用工形式納入法律規範;引導和鼓勵地方政府探索製定支持新就業(ye) 形態發展的政策。
二是加快探索適合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特點的社會(hui) 保障製度體(ti) 係。持續推進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工作,建立健全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管理服務規範和運行機製,根據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特點擴大失業(ye) 保險覆蓋麵,探索“網上社保”模式。
三是規範用工管理考核體(ti) 係。盡快建立算法設定和算法取中的相關(guan) 管理製度,推動企業(ye) 改進新就業(ye) 形態用工考核體(ti) 係;建立政府、協會(hui) 、企業(ye) 、勞動者等多方溝通協商機製,推動製定行業(ye) 勞動標準;健全新就業(ye) 形態用工信息公開製度和激勵懲戒製度。
四是進一步完善技能培訓政策和工作機製。充分發揮企業(ye) 主體(ti) 作用,支持有培訓能力的企業(ye) 開發培訓課程,對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的業(ye) 務能力、綜合素質、職業(ye) 發展等方麵開展培訓,加強對平台企業(ye) 技能等級認定主體(ti) 的培育。增強就業(ye) 服務的針對性,結合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穩定性低、換崗率高等特點及時提供服務。
五是適當放寬就業(ye) 幫扶政策條件,使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可以在就業(ye) 地獲得更多支持。采取靈活變通的方式,可以在培訓、社保、創業(ye) 類補貼等政策方麵對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適當放寬戶籍條件;對相關(guan) 企業(ye) 在吸納就業(ye) 補貼、財政獎補資金、稅費優(you) 惠等政策認定條件上,以實際吸納和帶動就業(ye) 效果來衡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